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胸腔置管角度改变对胸腔积液引流效果的临床研究
林琨 李秋生 黄海翠
分宜县人民医院 江西省新余市336600
摘要:目的:分析胸腔置管角度改变对胸腔积液引流效果、患者的疼痛程度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集中研究时间为2023年7月到2024年12月,对象为60例行胸腔积液引流的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患者均分成两个不同的组别,即对照组:实施胸腔引流时导管垂直90°穿过胸壁,研究组:胸腔引流时导管成60°角穿过胸壁。观察两组患者引流效果、疼痛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引流效果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疼痛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同时研究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将胸腔引流管的角度设定为60°相比传统的90°垂直放置更为有利,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且降低并发症,并缓解家庭和社会的经济压力。
关键词:胸腔置管角度改变;胸腔积液引流;临床效果
胸腔积液是一种以胸腔内异常液体聚集为特点的临床病症,进展迅速,会对心脏和肺部的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并可能压迫其他器官,使患者常表现为呼吸困难、气促及胸痛等症状,从而对其生活质量与健康构成严重威胁[1]。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置管引流的方式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传统的中心静脉导管通过胸壁和胸腔来引流胸腔积液,方法是将体外的导管部分弯曲成90°并使用透明敷料固定在胸壁上。然而,这种方法可能会导致导管在折弯部位发生变形或被压扁,进而造成管腔阻塞,使得引流不顺畅,并有可能引发导管堵塞问题,从而影响治疗效果。通过调整导管穿过胸壁的角度至60°来进行操作引流效果较好。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胸腔置管角度改变对胸腔积液引流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3年7月-2024年12月于我院收治60例胸腔积液引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配方式分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均有30例参与者,对照组的年龄范围在48至98岁之间,平均年龄约为71.72岁,标准差为2.38岁;研究组年龄最低值为52岁,最高值为97岁,平均年龄约为77.91岁,标准差为2.53岁;上述两组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纳入标准:①通过超声检查或CT检查确认存在中等量以上的胸腔积液;②临床资料准确且完整。排除标准:①食管切除术后胸腔内残胃瘘及乳糜胸病例;②资料不全且不配合者;③认知障碍或精神异常;
1.2 方法
两组进行胸腔置管引流手术时,使用一次性无菌留置引流导管(规格为6F-20cm)。在B超引导下,选择合适的穿刺点位于腋后线的第6与第7肋间或第7与第8肋间,并通过一次性无菌留置引流导管穿刺包进行穿刺。根据操作规程,将导管沿导丝方向置入10至15cm后固定,并连接引流袋。依据患者胸腔积液的具体情况来调控放液频率,通常每次放出800至1000mL液体,每天一次,持续到超声检查显示胸腔内积液已完全排出后再移除导管。对照组实施胸腔引流时导管垂直90°穿过胸壁,研究组胸腔引流时导管成60°角穿过胸壁。
1.3 观察指标
1.3.1临床疗效:治疗效果按照标准分为三类:痊愈、好转和未愈。痊愈指的是患者不再出现胸闷、发热等症状,并且通过B超检查确认胸腔内已无积液;好转则指患者的症状有所缓解,如胸闷、发热等变得轻微,同时B超显示胸腔内的积液量有所减少;若患者的主要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且B超检查显示胸腔积液情况无变化,则归为未愈。治疗的总有效率计算公式为:(痊愈病例 + 好转病例) / 总观察病例数 * 100%。
1.3.2疼痛评分: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两组接受胸腔置管引流术的患者进行疼痛感受的记录和比较。为量化这种疼痛程度,采用一种0-10分的疼痛等级评估系统。这个系统将患者的疼痛程度从无痛(0分)到极度疼痛(10分)进行分级。得分范围从0到10,其中0代表完全没有感觉到任何疼痛,1到3的分数表示有微弱的感觉,介于4到6之间的分数则表示感觉到了中度的疼痛,如得分为7到10,则说明正在经历着非常强烈的疼痛感。
1.3.3并发症:包括胸膜反应、包裹、导管扭折不畅等。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分析软件为SPSS23.0,计量资料以(±s)形式记录,使用t检验对比,计数资料以(n)%形式记录,使用χ2检验对比, P<0.05时表示存在差异明显。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的总有效性97.50%,明显超过对照组的82.50%,差异在统计上有显著性(x2为5.000,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VAS评分对比
根据VAS评估,治疗后,对照组的VAS评分相较于研究组要高(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相较于对照组,研究胸膜反应、包裹、导管扭折不畅等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见表3。
3 讨论
胸腔积液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病症,主要由于多种疾病因素导致胸腔内液体的生成与吸收失去平衡,因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2]。传统的中心静脉导管通常垂直穿过胸壁进入胸腔进行胸腔积液引流。为使外部导管更加固定,在使用透明敷料将导管折弯成90度并紧贴胸壁。然而这种方法有时会导致导管在折弯处发生变形或受压,从而造成管腔阻塞和引流不畅,甚至可能引发导管堵塞问题,进而影响整体疗效。此外,在引流过程后期或当肺部开始复原时,位于胸腔内的导管可能会受到肺组织压迫而紧贴胸壁,同时形成类似于胸壁上导管的90°弯曲。此时,导管的折弯部分会产生一定的张力,并且由于导管与胸膜直接接触,容易产生磨损和刺激,增加穿刺点疼痛以及胸膜炎症的风险等问题。此类问题还可能导致引流过程中断,使得引流无法继续进行,这对患者的健康和经济状况都带来了不利影响。为此,提出一种新的改进方案,即调整导管穿过胸壁的角度至约60°。这样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导管在折弯处发生形变的可能性,还能减小其张力,防止导管因为扭转而导致的通畅性下降。同时,这种设计还可以减轻导管与胸膜间的摩擦作用,进一步避免疼痛及其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最终达到提升患者舒适度和提高引流效率的目的。
本文研究组胸腔引流时导管成60°角穿过胸壁,结果显示,研究组引流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研究组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此外,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在操作过程中调整导管穿过胸壁的角度,使胸壁与导管之间的夹角变小,从而降低导管弯曲和变形的可能性,确保引流畅通无阻。同时,胸腔内的导管与胸壁的角度也应相应减小,以减轻导管弯曲部位的张力,进而减少患者的疼痛感以及胸膜反应等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胸腔引流时导管成60°角穿过胸壁相比胸腔引流时导管垂直90°穿过胸壁,在胸腔积液引流后能够显著减少肺部感染和胸腔积液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还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减轻其经济负担,并加速患者的康复过程。
参考文献:
[1]刘丹荣,程转莹.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护理对胸腔积液引流术患者自护能力引流效果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19):3324-332.
[2]卢福鑫.ICU重症合并胸腔积液患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装置引流治疗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2(9):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