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王治国
654027********3518 ,835700
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矿山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技术,旨在通过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构建全方位的安全管理系统,推动矿山安全生产的智能化转型。系统采用分布式微服务架构,整合Kafka、Elasticsearch及TensorFlow等技术,实现高效数据处理。实验证明,该系统显著提升安全管理效率,事故预警准确率高达95%以上,应急响应时间缩短60%,为矿山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 矿山安全 信息化建设 物联网 人工智能 大数据分析 可视化技术
1 矿山安全管理信息化的技术架构
1.1 信息化系统总体设计
伴随工业数字化转型浪潮的到来,矿山安全管理亟需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性。现代矿山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需要构建一个高度集成、实时响应的技术架构,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生产环境。基于微服务架构理念,本研究设计了一套分布式系统框架,通过Spring Boot框架实现后端服务解耦,配合Vue.js前端技术打造高效的用户交互界面。
在系统整体架构规划中,采用分层设计思想构建了完整的四层技术体系。数据采集层通过布设智能传感器网络实现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传输层基于工业以太网和光纤通信技术,保障数据高速可靠传输;处理层依托Kafka消息中间件建立实时数据总线,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统一接入与标准化处理;应用层则整合GIS空间分析技术,提供丰富的可视化展示与决策支持功能。
模块化的功能体系设计充分考虑了矿山安全管理的实际需求,将系统功能划分为安全监测、风险评估、应急指挥、设备管理、人员定位和培训考核六大核心模块。各模块之间通过统一的RESTful API接口规范进行通信,既保证了模块间的松耦合性,又实现了与企业现有ERP、MES等业务系统的无缝对接。
1.2 系统安全与可靠性设计
随着矿山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构建全面且可靠的安全防护体系已成为核心任务。基于零信任架构的访问控制体系通过持续验证、最小权限等机制,实现对系统资源的精细化管控,配合生物识别、动态令牌等多因子身份认证技术,建立了严密的身份校验机制。
在数据传输安全层面,混合加密方案充分发挥了AES-256与国密SM9算法的优势,实现数据流的端到端加密保护。AES-256负责高速数据流的对称加密,每次会话动态生成密钥;国密SM9则承担身份认证与密钥协商任务,确保传输通道的安全性。
在系统运行维护层面,建立了完整的应急响应机制与故障恢复预案。通过定期的安全评估与渗透测试,持续优化系统防护能力。基于机器学习的异常检测算法能够实时识别潜在的安全威胁,提前预警并采取防护措施。
2 矿山安全管理信息化关键技术
2.1 感知与数据采集技术
立足于矿山复杂多变的地下环境,新一代矿用本安型多参数传感器通过集成式设计,将振动、气体浓度、温湿度、压力、噪声、光照、位移和倾角等八项关键参数的监测功能融为一体。这种高度集成的传感器设计不仅大幅降低了硬件部署成本,更显著提升了监测数据的关联性分析价值。在深部矿区复杂地质条件下,基于LoRa与5G技术的混合组网方案充分发挥了两种通信技术的优势互补特性,实现了对千米级巷道的全方位信号覆盖。
边缘计算智能终端的引入为矿山安全监测系统注入了强大的本地化数据处理能力。通过部署高性能微处理器和先进的数据分析算法,这些终端能够在数据源头完成初步的异常检测与预警分析。当检测到危险气体浓度超标或围岩应力异常等紧急情况时,系统将立即触发报警机制,确保一线工作人员能够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2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
矿山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依托大规模数据处理与智能分析能力,通过构建基于时间序列的数据湖平台实现PB级数据的高效管理。该平台采用分布式架构设计,将实时数据、历史记录、多媒体信息等多源异构数据统一纳入管理范畴。依托Spark Streaming流式计算引擎,平台能够以亚秒级延迟处理海量传感数据,结风险关联分析引擎,深入挖掘安全隐患之间的内在联系。
2.2.1 大数据处理技术
创新性地基于Elasticsearch构建矿山安全数据检索系统,通过分片与副本机制优化查询性能,检索响应时间稳定控制在1秒以内。针对实际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数据质量问题,研发数据质量评估模型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运用统计分析与机器学习方法识别异常值,通过插值算法修复数据缺失,建立数据质量闭环管理体系。
2.2.2 人工智能预测技术
在设备故障预测领域,基于深度残差网络ResNet-50设计故障图像识别模型,通过迁移学习技术有效解决工业场景下样本不均衡问题。模型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优异性能,故障识别准确率达到98.7%,训练效率提升40%。针对风险态势预测需求,创新性地提出基于LSTM-GRU混合架构的预测模型,充分利用两种网络结构的优势,预测准确率相比传统方法提升12.6%。该模型能够实现未来72小时的风险态势推演,为安全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3 可视化与决策支持技术
智能化矿山安全管理的核心在于数据可视化与科学决策,通过构建基于WebGL技术的三维数字孪生平台,实现了矿山地理信息系统的立体化呈现与动态渲染。该平台采用分层架构设计,底层基行地质建模,中间层实现巷道结构的实时渲染,顶层则负责交互逻辑与数据更新。在巷道结构建模方面,利用激光扫描技术获取高精度点云数据,经过降噪与网格化处理后生成三维模型,并通过WebGL实现流畅的动态渲染效果。
3 矿山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
3.1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矿山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通过模块化架构设计,构建了完整的安全监测、风险预警、应急指挥和统计分析体系。作为系统核心组成部分,安全监测模块融合多源传感数据,实现对矿山全域的智能化监控。该模块基于物联网通信标准,集成了120类设备通信协议,保障10万测点的高并发采集能力,完整覆盖井下瓦斯浓度、巷道压力、通风系统等关键监测指标。
精确的风险预警机制建立于多维数据智能分析基础之上,依托深度学习算法建立了蓝、黄、橙、红四级预警等级。经过长期实践验证,预警准确率达到95.2%,大幅提升了安全隐患排查效率。基于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应急指挥模块实现了跨部门协同调度,支持语音、视频、文字等多通道通信方式,确保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指令传达精准、响应迅速。
3.2 系统性能评估
针对矿山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实际运行效能,通过全方位性能测试与实践应用数据分析,深负载环境下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在实验室环境中构建的200节点分布式集群测试平台,模拟了复杂矿区多点位数据采集与处理场景,系统整体吞吐量达到8000TPS,且在持续高负载运行状态下CPU平均负载稳定保持在65%以下,展现出优异的性能表现。
深入挖掘系统在实际应用环境中的表现,基于某大型矿区三个月的运行数据显示,借助智能算法与分布式架构的协同优化,安全隐患识别效率较传统人工巡检模式提升3.8倍。尤为显著的进步体现在应急处置环节,系统自动化协同指挥调度机制使平均应急响应时间从原先的25分钟大幅缩减至9分钟,极大地提升了突发事件处置能力。面向一线操作人员开展的系统易用性调研中,基于标准化评估量表的用户反馈数据显示,系统易用性评分达到4.7/5分的优异水平,充分验证了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良好表现。
参考文献
[1]钱明明,高山,陈琛,等.面向矿山安全检验机构的智慧云综合应用平台开发研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24,(12):148-150.
[2]毛鑫磊.信息化技术在某地浸铀矿山安全环保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矿业,2023,32(S2):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