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Sorry, I’m late !”到守时小达人—规则意识在英语晨读中的养成
王燕
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215228
【问题背景】
为营造英语学习氛围,六年级 3 班开展了“English Morning Time”的英语晨读活动,要求学生每周三和五 7:45 前到班级进行英语朗读。但初期总有学生姗姗来迟,到了班级后简单抛下一句“Sorry, I’m late.”就想匆匆入座。班主任王老师发现,这些模糊的道歉既无反思,更让晨读纪律松散。一周活动开展下来,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存在迟到现象,且习惯用 Sorry 甚至中文随意道歉,这种现象充分反映出学生的时间观念淡薄和语言实践脱节等问题。
【情境描述】
又一周的“English Morning Time”活动开始了,六年级 3 班的晨读纪律依旧面临挑战。周三周五的英语朗读总被几声匆忙的“Sorry, I’m late.”打断。王老师发现,简单的道歉不仅缺乏诚意,更让迟到成为习惯。于是她立下新规定:迟到者需要用英语详细说明原因,并站在讲台前完成表述。起初,学生们绞尽脑汁组织语言:“My clock didn’t go off.”“I waited too longfor the 电梯”。 当学生开始组织英语句子时,那些“起晚了”、“堵车了”等模糊借口,突然变得难以启齿,反而使他们更清晰地看到了借口的本质。
最典型的是张同学,他又一次低着头站在门口,脸颊泛红,眼神躲闪:“I’msorry... I play games on the mobile phone too late.”他的英语说得结结巴巴,时态错误明显,声音小得几乎要被其他同学的朗读声淹没。这已经是他连续第三天迟到了。王老师暂停了晨读,走到张同学身边,并没有立刻批评,而是温和地说:“It’s okay. Can you tell me more about what time youstart playing games and when you go to bed?”在王老师的引导下,张同学磕磕绊绊地用英语描述着自己晚上玩手机游戏入迷,常常到十一点多才睡觉,导致早上起不来的情况。其他同学的目光聚集在张同学身上,这让他感到更加窘迫。而正是这种需要用英语公开表达自己迟到原因的情境,迫使张同学直面自己不良的作息习惯。
【育人过程】
一、从“I’m late”到“I see why”
班级中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每周二次的英语早读屡屡迟到,于是班主任兼英语老师升级了早读规则:凡迟到者需用英语完整说明原因,如“I am latebecause I forgot to set the clock.” 或“The traffic was terribletoday”。令人意外的是,这种语言输出意外成为了自我觉察的镜子,当学生必须把模糊的借口转化为具体英语表达时,反而照见了自己的问题。张同学的“Iplay games on the mobile phone too late.”引来了同学们善意的笑声,他自己也红着脸笑了。语言输出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交流,更成为了他反思自身行为的契机。当他用不熟练的英语艰难地陈述时,内心也在不断审视自己的错误,意识开始慢慢觉醒,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需要改变,而这场“双语检讨”成了改变的开始。
二、作息表的“可视化革命”
王老师意识到,单纯的口头提醒可能无法真正帮助张同学养成守时的习惯。于是,她决定引导张同学制作一份英文作息表。在课间,王老师将张同学叫到办公室,拿出一张彩色卡纸和马克笔,在卡纸上写下“Daily Schedule”,然后耐心地引导张同学思考一天中各个时间段该做的事情。“When do you usuallyhave breakfast?”“What time do you finish your homework?”在一问一答间,张同学用英语说出自己的日常活动,王老师则帮助他纠正语法错误,并让他将内容工整地写在作息表上。这个过程中,英语不再是考试科目,而成了规划生活的实用工具。从早上 7 点起床,到晚上 9 点半睡觉,每一个时间段对应的活动都清晰地罗列出来。制作完成后,王老师让张同学把作息表贴在书桌前,并鼓励他每天按照这个时间表执行,还约定每天早上用英语向老师说说前一天的执行情况。
那张贴在书桌前的作息表就像无声的监督员。后来张同学告诉同学们,每当想偷懒时,那些亲手写下的英文时间节点就会在脑海里自动“播放”。这种将抽象规则转化为可视化指南的做法,意外收获了双重效果:既改善了作息,又巩固了英语表达。
三、从“守时小白”到“On-time Master”
接下来几周,张同学每天都认真按照英文作息表安排自己的生活。改变从来不是一蹴而就。最初几天,张同学需要不断和游戏诱惑作斗争。但每当看到书桌上那张醒目的英文作息表,就会想起和王老师的约定,努力克制自己。早上起床困难时,他也会在心里默默用英语重复作息表上的时间安排,给自己加油打气。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同学的坚持逐渐有了成效。第四周的一个清晨,阳光洒在他充满自信的笑脸上。晨读开始前,他主动走到讲台前,大声而流利地用英语说道:“Now I get up at 7:00! I go to bed at 9:30. I didn’t belate these days!”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王老师欣慰地看着张同学,眼中满是赞赏。
张同学的成功改变,其他同学都看在眼里,王老师抓住契机,在班里顺势发起“21 天时间管理挑战”的活动,倡导其他同学也制作一张“DailySchedule”贴在自己的书桌上,并严格执行,看看 21 天以后是不是会成为一个“守时小达人”。这个活动迅速风靡全班:英语课代表自发设计打卡表,男生们比赛谁能在 7:45 前最早到校,甚至催生了“晨读前黄金十分钟”的分享会。
有人分享前一晚整理书包的经验,有人介绍快速早餐的秘诀。半个月后,班中的迟到现象减少了八成,那些曾经常说“Sorry”的“守时小白”,如今骄傲地自称“On-time Master”(守时小达人)。这场双语晨读,悄然完成了从语言练习到规则内化的升华。
【育人反思】
一、从“Sorry”到“Why”的转变
在“English Morning Time”英语晨读活动初开展阶段,学生迟到现象屡见不鲜,道歉流于形式而已,这些千篇一律的道歉正在削弱迟到问题的严肃性,王老师将单纯的迟到道歉转化为要求学生用英语详细说明迟到原因,这个看似简单的改变,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语言的组织过程无形中构建了反思的空间。当学生必须用英语解释迟到原因时,原本模糊的借口因语言组织的难度而难以敷衍,迫使他们面对自身在时间管理、生活习惯上的差错。记得张同学第一次站在全班面前,用破碎的英语描述熬夜玩游戏时,那些语法错误反而让他的自责显得格外真实。
在教育过程中,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严厉的惩罚,而是创造让学生不得不直面自己的情境。通过情境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反思行为背后的症结。
二、作息表里的教育智慧
面对连续迟到的张同学,王老师没有采用简单的惩罚措施,而是进行个性化引导,通过制作英文作息表帮助其将守时规则具象化。在制作过程中,王老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张同学梳理日常活动,用英语进行表达,既巩固了英语知识,又让张同学清晰地认识到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这份可视化的英文作息表,成为了张同学将守时规则落实到行动中的指南。这种参与式的规则制定,远比教师单方面的要求有效得多。当作息表从老师的办公桌移到他的书桌时,监督者就从老师变成了他自己。
教育需要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制定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单纯的规则灌输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和遵守,只有将抽象的规则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行动方案,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制定过程,才能让学生从内心认同规则,主动将规则付诸实践。
三、班级里的“守时效应”
张同学的转变像一粒种子,在班级土壤中生根发芽。他从“守时小白”到“On-time Master”的成功转变,为班级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王老师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在班级中推广“21 天时间管理挑战”活动,看着男生们自发比赛谁到得更早,女生们交流晨间 routine 时眼中闪烁的光芒,守时从已经从个别学生的改变扩展为群体的共同意识,这就是群体动力的神奇效果。当守时变成一种值得炫耀的能力而非被迫遵守的纪律,教育的目的才算真正达成。这充分体现了榜样的力量和群体激励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个学生的成功改变可以激发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而教师通过组织集体活动,将个体经验转化为群体共享的成果,能够加速规则意识在班级中的传播与内化。当守时成为班级的共同追求和荣誉象征,规则便不再是外在的约束,而是内化为学生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实现了教育从“他律”到“自律”的升华。
此次“English Morning Time”英语晨读活动的实践,不仅有效解决了学生迟到的问题,更在语言学习与规则意识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经验证明,创新的规则设计、个性化的引导以及榜样与群体激励的结合,是帮助学生反思自我、饯行规则、实现规则意识内化的有效途径,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