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与实践
杨卉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510900
摘要:产业学院是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推动产教融合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以珠江学院为例,本文探讨了其产业学院的建设实践与模式创新。研究表明,珠江学院通过校企合作、课程优化、实践教学与师资建设等措施,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就业质量和综合能力,同时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关键词:应用型民办本科;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建设
近年来,国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明确要求通过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对接,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助力制造业强国目标的实现。在广东省这一制造业大省,智能制造和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区域内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特别是在整装家居和智能化设计领域,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与产业的协同发展。产业学院因此承担起满足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和资源整合,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有效联结理论与实践、教育与就业,为应用型高校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了实践范本。
一、理论综述
(一)民办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现状
民办应用型本科教育近年来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经济转型升级对多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的推动,但在学科布局、资源投入和师资水平等方面与公办高校仍存在差距,部分高校在转型过程中还面临定位不清、实践教学薄弱及产教融合不足的问题。随着高等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民办高校需要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和模式优化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而产业学院作为产教深度融合的新型平台,为其实现内涵式发展和强化区域产业服务能力提供了实践和思路。
(二)珠江学院产业学院建设的意义
珠江学院产业学院的建设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依托“智能整装家居”产业方向,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通过“一校+多企”的协作模式整合学术与产业资源,构建了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智能家居行业输送了大量应用型人才。学院创新性地建立了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提升了管理效率和运行灵活性,为民办高校提供了可借鉴的产教融合样板。同时,珠江学院通过资源整合和平台搭建,为产业学院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学校拥有先进的实验实训设施,如融媒演播厅、影视摄影棚、多功能报告厅,以及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智能家居产业学院等高质量教学平台,并建有110多个校内外实践基地,形成了支持产业学院发展的多维度实践网络。此外,珠江学院秉承“知行合一、笃行致远”的校训,贯彻“国际视野、创新赋能、特色发展、服务社会、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坚持以“强师工程”战略为导向,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为产业学院的高水平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推动地方企业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珠江学院产业学院实现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赋能,充分展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与价值。
(三)珠江学院校企合作机制与参与企业概况
珠江学院产业学院通过与合生雅居、欧派家居、诗尼曼家居等多家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建立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践教学平台、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的系统化校企合作机制。这些企业为学院提供了实习基地、实验室和创新工作室,并派遣企业导师参与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行业最新知识与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凭借这些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学院构建了“校内模拟项目+校外实际项目”的双层次实践体系,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实践薄弱的问题,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产业学院建设内容与实践
(一)学科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
在产业学院的建设中,珠江学院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环境设计和产品设计两个专业为核心,构建起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确保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
1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改革以智能整装家居行业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在空间设计、功能优化以及施工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学院通过分析企业实际需求,将课程模块划分为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三大类别,形成了多层次、递进式的课程体系。
在基础课程中,增设了与智能家居设计相关的技术类课程,如《智能家居材料与配件》《人机工程学》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引入企业案例,设置了《居室空间设计》《全屋智能家居定制分析》《模型制作》等课程。这些课程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通过设计任务或案例分析,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实践课程的改革尤为突出。学院与企业共同开发了《智能整装家居设计项目实训》课程,要求学生在真实的产业场景中完成空间布局优化、功能规划以及施工图设计等任务,直接对接智能家居设计流程。同时,增加了以创新为导向的课程模块,例如《环境设计创新工作坊》,通过学生团队协作完成实际设计项目,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优化。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优化聚焦于整装家居产品研发、个性化定制设计以及营销能力培养。学院通过企业调研与行业需求分析,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调整,将设计、技术、营销有机结合,形成了更加贴近市场需求的课程模块。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注重产品设计理论与产业需求的结合。例如,《智能家居产品材料学》课程针对市场新兴材料的应用特点进行讲解,《定制家具设计》课程则以整装家居产品为载体,深入分析产品设计与制造工艺的衔接。在专业实践课程中,引入企业实际项目作为教学案例,例如《定制家具生产线实训》和《3D打印及应用》,帮助学生了解整装家居产品的生产过程。此外,毕业设计与论文也经过了系统优化。产品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要求学生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完成从设计到生产全流程的研究或实施。企业导师全程参与指导,确保学生作品既满足学术标准,又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二) 实践教学与校内外基地建设
1.校内实验平台与创新空间。珠江学院投入大量资源建设了多个高水平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场景。校内实验室包括3D打印实验室、VR艺术科技实验室、木工实验室以及人机工程实验室等,覆盖了智能家居设计与生产的多个关键环节。这些实验室配备了国际领先的设备,如高精度3D打印机、虚拟现实建模系统和智能家具生产工具,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学院打造了“学生创新工作室”,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模拟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创新设计和成果转化。例如,在《全屋智能家居设计工作坊》中,学生利用校内资源完成从概念设计到产品展示的全过程,为未来进入企业打下坚实基础。
2.企业实践基地与项目化教学。在校外,学院与多家知名企业共建了实习实践基地,包括合生雅居、欧派家居、诗尼曼家居等。这些企业开放生产基地、产品展厅和研发中心,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设计与生产环境。通过安排学生在企业参与实际项目,学院在实践中实施了项目化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将实际企业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企业导师和高校教师的双重指导下完成任务。例如,在合生雅居的实习项目中,学生需要设计一款智能化家具,并协助企业进行市场推广。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还熟悉了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等职业技能。
(三)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产业学院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珠江学院通过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和引入企业导师,打造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1.双师型教师团队构建。学院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培训进修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目前,学院教师队伍中有一半以上具有企业工作背景,他们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熟悉行业实际需求。这种背景的教师能够在课堂中引入更多行业案例,为学生提供贴近市场的教育。同时,学院通过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实践,进一步强化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例如,环境设计专业的骨干教师定期前往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并将最新的行业动态带回课堂。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2.企业导师的参与与支持。学院与合作企业联合聘请了多名企业资深设计师和技术专家担任兼职导师,他们在学生的课程学习和项目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毕业设计中,企业导师全程参与指导,帮助学生从企业需求出发完成具有商业价值的设计作品。企业导师还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工作,尤其是在实践课程中。通过讲授企业案例、指导实际项目,企业导师为学生提供了第一手的行业经验。这种校企联动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更贴近行业的教育,也为产业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一导向双协同三平台四结合”的培养模式
珠江学院产业学院围绕区域经济需求与产业发展趋势,创新性地构建了“一导向双协同三平台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导向”指的是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核心导向。学院以智能整装家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通过与企业合作明确人才培养的能力指标,制定精准的培养目标。该模式不仅着眼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培养学生适应行业快速变化的综合素养;“双协同”是指校企协同和校内跨学科协同。在校企协同方面,学院引入企业资源,共建教学体系,通过联合开发课程、共建实践基地等形式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深度融合;在校内协同方面,学院整合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等多学科资源,通过学科交叉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三平台”则包括校内实验平台、校企共建创新工作室以及企业实践平台。这三个平台从理论到实践,构建了学生能力发展的全链条支撑体系。校内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扎实的基础技能训练;校企共建工作室则提供了模拟实际生产环境的场景;企业实践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锻炼,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四结合”是学院的核心创新之一,即实现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结合、学校师资与企业导师结合、课程内容与企业案例结合、实践教学与产业服务结合。通过这些结合,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确保教育质量与企业实际需求的无缝衔接,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递进式项目化教学模式实施
递进式项目化教学模式是珠江学院产业学院在实践教学中的核心特色。这一模式通过分阶段的项目实践教学,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从基础理论到复杂应用的综合能力。第一阶段为基础能力训练阶段。在这一阶段,学院通过基础项目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与基础技能。例如,在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中,学生需要完成简单空间设计任务,如布局规划和功能设计,以掌握基本的设计工具和思路;第二阶段为专业技能深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通过中型项目的实践,提升专业技能。例如,在产品设计专业中,学生需要设计一款符合企业需求的定制家具,包括从材料选择到生产工艺的全流程设计。这一阶段不仅关注技术能力的提升,还注重学生对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的掌握;第三阶段为综合能力应用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直接参与企业实际项目或完成模拟的复杂任务。例如,学院与合生雅居智能家居合作开展毕业设计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从概念设计到市场推广的全链条工作。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仅深化了专业知识,还学习到了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产教融合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通过与区域内多家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学院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上实现了与产业发展的全面对接。首先,学院通过联合开发课程与共建实验平台,将企业的先进技术与生产流程引入课堂。例如,在产品设计课程中,企业导师分享最新的设计趋势与市场需求,并带领学生参与实际的产品开发任务。这种“实境式”学习大大提升了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其次,学院大力支持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依托校企共建的“学生创新工作室”,学生可以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从创意构想到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一些优秀项目甚至通过企业的支持实现了成果转化。例如,某学生团队在工作室中设计的智能家居系统,经过企业导师优化后成功应用于实际生产,并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市场效益。此外,学院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如“百利杯”家具设计大赛和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等。这些竞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也提升了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与竞争意识。据统计,学院学生在这些竞赛中已累计获得60余项省级以上奖项。最后,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引入创业课程、提供创业辅导以及联合企业导师为学生创业项目提供指导和资源支持。一些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创业项目,已经转化为实际的商业计划,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
四. 结语
综上所述,珠江学院产业学院通过校企合作、课程优化、实践教学创新和师资建设,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产教融合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就业质量与综合能力,并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成为广东省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典范。未来,学院将深化校企协同,拓展技术研发、创业孵化与产业服务领域,同时加强与区域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智能整装家居产业的技术进步与人才培养。顺应数字化、智能化趋势,引入前沿技术和教学资源,在政策与社会资本的支持下,进一步发展为全国应用型本科教育与产业融合的标杆院校,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白逸仙,王华,王珺.我国产教融合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103个典型案例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2,(09):88-94.
[2]彭小玉.地方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专业建设路径研究[J].教育进展,2022,12(8):2749-2754.
[3]韦一文.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本科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以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为例[J].职业教育(汉斯),2022,11(6):778-784.
[4]施敏敏,彭斌,曹啸敏.产教融合视域下产业学院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新能源学院为例[J].教育进展,2022,12(9):3453-3458
[5]郑文娟,郭文娟.应用型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路径的研究[J].教育进展,2024,14(2):1298-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