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实践与理论思考
陈军
辽宁省 营口市实验中学 115000
近年来,随着“双减”政策、“五育并举”战略及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中学教育面临治理体系重构与价值引领转型的双重任务。在此背景下,基层党组织作为政治核心和育人主心骨,其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学校发展的方向与质量。然而,部分中学党组织仍存在政治功能弱化、活动形式单一、师生参与度不高等现实问题,难以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同时,信息化、多元化社会语境下的青少年思想教育面临新挑战,亟需党组织在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和实践载体等方面实现深度创新。因此,深入研究中学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优化组织架构 激活支部动能
中学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关键在于组织架构的科学设计与运行机制的高效协同。“学科 + 党小组”双轨模式作为一种融合式组织创新路径,强调以学科教研组为依托,设立党小组并同步开展政治学习与教学研究,强化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效应。在实际运行中,该模式通过明确双重职责、统筹资源配置,打破党务与业务“两张皮”的局限,使党员教师在学科建设中担责、在教育改革中担当。同时,通过小组间的横向联动与纵向统筹,有效激发支部内生动力,提升组织凝聚力与行动力,实现党建与教学双向赋能、深度融合。
比如,在《学科融合型党小组建设》项目中,管理者需要以年级学科组为基础,设立覆盖语文、数学、英语、理化生、政史地等学科的党小组,并推行“双组长制”,即由一名学科带头人和一名资深党员教师共同负责,引领组内成员在教学与党务两个维度协同开展工作。每月围绕一个“学科难题 + 思想主题”进行共研共议,如围绕“学科教学中落实价值引领”展开教学设计与案例研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党小组要定期撰写“融合研学记录”,并提交反思成果纳入支部工作档案。为增强联动性,学校还建立“交叉点评”机制,不同党小组间定期互评活动方案与实施成效,促进经验交流与互学互促。该项目实现了基层党建由形式向内容深化、由单向向互动拓展的转变,激发支部活力,推动组织功能与教学职能高效统一。
二、创新活动载体 强化教育实效
中学党组织活动的实效性有赖于载体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通过构建“红色研学 + 实践课堂”双维平台,将理论学习嵌入真实情境之中,使党员教师在情境体验中深化思想认识、提升党性修养。活动设计注重项目化推进、任务化实施,以主题鲜明、内容具体的学习任务引导党员参与,在行走中学思践悟,在体验中感悟初心使命。同时,组织将教育教学目标融入研学路径中,强化思政教育的课程嵌入与情境渗透,使党员教育与学生育人实现内容协同与时空联动,进一步提升党组织育人功能的实践转化力与辐射影响力。
比如,在《红色足迹研学课程开发》项目中,管理者需要统筹区域红色资源、课程主题与学期计划,建立以“行走的课堂”为核心的研学实施路径。项目以“红色地标 + 实践课程 + 反思分享”三阶段为基本架构,组织党员教师深入革命旧址、烈士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进行现场学习,并配套开发“主题式学习包”,内含研学任务单、课堂教学建议与评价工具。在实施过程中,党员教师需带队学生开展实地研学并在返校后设计“主题再现课堂”,以情境创设与教学再构的方式,引导学生共建“沉浸式党史微课堂”。教师个人还需完成“党性沉浸日记”,提交专题学习成果展示,作为个人党性发展记录纳入组织档案。此项目强化了党组织的教育功能,提升了教师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自觉,实现了党员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提升与有效衔接。
三、完善考评机制 促进长效发展
推动中学党建工作由经验型向科学化转型,关键在于建立系统、可量化、可追踪的评价机制。通过构建“量化指标 + 育人成效”的双维度考评体系,将党员教师在政治表现、育人贡献、教研创新等方面的成效纳入指标体系之中,实现数据驱动下的过程监控与结果评估并重。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激励相结合,强调发展性反馈与动态优化,既保障党员作用发挥的客观呈现,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驱动。同时,将党建成效与学生发展质量、校园文化建设等目标联动挂钩,推动基层党建融入学校治理全局,形成持续改进、共建共育的良性机制。
比如,在《党建绩效数字化评估体系建设》项目中,管理者需要依托校园管理平台,开发党建子系统,对每一位党员教师的党建行为进行过程性、可视化追踪与定量分析。系统设置四大板块:基本任务完成度、教书育人成效、创新项目参与率与群众满意度,数据来源包括教务系统、党务平台及师生问卷。每周自动生成“党建活跃指数”图表,展示个人在支部活动、主题教育、思政融入教学等方面的动态表现,并对各项行为给出发展建议。党员需每季度填写“党建目标执行表”,结合平台数据对照执行进度,接受党支部的阶段性谈话指导。为增强实效性,系统还设置“亮绩上墙”功能,在教学楼公示党员突出贡献事迹,激励比学赶超氛围。该项目推动党建管理从经验型向数据驱动型转变,促使党组织建设进入可量化、可反馈、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研究了中学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创新路径与实践策略,围绕组织架构优化、活动载体创新与考评机制完善三个维度,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方法论体系与典型项目模式。研究强调了党建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体现出基层党组织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核心作用。通过项目化实施与制度化保障的协同推进,能够有效提升党组织的组织力与育人功能,为新时代中学党建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借鉴。
参考文献:
[1] 党建赋能育梦前行双辽市第四中学特色兴校精要 [J]. 吉林教育 ,2025,(13):97.
[2] 郑伟山 . 党建引领聚合力思政铸魂育新人 [J]. 四川劳动保障 ,2025,(08):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