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视域下融合信息技术的初中道法大单元教学策略实践研究
杨颖欣
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 362314
一、引言
(一)研究意义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能够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抽象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大单元教学则通过整合教材内容,以主题为线索构建知识框架,使知识更加结构化,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将信息技术与初中道法大单元教学相融合,能够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素养导向”涵盖政治认同、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道德修养五大核心素养,是教学的目标指引。“大单元教学”以主题统整教材内容,通过逆向设计,即从目标出发,进而设计评价方式和教学活动,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和学生素养的进阶发展。“信息技术融合”包括微课、智慧课堂(如 AI 互动平台)、虚拟情境(如 VR)、数据化评价工具(如问卷星)等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理论基础与教学价值
(一)理论支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信息技术融合下的初中道法大单元教学通过创设丰富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深度学习理论强调大单元教学可贯通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信息技术提供的沉浸式探究场景,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提升思维能力。
(二)实践价值
对学生而言,能解决学习兴趣低下、知行脱节的问题。例如,在国家安全观的学习中,以往学生理解较为模糊,通过融合信息技术的大单元教学,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对教师来说,推动了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向“课程设计者”的转变。对课堂教学而言,突破了时空限制,延展了学习深度。如在“坚持宪法至上”单元教学中,通过课前微课预习、课中模拟法庭以及课后社区提案等活动,让学生在不同场景中深化对宪法的认识[4]。
三、融合信息技术的初中道法大单元教学实践路径
(一)内容重构:主题统领的多维整合
教材整合 打破单课限制,进行主题式整合。例如,将七年级的《少年有梦》《做情绪情感的主人》整合为“青春成长”主题单元。在这个单元中,围绕青春成长这一主题,将梦想、情绪情感等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理解青春时期的身心发展和价值追求。通过这种整合,避免了知识点的碎片化,帮助学生构建起系统的知识框架。
资源拓展 引入丰富的时政素材和本土案例。在时政素材方面,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如神舟发射成功,这一事件体现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成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在本土案例方面,选取深圳学生“家庭心愿畅谈会”,通过分析这一案例,让学生了解国家发展对家庭生活的影响,理解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二)教学活动设计:技术赋能的五环节模型
课前·自主探究 利用微课视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制作“中学序曲”动画微课,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介绍初中生活的特点和要求,让学生对初中学习生活有初步的认识。同时,通过问卷星进行学情诊断,了解学生对即将学习内容的基础和兴趣点,为课堂教学提供针对性指导。学生在观看微课后,完成问卷星上的测试题,教师根据数据反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
课始·情境激趣 播放具有感染力的视频导入新课。如在“关爱他人”主题教学中,播放《感动中国》吴孟超事迹视频。吴孟超医生一生致力于肝脏外科研究,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他的事迹体现了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通过观看视频,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对关爱他人这一主题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导入新课。
课中·协作析理 借助智慧课堂分组 PK,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在《建设法治中国》复习课中,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智慧课堂的互动功能进行知识竞赛。每个小组抢答问题,答对得分,答错扣分。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复习巩固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同时,开展虚拟辩论赛,如针对“举报家长违法是否违背孝道”这一两难议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深入思考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锻炼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强化法治观念。
课末·迁移实践 设计具有实践性的任务,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例如,设计“公民提案”,让学生针对身边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学习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社会治理知识后,学生分组进行调研,提出关于核酸检测排队优化方案的提案。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的实际价值。
课后·拓展反思 利用钉钉等平台开展拓展活动。学生在课后通过钉钉提交“未来信件”,写下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和规划,以及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反思。教师可以通过查看信件,了解学生的学习感悟和成长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同时,利用成长档案袋电子记录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如学生制作的“国家安全”主题 H5 海报、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照片和心得体会等。通过对这些成果的整理和分析,全面评价学生的素养发展情况,促进学生的反思和成长。
(三)教学评价:数据驱动的素养观测
综合运用多种评价工具,全面观测学生的素养发展。智慧课堂能够实时反馈学生的答题数据,包括答题时间、正确率、错误类型等,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数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自评互评采用钉钉平台匿名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表现。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后,学生通过钉钉平台对小组内成员的参与度、协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社会实践活动电子档案袋记录了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学生在模拟法庭中的角色表现、社区提案的质量等。评价重点从知识掌握转向素养表现,关注学生在政治认同、法治观念、责任意识等方面的行为表现。例如,观察学生在讨论国家政策时的态度和观点,判断其政治认同素养的发展情况;通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遵守法律法规的行为,评价其法治观念的形成。
四、典型案例分析
(一)案例1:《维护国家利益》大单元设计(八年级)
1. 技术融合点
课前,通过问卷星调研学生对国家核心利益的认知误区;课中,运用 GIS 地图展示领土争端案例,借助 VR 体验戍边战士生活;课后,学生制作“国家安全”主题 H5 海报并在社交媒体传播,增强国家利益意识。
(二)案例2:《友谊的天空》跨学科整合单元(七年级)
1. 素养落脚点:着重培养健全人格和法治观念(网络交友安全)
2. 技术应用:拍摄情景剧(校园欺凌应对),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化对友谊与法治的理解;利用法律聊天机器人解答《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五、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总结
学生层面,学习兴趣显著提升,课堂参与度提高了 32% ,法治实践能力增强,社区提案采纳率达 40% 。教师层面,教学设计能力得到进阶,课程开发案例获省级奖项。
(二)反思与改进
1. 现存问题
技术依赖导致师生、生生之间情感交流有所弱化;农村学校信息技术设备覆盖不足。
2. 优化方向。
开发低技术门槛策略,如短信互动、广播剧录制等;建立校本资源库,收集本土化案例视频,满足不同地区教学需求。
六、结论与展望
(一)核心结论
素养导向的大单元教学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通过“目标—内容—活动—评价”的四维重构,有效促进了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提升,实现了知行合一。
(二)未来方向
在跨学科融合方面,可开展道法与历史、语文的“改革开放”主题项目,拓宽学生视野。引入 AI 助教,利用自适应学习系统推送个性化法治案例,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推动初中道法教学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 . 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 [J]. 北京教育, 2019(02).
[2] 田进晓 . 信息化赋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探究 [J]. 平安校园, 2024.
[3] 基于大单元整体设计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 基础教育,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