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耕文化校本课程的跨学科构建

作者

谢瑜

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初级中学 213000

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英语教学应重视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巧妙融合美术元素,能对教学产生一定的辅助作用,提高课堂效率。常州剪纸作为江南农耕文明的活态载体,其纹样体系蕴含丰富的自然意象与民俗符号,为跨学科教学提供独特资源。当前初中教育中,传统文化教学常受限于单一学科的知识传递,而英语课堂的文化主题缺乏具象化载体,导致学生文化理解与语言应用能力割裂。本文以苏教译林版七年级英语教材为框架,结合常州剪纸技艺,构建美术与英语协同发展的双轨教学模式。通过将剪纸工艺流程转化为语言训练情境,使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内化英语表达逻辑,在文化阐释中深化农耕文明认知,探索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创新实施路径。

一、农耕文化校本课程的跨学科构建原则

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将农耕文化融入校本课程需要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建立跨学科融合的教学体系。这种构建过程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课程设计需注重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结。构建跨学科课程时,要避免简单拼凑各学科知识,而是通过挖掘农耕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建立学科间的实质性联系。例如观察作物生长周期时,可自然引入生物学的光合作用原理与地理学的节气规律,同时结合历史视角探讨农耕技术演进。这种联结应体现知识的内在逻辑,而非表面关联。

第二,课程实施要强调动态生成。农耕文化具有实践性和季节性的特点,课程内容不能完全预设固定框架[1]。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情境,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这种动态调整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思维,能够捕捉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及时整合相关学科知识。课程实施过程中要预留足够的弹性空间,允许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内容的再创造。

第三,学生体验应成为课程构建的出发点。跨学科课程要避免陷入知识灌输的误区,重点在于通过农耕实践激发学生的整体认知。课程设计应设置田间观察、农具制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第四,资源整合要突破校园边界。农耕文化的教学资源不仅存在于课本,学校应邀请民间艺人传授传统制作技艺,组织学生参与地方特色节庆活动,这些真实场景中的学习能加深学生对农耕文化的立体认知。

第五,跨学科课程的构建需要学校建立系统的支持机制。教师团队要打破学科壁垒,形成定期研讨制度;教学时间安排要突破固定课表限制,允许开展连续性实践活动;校园环境建设要融入农耕文化元素,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这些保障措施能确保跨学科课程从理念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教育实践。

二、常州剪纸“美术 + 英语”双轨教学实践价值

常州剪纸作为典型的农耕文化载体,通过美术与英语的协同教学,形成了知识迁移与文化理解的双向通道。这种跨学科实践不仅丰富校本课程内涵,更在文化传承与语言应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首先,美术课程侧重剪纸技艺训练,引导学生理解纹样背后的农耕寓意,如锯齿纹象征土地沟壑,圆形构图体现天人合一思想。英语教学同步构建主题词汇网络,将“农耕仪式”“自然崇拜”等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英语表达。两门学科共用教学素材,但各有侧重:美术解决造型创造问题,英语聚焦文化阐释,形成互补的知识结构。学生在剪纸实践中既能掌握传统技法,又能积累文化传播所需的语言工具。其次,教师采用“观察 - 描述 - 创作”三步法,先让学生用英语分析经典剪纸作品的构图特征,再用美术技能进行仿制与创新。例如,解读“五谷丰登”主题作品时,学生需用英语说明不同农作物的象征含义,同时用剪纸技法表现饱满的谷粒造型。这种交替进行的语言表达与艺术创作,促使学生建立视觉思维与语言思维的联结。英语教师与美术教师的协同备课,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包含文化认知与语言训练的双重目标 [2]。此外,双轨教学模式重新定义了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当学生用剪刀勾勒出稻穗的曲线,同时用英语解释其丰收寓意时,农耕文化便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播的知识形态。这种教学实践证明,跨学科整合能够激活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地方文化遗产成为培养学生文化认同与跨文化能力的有效媒介。通过美术与英语的协同作用,校本课程既守护了文化根脉,又开辟了面向未来的教育空间,为传统文化创新传承提供了可行方案。

三、农耕文化校本课程的跨学科构建——常州剪纸" 美术 + 英语" 双轨教学实践策略

(一)双轨融合,美术与英语的协同教学目标

农耕文化校本课程的跨学科构建需以文化传承为载体,通过艺术实践与语言运用的深度结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立体化发展。常州剪纸作为地域性非遗技艺,其教学价值的核心在于同时激活视觉表达与语言思维的协同机制。在“美术+ 英语”双轨教学中,协同目标应聚焦三个维度:其一,通过剪纸纹样解读培养文化解码能力,将传统图案中的农耕意象转化为英语描述,如稻穗(rice ear)对应丰收主题;其二,借助创作过程训练逻辑表达,要求学生在剪刻步骤中同步构建英语操作指令;其三,建立文化比较视角,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农业符号差异,如中国“耕牛”与欧美“麦捆”的文化象征。这种双轨融合突破了单一学科的知识边界,使学生在具象操作中同步提升艺术审美与语言应用能力,其本质是通过“手脑并用”的学习模式,促进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交互转化。

以苏教译林版七年级上册 Unit 3 "Welcome to our school!" 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剪纸校园导览图”项目,首先在初中美术课堂,学生分组创作常州剪纸风格的校园建筑,重点表现飞檐、窗棂等传统建筑元素,同步记录创作关键词如“carving techniques”(雕刻技法)。转入英语课堂后,依托剪纸作品构建语言任务链:第一环节用定语从句描述作品特征,如“This is the library whose roof hascloud patterns”;第二环节编写导览解说词,将剪纸元素与学校功能结合,训练“showing around”的核心句型;第三环节开展跨班展评,用比较级讨论各组剪纸的构图特色。在此过程中,剪纸既是美术创作的载体,又成为英语表达的认知支架,即学生通过触摸剪纸纹路记忆建筑词汇,借助作品展示强化方位介词运用,这种双轨设计使语言学习附着于真实艺术成果,当学生向访客展示双语导览时,既完成了文化传播者的角色体验,也实现了从“制作物品”到“运用语言”的能力进阶,这正是跨学科教学提升学习迁移效度的典型范例。

(二)技法联动,剪纸工艺与语言学习的实践路径

农耕文化中的常州剪纸,以自然元素为创作核心,其技法与语言学习存在内在关联。剪纸的对称、镂空等工艺特征,与英语语法结构的逻辑性、句式的层次性形成呼应,例如剪纸中“折剪法”的步骤分解,可类比英语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如学生通过折叠纸张确定整体框架(主句),再逐步剪出细节(修饰成分)。这种“分步构建”的思维迁移,能帮助学生理解复杂句式的组合逻辑。

以苏教译林版七年级上册Unit 4 “School days”为例,ke 围绕“剪纸日记本”项目,英语课堂中,学生用 " 一般过去时 " 描述校园活动:“We planted sunflowersin the school garden last week.”随后在美术课剪制向日葵纹样,叶片的锯齿状边缘暗合“irregular verbs”变化特征,即学生剪出规则叶形时复习“lanted”错误表达,在教师指导下修正为不规则动词“planted $$ planted”的特殊形态。完成作品后,学生用定语从句进行双语解说: “This sunflower, which has 8 petals, represents our 8study groups.”此过程实现语言输出与艺术表达的深度结合 ]。另外,还可开展“校园节气剪纸墙”活动,将 Unit 4 中“seasons and activities”主题延伸至农耕文化,学生用剪纸表现“Autumn Harvest”场景时,需准确运用“we gathered crops”等目标语法,并将工具名称如“scissors(剪刀)”与剪纸技法术语“positive-negativecutting(阴阳刻)”进行词汇拓展。这种基于真实情境的双轨学习,使得语言知识与文化载体相结合,从而增强记忆效果。

(三)场景创设,沉浸式农耕文化的双语体验

常州剪纸作为江南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其艺术形式中蕴含二十四节气、农事活动、乡土图腾等文化符号,为“美术 + 英语”双轨教学提供了具象化素材。在主题融合层面,需建立视觉语言—文化符号—英语表达的三维框架:美术课程侧重剪纸技艺训练与图案文化解读,英语课程则以剪纸作品为媒介展开语言实践。例如苏教译林版七年级下册 Unit 8“Wonderland”单元聚焦自然主题,教师可选取常州剪纸中的“春耕图”作为教学载体。美术课上指导学生用阴刻技法表现犁地、播种的动态场景,解析纹样中麦穗弯曲角度与农时规律的关系;英语课堂则依托剪纸视觉元素,设计“Farmer's Daily Work”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用现在进行时态描述耕作场景,将“plough the field”“sow seeds”等单元重点词汇融入情境对话,实现农耕文化认知与语言能力培养的同步深化。在“Wonderland”单元拓展环节,可设计“剪纸叙事”双语项目:美术教师指导学生创作“四季农事”系列剪纸,通过稻谷、水牛、农具等符号表现作物生长周期;英语教师则引导学生基于剪纸作品撰写英文解说词,运用比较级描述季节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例如用“The rice grows taller in summer than in spring”等句式,将单元语法重点与农耕知识自然结合。这种“视觉创作—语言输出”的闭环设计,既能提升学生的图像解读能力,又可强化其跨文化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中需注意认知层级的递进,初期通过剪纸实物展示激活已知词汇,中期借助剪纸制作深化文化理解,最终通过双语展示实现知识迁移,形成螺旋上升的学习路径。

(四)文化延伸,非遗技艺与现代教育的双轨传承

在农耕文化校本课程建设中,常州剪纸的双轨教学应以文化符号解释为核心构建跨学科知识网络。初中美术课程需重点解析剪纸纹样的象征体系,例如通过三多纹 "(多福、多寿、多子)讲解石榴、寿桃、蝙蝠等传统意象的农耕文化内涵 [4]。英语课程则需建立文化转译路径,指导学生用英语阐释剪纸纹样中的隐喻系统。这种学科分工并非割裂知识体系,而是通过视觉语言与文字语言的互补,帮助学生建立图像理解、文化阐释、双语表达的认知链条。

以苏教译林版七年级下册 Unit 5 "Animal friends" 教学为例,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在美术课堂创作十二生肖剪纸,重点训练阴阳刻技法表现动物毛发质感,同时理解生肖动物的文化象征;英语课堂则依托剪纸作品,开展“Describe your paper-cut zodiac”主题口语训练,要求学生用定语从句描述剪纸特征,如“The rabbit Icarved has long ears that symbolize vigilance”,实现技艺传承与语言运用的深度融合。与此同时,教师还需构建技艺体验、文化探究、创新应用三阶学习模式,在美术技法训练中植入文化认知支架。具体实施时,可设计“寻找剪纸里的动物密码”项目:即第一阶段通过临摹常州剪纸经典动物纹样如“鱼跃龙门”“鹿衔灵芝”掌握折剪、掏剪等核心技法;第二阶段结合英语教材动物主题,组织小组合作解密纹样中的谐音文化,如“鹿”与“禄”的谐音关联,制作中英双语的剪纸文化解说卡;第三阶段开展创意转化,鼓励学生将现代宠物形象转化为剪纸纹样,并用英语撰写设计说明。这种教学策略既遵循“传统技艺习得 - 文化内涵理解 - 当代价值转化”的认知规律,又通过学科任务的有机衔接,使学生在剪刻实践中自然完成从技艺操作者到文化传播者的角色转变,就如在创作“My dream pet”剪纸时,学生不仅需要运用锯齿纹表现动物毛发,还需用英语说明设计理念,这种双轨驱动模式有效提升了文化传承的实践效能。

四、结束语

总体而言,常州剪纸“美术 + 英语”双轨教学实践,通过技艺操作与语言训练的深度耦合,重新定义了农耕文化的教育形态。这种“手脑协同”的学习模式突破了学科壁垒,使传统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播的知识体系。通过具体教学实践,发现跨学科整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解释能力与双语表达能力,也为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开辟了教育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张华华. 基于农耕文化的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初探——以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凤栖小学为例 [J]. 基础教育参考 , 2020, (08): 20-22.

[2] 向凌. 支架式教学方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海南师范大学 , 2023.

[3] 魏立晓 . 初中美术快乐教学法渗透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策略浅析[J]. 中学生英语 , 2019, (34): 107.

[4] 王颖 . 美育视角下初中美术教学中英语元素的完美融合 [J]. 新课程( 中 ), 2018, (01): 25.

作者简介

谢瑜(1997),女,江苏常州人,邮编中学二级,本科;研究方向 : 初中英语教学 跨学科 作业设计 农耕文化导向下的农村初中课后服务活动课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