缩略图

课堂互动视角下渴望被关注学生的引导路径探索

作者

吴伶俐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实验小学

一、构建分层互动机制,给予精准关注反馈

渴望被关注的学生通常由于缺少互动契机或反馈不精准,而产生焦虑情绪,设计分层互动的方式,可以借助“基础参与 - 深度表达 - 价值认可”的递进性设计符合其需要。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利用预习任务卡分层设置问题,基础层侧重选择、填空的形式,让基础不牢固的学生可以迅速回应;中等层可以设置开放式问题,比如“此类知识在现实中怎么运用”,激励他们积极思索;创新层要设计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比如“如果实验条件变化会发生不一样的结果吗?”让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勇攀高峰。

上课过程中,可以使用“轮流回答 + 随机点名”的灵活形式。轮流回答能给让学生课下精心准备,降低临场回答的心理负担;随机点名时要率先观察到眼神飘忽、内心有回答冲动的学生,要使用合适的话语来激励其进行表达,比如“你貌似内心有自己的看法,能主动和大家交流下吗?”不管回答正确率怎样,向对其进行鼓励“这个看法很新颖,能展开说下吗?”随后再进行详细地补充和指导。下课后借助个性化点评加强反馈,在作业本上给出评语“你今天的课堂发言逻辑缜密,有说服力,继续保持”,也可以在班会中点名夸奖“某同学借助现实案例阐述了课堂知识,让大家耳目一新”,这也能让学生体会到自身的课堂参与得到了关注。

分层互动能够防止“优等生垄断课堂互动”的状况,让渴望关注的学生在能力范围内体会成功经验,逐渐产生自信心,积极加入到课堂互动活动中。

二、创设情境化合作任务,强化同伴关注联结

同伴关注能够让学生产生课堂归属感,教师可以设置情境化合作任务,让渴望被关注学生在小组互动过程中,得到同伴的认同。教师要依据课堂内容布置“现实场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任务,把班级划分为人数均等的小组,并保障小组中拥有性格、能力各异的学生,要针对性把渴望被关注学生和活泼开朗、擅长激励的学生划分在一组。

教师在任务设计中,要赋予不同角色特殊的价值。比如在语文课堂中,可以设置“剧本改编小组”,角色具体包含编剧、演员、旁白,让善于细节观察的学生完成道具设计的任务,让情感充沛的学生负责演员的职责;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可以专门设置“解题思路角色”“步骤验证人员”“成果分享人员”,不同角色都有具体的任务单,并标注具体的任务内容。

合作中,教师在巡逻时要侧重了解目标学生的参与程度,并在合适的时机进行介入“你们组的某个学生给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思路,你们要继续深入探讨”。任务展示流程中,可以让小组选出代表来进行发言,对表现踌躇的学生说“你们方案有个精彩的亮点,你可以着重说下这个设计的思路”。展示结束后可以开展“同伴点赞”环节,让成员在纸条上记下“我认为某个成员在某个环节中的行为很出色”,并公布在小组展板上。

情境化合作任务让渴望关注的学生在具体角色中感受到自己是小组不可或缺的一员,同伴的肯定和依赖会转化为积极的情感体验。长期参与能帮助他们建立稳定的同伴关系,在小组中获得持续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融入课堂集体。

三、运用积极关注型语言艺术,塑造包容性课堂氛围

教师的语言决定了课堂的气氛,关注型语言能够借助积极暗示,可以让渴望被关注学生体会到尊重和认可。课堂提问时要减少绝对化表述,比如把“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更改为“你们对问题有些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吗?”避免学生回答产生担忧心理,激励个性化回答。即使学生的答案不对,也要鼓励其“你距离正确答案只有一步之遥,可以认真想下某个细节”。

对于学生的一些不礼貌行为,比如中断别人回答,可以使用“关注行为 + 替代方案”的语言进行回应“我清楚你迫不及待要表达看法,这反映出你很投入,但要等到其他人表达完毕,再进行补充”,不能严厉地苛责“不能插嘴”。在学生由于压力大而不知所云时,要温柔引导“不要着急,想好再表达,你可以围绕关键词来组织”。

在平时教学中可以引入“细节认可”,来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某同学你今天比昨天多发言了两次,这是巨大进步”“你耐心倾听别人发言的行为值得鼓励”。还可以经常组织“课堂闪光点”分享会,让学生记录下“我察觉到的某位同学的优点”,教师可以在班会上进行朗读,在读到目标学生的内容时,可以用认可、激励的眼神看他。

关注型语言艺术能够避免课堂中的评判性气氛,让渴望被关注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勇敢进行表达。教师的每句激励、每次等候,都在表达“你很重要”的隐喻,让学生产生对课堂的情感认同,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之中。

结语

课堂互动是学生获取关注、建立归属感的重要途径,对于渴望被关注的学生而言,科学的引导路径是其突破互动困境、实现主动参与的关键。本文提出的分层互动机制,通过精准适配的互动设计与反馈,为学生搭建了阶梯式成长的平台;情境化合作任务则以同伴互动为纽带,让学生在协作中收获认可与依赖,强化了课堂归属感;积极关注型语言艺术则以温暖包容的表达,为学生营造了安全的心理环境,传递了“被重视”的核心信号。

参考文献

[1] 钱静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对学生学习效果影响的准实验研究[D]. 导师:俞睿玮. 湖州师范学院, 2023.

[2] 葛晋峰 . 中职学生渴望被关注的现状及对策 [J]. 文学教育( 下 ),2014,(04):119-121.

[3] 张鸿. 关注学生学习风格差异的课堂教学反思[D]. 导师:王庆 . 四川师范大学 , 2005.

[4] 宋红玮 . 走进新课程 : 教师应对学生关注什么 [J]. 辽宁教育 ,2002,(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