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配电设备中10KV电缆故障诊断技术的创新与实践

作者

姜平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丹阳市供电分公司,江苏 丹阳 212300

摘要:电力是人们在生活、工作、生产中赖以生存的能源,为了保证人们用电的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供电企业也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电力运行设备的更新、设备以及线路的维护工作等,提供更好的供电服务也促进了供电企业的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10kV电缆故障诊断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从检测技术、诊断方法和智能化应用三个方面阐述了该技术的创新举措,最后探讨了这些创新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与面临的挑战,旨在为10kV电缆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10kV电缆;配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创新;实践应用

0引言

在现代电力系统中,10kV电缆作为配电设备的关键组成部分,承担着将电能从变电站传输到用户端的重要任务。然而,由于电缆长期运行在复杂的地下环境中,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故障,如机械损伤、绝缘老化、过载等。传统的故障诊断技术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电缆故障时,逐渐暴露出一些局限性,如诊断精度不高、响应速度慢等。因此,对10kV电缆故障诊断技术进行创新与实践,对于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降低停电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1 10kV电缆故障诊断技术的现状与问题

1.1传统诊断技术的局限性

目前,常用的10kV电缆故障诊断技术包括绝缘电阻测试、直流耐压试验等。这些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检测出电缆的绝缘状况,但对于一些早期的、微小的故障隐患,往往难以准确发现。例如,当电缆绝缘层出现局部老化时,绝缘电阻测试可能无法及时反映出故障的存在,导致故障在运行过程中进一步扩大,最终引发停电事故。

1.2故障定位精度不足

在电缆故障发生后,准确定位故障点是快速修复故障的关键。传统的故障定位方法主要依赖于行波法和声磁同步法等。行波法虽然能够快速确定故障大致区段,但由于电缆线路分支多、长度长,其定位精度受到一定限制,往往只能将故障定位在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范围内。声磁同步法则需要在故障发生时有明显的放电声和磁场变化,对于一些隐蔽性较强的故障,如电缆接头内部故障,其定位效果不佳。

1.3缺乏实时监测与预警机制

现有的故障诊断技术大多是基于定期检测或故障发生后的被动诊断,缺乏对电缆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与预警功能。这使得电力运维人员无法及时掌握电缆的健康状况,无法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只能在故障发生后进行紧急抢修,增加了停电时间和维修成本。

2 10kV电缆故障诊断技术的创新举措

2.1先进检测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一些先进的检测技术开始应用于10kV电缆故障诊断领域。局部放电检测技术通过对电缆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局部放电信号进行监测,能够灵敏地捕捉到电缆绝缘层的早期老化、损伤等故障信息。当电缆绝缘层出现微小的缺陷时,会在电场作用下产生局部放电现象,通过在电缆两端或沿线安装局部放电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局部放电的强度、频率等参数,从而提前预警电缆故障的发生。此外,红外热成像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电缆故障检测。电缆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电流的热效应,正常部位和故障部位的温度会有所不同。利用红外热成像仪对电缆进行扫描,可以直观地显示出电缆表面的温度分布情况,快速发现电缆接头过热、绝缘层老化发热等故障隐患,为故障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2智能诊断方法的引入

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如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可以对10kV电缆故障诊断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实现故障的智能诊断。首先,通过对大量历史故障数据和正常运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构建故障特征数据库。然后,利用神经网络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学习和训练,使网络能够自动识别电缆故障的特征模式。当新的故障数据输入时,神经网络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故障类型、故障程度等信息。支持向量机则具有较好的分类性能和泛化能力,能够有效处理电缆故障诊断中的小样本问题。通过将电缆的检测数据输入支持向量机模型,可以对电缆的运行状态进行准确分类,区分正常状态、早期故障状态和严重故障状态,为运维人员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3智能化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构建

为了实现对10kV电缆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与预警,构建智能化监测与预警系统是关键。该系统由传感器网络、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监测中心和预警模块组成。传感器网络包括局部放电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电流传感器等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安装在电缆沿线的关键位置,实时采集电缆的运行数据。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负责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和传输,通过无线通信技术或光纤通信技术将数据发送到监测中心。监测中心对收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利用智能诊断算法对电缆的运行状态进行评估。当监测到电缆出现异常情况或潜在故障时,预警模块会及时发出预警信号,通知运维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加强巡视、安排检修等,从而实现对电缆故障的提前预防和有效控制。

3 10kV电缆故障诊断技术的实践应用与挑战

3.1实践应用效果

在一些城市的配电网中,已经逐步推广应用了上述创新的10kV电缆故障诊断技术。通过应用局部放电检测技术和红外热成像技术,能够及时发现电缆的早期故障隐患,提前安排检修计划,降低了电缆故障的发生率。据统计,应用这些技术后,电缆故障导致的停电次数减少了约30%。同时,智能诊断方法的引入提高了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缩短了故障诊断时间,为快速修复故障提供了有力支持。智能化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对电缆运行状态的实时掌控,运维人员可以根据系统的预警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巡视和维护工作,提高了运维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保障了配电网的稳定运行。

3.2面临的挑战

尽管10kV电缆故障诊断技术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成果,但在实践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先进检测技术的成本较高,如局部放电检测设备和红外热成像仪等,对于一些中小规模的电力企业来说,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其次,智能诊断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电缆故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现场运行环境的干扰,可能导致智能诊断模型出现误判或漏判的情况。此外,智能化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也是一个重要问题。随着系统采集和传输的数据量不断增加,如何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防止数据被篡改或泄露,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4结语

本文深入探讨了10kV电缆故障诊断技术的创新与实践,从现状问题分析到创新举措阐述,再到实践应用与挑战探讨,全方位呈现了该技术的发展脉络与前景。通过引入先进检测技术、智能诊断方法以及构建智能化监测与预警系统,10kV电缆故障诊断技术在提高诊断精度、缩短诊断时间、提前预警故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配电网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技术的推广应用仍面临成本、诊断准确性及数据安全等挑战。未来,需持续攻克这些难题,推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以适应日益复杂的配电网运行需求,确保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电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任彦柳,王泽阳.10kV电力设备运维检修问题及对策探查[J].中国设备工程,2024,(13):158-160.

[2]林华顺.基于人工智能的10kV变配电设备维护保养管理系统设计[J].电气技术与经济,2024,(11):107-109.

[3]曾晓成.10kV配电设备的运行维护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24,(09):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