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作者

赵娴

辽宁省阜新市铁路中学 123002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已超越了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实际应用技能。这一转变促使教师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力求与教育改革的新趋势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相契合。基于此,本文将针对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有效教学

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创新教学模式、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探索新型教学模式的征途中,教师需紧密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深刻理解初中阶段数学学科的独特性,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兼顾学生的兴趣点,这无疑是教育创新的一大挑战。为此,教师需持续学习,精进教学技艺,将多元化的教学策略融入课堂,本文即围绕此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一、合作探究教学

合作探究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践等方式,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可以应用于不同的教学环节。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搜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程内容;在课堂讲解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在课后巩固阶段,教师可以安排小组作业、数学实践等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合作探究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以“一元二次方程”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主题为“实际问题的建模与解决”的合作探究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学生分组进行实际生活中涉及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探究。可以选择不同的场景或情境,如投资收益问题、物体抛体运动问题等,通过收集数据、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尝试建模并解决相关问题。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分析问题的关键因素,并进行推理和讨论。通过实践和自主探索,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

相较于小学数学知识,初中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更强,学习难度也有所提升,同时趣味性也会相对减少,这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时,应从课堂导入环节着手,力求在课堂导入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在设计课前导入环节时多采用问答或解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尽管这种方式能够实现思维启发,但效果并不理想。究其根本,是因为教学形式较为单一,缺乏足够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进行导入环节创新时,教师应关注“关联性”“兴趣性”和“表现形式”三个要点。其中,关联性是指导入方法与所学知识的紧密联系,确保导入环节能为后续的知识教育做好铺垫;兴趣化是指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表现形式则是指导入的具体方法,它应在符合上述要点的基础上,展现出新颖性。

以“中心对称”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为例,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在导入环节引入信息技术,先为学生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通过最直观的方式仔细观察,并在观察中产生视觉冲击,从而对中心对称产生探究欲望。基于对初中生思维模式的了解,教师在播放完视频资料后,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你认为中心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从图形审美的角度来看,你认为中心对称图形美吗?”“请尝试找出生活中存在的中心对称图形”等,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思考,主动与同学、教师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营造热烈交流的教学环境。由于课前导入环节是整个课堂的引领环节,所以教师需要及时做好导入内容与课堂知识的有效衔接,确保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始终集中在所学知识上。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这一环节的思维衔接会以“接下来,我们一起进行中心对称图形知识的学习”等类似语言进行关联。虽然这种方式可以起到关联作用,但并不符合前期趣味导入的节奏。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制造学习问题,例如采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图形,当学生认为是中心对称图形时,教师告诉他们这个图形并不是中心对称图形,从而引导学生带着质疑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索。

三、设计趣味训练

在初中数学教育中,不同的知识点需要采用不同的讲解方法,教师在与学生互动时应尽量为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为此,教师可以尝试组织各种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营造全新的互动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都更容易放松自己,促进师生间观点的碰撞与融合。这不仅能够提高互动的质量,还能进一步提升教学互动的效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数学知识点。课堂训练是初中数学课堂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表现能直接反映出他们的课堂学习成果,从而帮助教师为接下来的教学方向做好规划。然而,传统的课堂训练主要以大量的习题为主,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帮助学生强化记忆,但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倦心理,甚至导致他们抵触课堂训练。因此,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教师需要对课堂训练环节进行创新。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需求,创设出具有趣味性和体验感的训练活动。这样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既能巩固已学知识,又能获得积极、正向的心理反馈。

例如,在完成“画轴对称图形”的知识点学习之后,开展“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信息技术应用训练。教师就可以将此作为课堂训练任务,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布置该训练任务时,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兴趣需求,设计符合他们兴趣的训练主题,例如“为班级设计班徽”或“为世运会设计会旗”等,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学生完成训练后,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一起为他们设计的作品打分,并将前三名的作品展示在班级黑板报上,以示表扬和鼓励。

四、结语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需要教师全面考虑知识内容、学生特点以及教学方法的整合与优化,在新课改的引领下推动创新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坚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策划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激励学生主动投身于数学知识的探索之旅,为他们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享受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其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何莉.新课改视野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4,(17):84-86.

[2]陈荔清.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分析[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08):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