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改变对某医科院校学生的身体成分及体力活动水平的影响
王建功 杨晓琦
山西医科大学 山西晋中 030607
1. 引言
生活方式的转变影响着人体体成分的构成,尤其在学习、工作普遍居家化的背景下,这一现象尤为显著。长时间居家导致的视屏时间激增与身体锻炼机会的减少,尤其是久坐不动的习惯,已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此类生活方式不仅直接促进了超重、肥胖现象的加剧,还伴随着骨骼肌的流失,对个体健康构成了双重威胁[1]。Boukrim 等人的研究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指出压力与低体力活动水平共同提升了大学生体重增加的风险[2]。
远程电子学习方式虽保障了学习的连续性,却也暴露出其局限性,特别是在体育教育领域。受时间与空间限制,远程教学难以复现线下课程的高强度运动体验,导致学生的运动量显著下降。鉴于体力活动与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建议,为维持健康体重及增强肌肉骨骼功能,成年人每周应至少进行 150-300 分钟的中等强度体育活动,并至少进行两次力量训练 [3]。然而,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多数人未能达到这一标准,加之久坐习惯,共同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体育锻炼的价值远不止于塑造体型,它对心理健康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正面效应,是全面健康维护的关键一环 [3-6]。多项研究表明,久坐与低体力活动水平是心理困扰加剧的诱因,而定期的身体活动则能有效缓解这一问题 [7-8]。因此,深入探究生活方式变化如何影响学生的身体成分、体力活动水平乃至整体健康状况,对于制定针对性的健康干预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的样本均来自某医科院校 2021 年入学的新生。最初共有 1100 名学生被邀请参加此项研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其中 79 名学生中途 没有参加第二次测试,还有 32 名同学的数据存在问题分析时被剔除。最终样本包括989(n=989)名同学, 生 592 人 ,男生397人。所有受试者的平均年龄为(18.5 5±0.59⟩Y ,平均身高为(168.09±8.22)cm, 平均体重为(61.92±14.20)kg, 平均 BMI 为(21.802±4.04)。纳入标准:手足部没有传染性疾病,因测试时需暴露手足部并接触设备;自我报告的健康状况良好;没有参与特定的训练活动。
2.2 研究方法
2.2.1 方法
身体成分测试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测试。第一阶段是在 2021 年 10 月新生入学后进行的 (G1),第二阶段是在 2023 年 3 月进行的 (G2)。 学以来线上电子学习生活方式的情况,包括体育活动水平,久坐以及视 量表收集运动量并进行人群分类和数据分析。通过运动强度、 和划分, Sl(⩽19) 分) 波动量;S2(20\~42 分)中等运动量;S3 的,在测试之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被告知测试目的、测试流程、可能存在的收益和风险以及测试的注意事项。本研究已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伦理审批号:2021012)。
2.2.2 质量控制
两次测量均是在第一作者的指导下进行的,在两次测试前均对操作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以减少因操作不当所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在开始测量前,受试者们被要求排空膀胱,并摘掉身上的首饰。测试时受试者充分暴露手部与足部,赤脚站在仪器上,双手握住两个手柄,双足根据仪器要求放在相应的位置上。测试期间让受试者保持安静状态,自然放松,情绪稳定,以免影响测试结果。两次测试使用的仪器相同,均使用人体成分分析仪inbody230 进行测试。
2.2.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 SPSS Statistics 26.0 对数据进行分析。使用平均数和标准差对身体成分数据进行统计描述。采用配对样本 t 检验对两次测量数据进行总体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混合设计方差分析和 Bonferroni post- hoc 分析方法,根据运动量分类评估远程电子学习下不同运动量参与者的身体成分变化及其显著性。所有检验的统计学显著性水平设为α=0.05。
3. 结果
第二次测试数据较第一次测试数据各维度都有增加,但是这些增加还没有达到有实际意义的阈值,没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以两次测量数据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表示,如表 1 所示。总体分析中两组间身体质量指数(BMI)和体脂百分比(PBF)均增加,且有统计学差异;体重(BW)、体脂量(BFM)、去脂体重(FFM)、骨骼肌肉质量(SMM)这些参数,没有显著的组间差异 (♯2)o 在居家办公持续一年五个月的期间内,我们对 G1 与 G2 两组同学进行了健康指标监测。结果显示,出现了以下显著变化:体重方面,有 53.2% 的同学出现了增长;体脂肪质量方面,增长的同学比例更高,达到了 57.5% ;BMI 方面,也有 53.7% 的同学显示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