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论西洋管弦乐在中国的融合与创新历程

作者

俞静娴

郑州大学 450052

摘要:西洋管弦乐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西洋管弦乐在中国的传播始于晚清时期,随着西方传教士和文化交流的增多,西洋管弦乐逐渐被引入中国。最初,这种音乐形式主要在教堂学校和社会团体中传播,为数不多的专业音乐人才和爱好者开始接触和学习西洋管弦乐。本土化进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洋管弦乐逐渐与中国传统音乐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风格。本文就西洋管弦乐在中国的融合与创新历程展开研究,介绍西洋管弦乐的起源发展,通过分析西洋管弦乐艺术在中国发展概况,以及著名的音乐家和其作品,对西洋管弦乐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入探索研究。

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音乐是孕育西方音乐的源头。西方很多早期音乐都受到古希腊音乐的影响。西方管弦乐也不例外,作为欧洲最古老的音乐文化,对后来欧洲各国音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而后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20 世纪初,西方音乐开始传入中国,西方管弦乐也随之进入中国。最初,中国对西方管弦乐的了解相对较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20 世纪50 年代和60 年代,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音乐改革,包括西洋弦乐器的普及和推广。随着管弦乐逐渐开始受到作曲家与学者们的青睐,我国当代作曲家们对这种音乐的探索与尝试也随之变多,创作了一大批风格各异且具有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管弦乐作品。并与中国的传统音乐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音乐风貌。

一、西洋管弦乐的起源与在中国的发展

(一)西洋管弦乐的起源

古希腊作为欧洲最古老的音乐文化,是西方音乐的起源。古希腊的音乐以多声部合唱为主,乐器主要有弦乐和管乐两类,弦乐器的代表是里拉琴,管乐器的代表是阿夫洛斯管。这两样乐器,推动了西方管弦乐的发展。到了中世纪时期,欧洲的音乐发生了重大变革。多声部合唱逐渐兴起,由于中世纪早期教会对乐器是排斥的,所以随着中世纪后期世俗音乐的发展,乐器种类才开始增多。其次,文艺复兴时期,是声乐复调音乐发展的顶峰时期。也出现了具有独立意义的器乐体裁,管弦乐随之发展。歌剧诞生以及器乐的凸显,是巴洛克时期不同于其他时期的强劲亮点。随着乐器制造技术,演奏技术的提高,器乐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非常丰富的器乐体裁,奏鸣曲、协奏曲、组曲、赋格曲等器乐体裁的的出现,再加上巴赫、亨德尔等著名音乐家创作,为西方音乐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艺术以清晰的结构和均衡的形式为主,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这一时期的音乐重心转移到新型的器乐体裁上,包括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等。协奏曲与奏鸣曲都有不同程度上的改进与变化。这个时期还出现了著名的维也纳三杰,使古典主义时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时期,管弦乐也得到了更大发展。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巨匠如肖邦、舒伯特等人创作了大量的经典作品,包括交响曲、钢琴协奏曲、室内乐等。运用各种乐器组合增加特性色彩,以取得绘声绘色的音响效果。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情感和个性,对后来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现代音乐的兴起和发展,管弦乐也发生了重大变革。现代管弦乐作品融合了多种音乐元素,如爵士,摇滚等,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同时,管弦乐也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如电影配乐.舞蹈音乐等,进而衍生丰富了其表现形式。

(二)西洋管弦乐在中国的发展

西洋管弦乐在中国的起源可以追潮到清朝末期。随着西洋管弦乐器和音乐理论开始传入中国,西方音乐逐渐被中国的音乐家所接受和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中,中国第一批留学青年回到中国,如萧友梅、曾志忞等音乐家。他们带着西方专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完备的作曲技术,以及西方先进的音乐教育体制回到了祖国,用音乐唤醒危难中的民族,并在中国南北方逐渐成立了两支最早的属于我国自己的管弦乐队,为日后中国管弦乐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曾志忞组建的上海贫儿院管弦乐队,这是最早由中国人指挥和演奏的西洋管弦乐队。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管弦乐队开始慢慢萌芽。此外,萧友梅还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学院,为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创作了管弦乐作品《哀悼进行曲》和《新霓裳羽衣舞》等。为中国管弦乐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为中国音乐所作成就,使他被誉为“中国现代音乐之父”。

建国以后,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高级院校纷纷开设西方管弦乐专业及相关课程,并进行大规模的招生,也出现了如马思聪、谭抒真等一大批西方管弦乐教育先驱。正是在这种中外文化艺术不断交流和融合的环境下,涌现了许多如《采茶谣》、《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优秀音乐作品。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外来文化在本国的传播与发展,尤其是在新时期党的文艺政策实施后,更是促进了西洋管弦乐的民族化发展,很多弦乐艺术家,相继创作出闻名中外的《戏韵》(谭盾)、《高山族组曲》(马思聪)、《椰林迎春》(黄华森、李自立)等优秀作品,这也为西洋管弦乐在中国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西洋管弦乐在中国的融合创新

(一)音乐创作的融合创新

西洋管弦乐,作为西方音乐的重要代表,在中国也经历了从传入、传播到逐渐本土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西洋管弦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相互碰撞、融合,产生了一系列富有创意和特色的音乐作品。

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何占豪、陈钢共同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这首曲子以西方交响乐的形式,去诉说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并利用小提琴去表达音乐情感。这部作品的素材选取越剧中的曲调,采用管弦交响乐和我国民间戏曲元素相互结合的特色表现手法,引人入胜。值得注意的是《梁祝》在结构上,采用了典型的奏鸣曲式和中国戏剧作品中常见的派生、展衍等发展模式,使各乐段主题对比鲜明,呈示部的旋律先是缓慢而抒情,而后急转直下,展开部采用小提琴结合戏曲中的散板节奏表现英台痛苦的心情。再现部重现引子与主题,采用合头、合尾等方式,让变化发展的故事情节紧扣爱情的主题,吸引更多的听众。可以看出此曲不仅实现了传统音乐与西洋弦乐器在伴奏上的有机融合,还将中国民间戏曲作为音乐素材使用,是具有西洋音乐元素的独特民族音乐。

这种民族化的音乐创作方式,在谭盾等作曲家身上也有鲜明体现。例如谭盾的《武侠三部曲:英雄小提琴协奏曲》。作曲家在《武侠三部曲》的音乐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独具代表性的中国民族乐器,并采用了多种中国民族曲式,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风格。此外,作曲家又将西洋乐器与西方大小调式添加进中国民族曲式,使其两者完美的交织碰撞在一起,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在电影《英雄》的音乐创作中,作曲家对这部作品所用演奏的小提琴进行了一番改造。大胆尝试将二胡的丝弦代替了小提琴的琴弦,并用古琴的装弦调弦法进行装配,使音色亮丽、柔美的小提琴音色变的混厚、粗犷。可以看出作曲家在融合东西方音乐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进行了继承与创新,使二者联系更为紧密,同时通过二者的有效融合,也展现了西洋管弦乐在音乐创作方面的融合创新。

(二)演奏技巧的融合创新

演奏技巧作为音乐活的灵魂,在任何一部优秀音乐作品的演奏与表现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样西洋管弦乐在中国的融合与创新历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会被渲染上我们自身独特的风格,体现出极强的民族性。以经典作品《梁祝》为例。此曲不仅将传统二胡滑指技巧融入到小提琴中,还使用传统弓法、颤音等使小提琴音色更加突出。此外作曲家将传统戏曲京剧中的“倒板”和“紧拉慢唱”手法以及传统民间乐器的演奏技巧融入到演奏中去,扩大了乐曲表现的张力,让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由内而外都充满了中国民族特色。

国内优秀音乐家代表马思聪等人均对西洋弦乐演奏技巧民族化展开过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为西洋管弦乐在中国传播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例如,马思聪的《第一回旋曲》和《绥远组曲》这两部作品。两首曲子都取材于民歌,所以在小提琴的演奏当中出现了很多的倚音、颤音、滑音、以及低声部不变高声部旋律的双音,都是在模仿我国的民族唱腔,体现民族特色。身为西洋弦乐的小提琴在演奏中通过使用一些独特技巧从而体现出中国独特的民族风格是西洋管弦乐在中国融合创新的一种体现。

(三)当代西洋管弦乐在中国的创新与展望

随着科技的发展,西洋管弦乐在中国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如今,数字音乐、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平台成为了西洋管弦乐与中国观众之间的重要桥梁。例如:AI 与音乐家合作演奏等等形式。这些平台不仅使得音乐作品能够更快地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中,也为音乐家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综上所述,西洋管弦乐在中国的融合与创新是一个漫长而富有成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音乐家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使得西洋管弦乐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丰富多彩。这种音乐的交流与融合不仅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尊重,也为世界音乐的多样性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