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CT造影在诊断肠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房冰 杜拥护
渭南市第二医院医院 陕西 渭南 714000
摘要:目的:探讨小肠CT造影在肠道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2月于渭南市第二医院就诊的肠道疾病患者200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诊断方法(X线造影、内窥镜检查),实验组患者采用小肠CT造影检查,检查前患者需进行肠道准备,包括检查前8h禁食、检查前1h匀速口服2.5%甘露醇溶液或其它适宜对比剂,使用飞利浦128层螺旋CT进行扫描,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300mA,螺距0.984,层厚1mm,层距1mm,扫描范围为膈面到坐骨结节水平位置,扫描后经工作站后处理观察病变。运用SPSS 22.0软件对两组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疾病诊断准确率、对肠道内外病变的观察情况以及患者检查舒适度等指标。结果:在疾病诊断准确率方面,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95%vs 75%,P<0.05)。在对肠道内外病变的观察上,实验组观察到肠内病变98例、肠外病变30例,对照组仅观察到肠内病变70例,对肠外病变几乎无法有效观察(P<0.05)。在患者检查舒适度方面,实验组患者检查舒适度VAS评分平均为(3.0±1.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0±1.5)分(P<0.05)。结论:小肠CT造影在肠道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相比传统诊断方法,其诊断准确率更高,能够全面观察肠道内外病变情况,且患者检查舒适度高,可作为肠道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小肠CT造影;肠道疾病;临床应用价值;诊断准确率;舒适度
引言
小肠作为人体消化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食物消化与营养吸收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小肠病变类型繁多,诸如小肠癌、小肠息肉、小肠淋巴瘤等,且因其独特的生理解剖特点,在临床诊断中面临诸多挑战。传统的诊断方式,像X线造影和内窥镜检查,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疾病诊断提供线索,但均存在各自的局限性。X线造影使用的造影剂会遮挡小肠壁黏膜,干扰对患者病灶以及小肠浸润深度的准确判断;内窥镜检查属于侵入性操作,即便实施局部麻醉,患者在检查过程中仍会承受较大痛苦,舒适度较低,且只能观察肠道内的病变情况,对肠道外病变则无能为力[1]。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蓬勃发展,多层螺旋 CT 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愈发广泛。其中,小肠 CT 造影技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肠道疾病诊断领域的研究热点。飞利浦 128 层螺旋 CT 作为先进的医学影像设备,具有诸多卓越性能。其拥有高速旋转的机架,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范围扫描,减少患者因长时间保持体位带来的不适,且在扫描过程中可有效减少运动伪影,提高图像质量。探测器方面,具备高灵敏度与高分辨率,能够精准捕捉细微的组织密度差异,为发现微小病变提供了可能。此外,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可对扫描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三维重建等操作,从不同角度观察肠道结构与病变,为医生提供更全面、直观的信息。小肠 CT 造影不仅能够清晰地展示肠道的形态、结构以及病变情况,还能有效避免传统诊断方法的弊端,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全面、准确的诊断信息。通过对肠道内外病变的综合观察,有助于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率,进而为患者制定更为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此外,该技术在鉴别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能够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因此,深入探究小肠 CT 造影在诊断肠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对于提升肠道疾病的诊疗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在2023年1月-2024年12月内,于渭南市第二医院消化内科和影像科,依据严格的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取肠道疾病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出现腹痛、腹泻、便血、腹部肿块等疑似小肠疾病症状;经初步检查高度怀疑存在小肠病变;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充分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为:患有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无法耐受检查;对CT造影剂过敏;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存在精神疾病,无法配合检查。
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选取的患者均匀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00例。在对照组的1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数量为55例,占比55%,女性患者为45例,占比45%。年龄跨度处于20-75岁之间,经计算得出该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5±10)岁。在实验组的1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为52例,占比52%,女性患者是48例,占比48%。年龄范围在22-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8)岁。随后,对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均值以及疾病类型分布等一般资料方面,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χ²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各项数据的P值均大于0.05,这充分表明两组患者在这些关键的一般资料维度上,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具备高度的可比性,能够为后续研究不同诊断方法的效果奠定坚实基础。
(二)实验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诊断方法,即X线造影和内窥镜检查。X线造影检查时,患者口服适量造影剂后,在X线设备下进行多体位观察,以获取肠道影像;内窥镜检查则是在局部麻醉下,将内窥镜经口腔或肛门插入肠道,直接观察肠道内部情况,并可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活检。
实验组患者采用小肠 CT 造影检查。检查前,患者需进行严格的肠道准备,检查前 8h 禁食,以确保肠道内无食物残渣干扰成像。检查前 1h 匀速口服 2.5% 甘露醇溶液或其它适宜对比剂,使肠管充分充盈。甘露醇溶液具有高渗性,可促使肠道内水分增多,肠管扩张,从而更好地显示肠道病变。对比剂在肠道内均匀分布,能够清晰勾勒出肠道轮廓,与周围组织形成鲜明对比,有利于发现肠道壁的微小病变以及肠道外的异常情况。检查过程中,患者取仰卧位,使用飞利浦 128 层螺旋 CT 进行扫描。扫描参数设置为管电压 120kV,该电压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患者的辐射剂量。管电流 250 - 300mA,可根据患者的体型、检查部位等因素进行适当调整,以获取清晰的图像。螺距 0.984,确保扫描的连续性与覆盖范围。层厚 1mm,层距 1mm,如此精细的设置能够获取高分辨率的图像,清晰显示肠道的细微结构与病变特征。扫描范围从膈面至坐骨结节水平位置,全面覆盖小肠及其周围组织。扫描结束后,将获取的图像数据传输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利用多平面重组技术,可将横断位图像重组为冠状位、矢状位等多个平面的图像,从不同角度观察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等信息。最大密度投影技术则能够突出显示高密度结构,如血管、钙化灶等,有助于发现肠道病变与周围血管的关系。通过这些后处理技术,医生能够更全面、准确地评估肠道疾病,为诊断提供丰富的信息。
(三)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疾病诊断准确率、对肠道内外病变的观察情况以及患者检查舒适度。疾病诊断准确率以手术病理结果或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判定;对肠道内外病变的观察主要评估能否清晰显示肠道内病变以及能否发现肠道外病变;患者检查舒适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0分为完全无不适,10分为极度不适,分数越高表示舒适度越低[3]。
(四)研究计数统计
采用SPSS 22.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疾病诊断准确率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的疾病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表明小肠CT造影在肠道疾病诊断方面具有更高的准确性,能够更有效地发现病变,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分析原因,小肠CT造影通过口服对比剂充盈肠管,结合多层螺旋CT的高分辨率扫描和后处理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肠道的细微结构和病变特征,为诊断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而传统的X线造影和内窥镜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X线造影受造影剂影响,对小肠壁黏膜和病变细节显示不佳;内窥镜检查虽能直接观察肠道内部,但对于肠道外病变无法检测,从而影响了整体的诊断准确率。
(二)肠道内外病变观察情况
由表2可知,实验组在观察肠道内外病变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实验组患者不仅能够清晰观察到肠内病变,还能有效发现肠外病变,而对照组的内窥镜检查只能观察肠道内病变,X线造影因造影剂遮挡黏膜,对肠外病变和部分肠内病变细节显示不清。这充分体现了小肠CT造影在全面观察肠道病变方面的独特价值,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的病情信息,有助于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例如,在诊断小肠肿瘤时,小肠CT造影可以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包括是否存在肠外转移等,而这些信息对于判断肿瘤的分期和预后至关重要。
(三)患者检查舒适度
根据表3数据,实验组患者的检查舒适度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的舒适度更高。这是因为小肠CT造影无需进行侵入性操作,患者只需口服对比剂后进行CT扫描,相比内窥镜检查的侵入性操作,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较高的检查舒适度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配合度,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对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也具有积极意义。
三、讨论
小肠 CT 造影作为一种新型的肠道疾病诊断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了诸多优势。从技术原理来看,飞利浦 128 层螺旋 CT 的快速扫描和高分辨率成像能力,结合口服对比剂对肠管的充盈效果,能够清晰地显示小肠的全貌以及肠道内外的病变情况。通过多平面重组和后处理技术,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病变,为诊断提供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在疾病诊断方面,小肠CT造影显著提高了肠道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传统的X线造影和内窥镜检查存在各自的局限性,难以全面、准确地诊断小肠疾病。小肠CT造影能够弥补这些不足,对于小肠血管性病变、炎性病变、肿瘤、憩室以及全身性疾病累及小肠等多种疾病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例如,在诊断小肠血管畸形时,CT造影可以清晰显示血管的形态、走行和异常改变,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4]。
在对肠道内外病变的观察上,小肠CT造影具有独特的优势。它突破了内窥镜只能观察肠道内病变的限制,同时避免了X线造影中造影剂对小肠壁黏膜的遮挡,能够同时发现肠内和肠外的病变,对于判断疾病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这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评估病情,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如对于存在肠外转移的小肠肿瘤患者,可及时调整治疗策略,采取更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
患者检查舒适度也是小肠CT造影的一大优势。由于其非侵入性的特点,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痛苦小、舒适度高,更容易接受检查。这不仅提高了患者的就医体验,还能提高患者的配合度,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患者的配合度对于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小肠CT造影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此外,渭南市第二医院具备良好的实施条件,其影像科作为医院重点专科、影像质量控制中心、临渭区医学影像诊疗中心以及远程云医疗会诊中心,拥有先进的设备,如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1.5T)、高端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设备、数字胃肠机、DR等,为小肠CT造影检查提供了硬件支持。同时,医院消化科为市级重点学科,技术力量雄厚,病源充足,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开展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然而,小肠CT造影也并非完美无缺。检查前患者需要进行肠道准备,这对于部分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如老年人、儿童或身体虚弱的患者可能难以耐受口服大量对比剂。此外,CT检查存在一定的辐射剂量,虽然目前的技术已经尽量降低辐射危害,但对于需要多次检查的患者,仍需谨慎考虑辐射风险。
四、结论
小肠CT造影在肠道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与传统的X线造影和内窥镜检查相比,它能够显著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全面观察肠道内外病变情况,并且患者检查舒适度高。虽然该技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肠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诊断方法,充分发挥小肠CT造影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准确、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服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水平。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优化检查流程,降低辐射剂量,提高小肠CT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为肠道疾病的诊疗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丹,吴朔春,孙雪峰,等.口服等渗甘露醇溶液CT小肠造影在儿童白塞病胃肠道病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24,20(06):628-634.
[2]黄国高晓龙孙媛媛周根泉张玉峰.CT小肠与结肠联合造影在回盲部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2024.
[3]黄国,高晓龙,孙媛媛,等.CT小肠与结肠联合造影在回盲部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24,22(2):223-226.
[4]周大鹏,孙振博,周晓明,等.CT小肠造影联合虚拟3D打印对EG累及肠壁程度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4(00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