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加强电厂集控运行与机组协调控制探讨

作者

潘博

许昌龙岗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461690

摘要:伴随我国各行业的迅猛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用电量上的需求也日益提升。在此背景下,我国电厂整体发展既出现了新机遇、也遇到了新挑战,工作人员应针对电厂集控运行与机组协调控制进行分析,积极探索加强电厂集控与机组协调控制的措施,为电厂发展迈向信息化和自动化做出积极贡献,全面推动电厂运行效率,保证电厂在实际工作中的稳定性,为我国电力行业的稳定发展提供积极导向作用。

关键词:输配电工程;变压器安装;变压器调试

引言:电厂集控运行作为负责电厂机组运转、调节、控制的重要内容,在整个发电过程和电厂生产中具有重要价值,既能控制机组内外能量合力配合,保证其平衡性,也能调节发电过程中的压力和功率间的冲突关系,能有效保证机组对外功率和机组的调频能力,降低蒸汽压力误差,强化电厂集控运行与机组调节控制间的关系。因此,文章针对电厂集控运行系统展开分析,以明确电厂机组协调控制技术要点,并给出协调控制方案。

1电厂集控运行系统概述

电厂集控运行是电厂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是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实现对电厂的全方位监控,并对其进行实时管理。通过传感器捕捉各设备在运行转台时的温度、压力、流量等相关参数,并对其进行监测,当数据出现异常时,报警机制能立刻响应,并引导相关人员对其进行处理。同时,其通常还具备智能负荷管理功能,能针对电网电荷动态调节发电量,保持电网运行的稳定性[1]。当前,我国电厂集控与机组协调控制手段可分为一体化控制、集中控制和分层控制三种。一体化控制强电通过对整体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将不同装置连接在一起,开展协同工作,从而提升工作效率。集中控制则强调对流程中各个环节进行统一管控,确保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准确性,在电厂生产中具有重要价值。分层控制则能实现分阶段、分类别的管控,能保证生产环节的稳定性,并及时对问题区域进行处理。

2电厂机组协调控制的意义

2.1有助于确保机组运行效率

由于机组是电厂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保证其在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利用电厂集控运行手段,能高效保证机组的运行效率。一方面,其能够实现各机组间的协调控制,保证各机组工作条件正常无误,确保操作参数的协调和平衡,最大程度地降低电力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消耗,降低单元操作的能耗,提升能量的利用率,确保电厂能在良好的工作条件下进行工作,提升电厂的经济效益[2]。另一方面,电厂集控运行手段还能减少机组故障的产生,保证机组稳定运行,在机组出现问题时,机组协调控制系统能自动对其进行调整,在保证机组稳定性的同时推动电厂自动化发展,全面保证机组运行的效率。

2.2是机组安全运行的基础

电厂集控运行还是机组安全运行的重要基础。首先,在电厂机组协调控制下,汽轮机和锅炉能组合为一个整体,通过二者的协作实现自动化操作模式,从而控制整个生产环节。借助自动化,电厂工作人员能显著降低因人工误操作带来的工作失误,并大幅提升操作的精准性[3]。其次,由于当前的电厂机组调节控制系统主要采用的是CCS-BF方式,因此在运行过程中和主汽压相关的部分参数可能出现较大波动,使锅炉与汽轮表现出不平衡,当锅炉或汽轮机某部位出现异常时,系统也可自动转变为基础调节的形式,避免故障范围进一步扩散,为排查故障源和维修提供便利。此外,在操作过程中,还能利用机组协同控制系统对变动异常、过度的参数进行自动调节,使其归于正常变动区间,保证参数稳定,避免事故出现的可能。

2.3能提升机组的响应速度

工作人员还可通过优化控制系统提升机组的响应速度,如采用高精度控制器、设计合理的控制算法等,提升其响应速度,降低控制误差,提高控制准确度等。同时,工作人员还可借助减少信号传输延迟、提高设备性能等方式对其进行集中控制与检测,及时了解机组的工作状态,并对其进行调整,提高机组的响应速度。

3电厂机组协调控制技术要点

3.1提升给水工作质量

要应用电厂集控运行对机组进行协调控制需要先保证积水工作的质量。一方面,应将给水流量的控制工作作为工作重点,将自动给水和手动给水作为重点内容,针对手动给水,要观察水量变化,避免因水量变化导致的主调节器输出量出现变化致使中间位置温度出现变动。针对自动给水,应观察机组是否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保证煤和水的比例稳定。另一方面,应保证中间点的温度稳定、合理,当温度出现明显变化时,应及时对其进行调整和纠偏,可通过改变减温水比例的方式对其进行调整,保证中间点温度的稳定性。

3.2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负荷调节相关参数

工作人员还需要根据电厂实际情况调整机组负荷和参数。工作人员可应用AGC方式对调度指令进行负荷调节,确保DCS系统与EMS主机的稳定性,将延迟参数调整至毫秒级。随后可对CCS炉跟机进行调节,使锅炉主控和汽轮机主控进入自动运行模式,平衡前馈信号权重与DEB直接能量平衡算法的匹配性。在此过程中负荷变化率建议设置为额定负荷的1%/min,极端工况下不超过2%/min。针对锅炉和汽轮机,应进行跟踪,手动调节蒸汽压力定值与风煤比参数,避免压力波动超过滑压曲线的允许范围。

关键参数联动调整过程中,应关注风煤比优化,按照先增风量后增煤量的顺序进行增负荷操作,减负荷则与其相反,避免燃烧不稳定现象出现。同时还应关注压力与温度补偿,对主蒸汽压进行调整,保证在偏差达到±0.5MPa时触发保护动作。

4电厂集控运行与机组协调控制的方案

4.1硬件系统设备

电厂集控运行的硬件系统设备可划分为“主控系统”“锅炉主控系统”“汽机主控系统”三类,主控系统负责将ACC负荷指令输入自动调度系统中,并依据人工操作对其进行进一步调节,进而完成限速处理工作。当机组中关键辅机出现运行故障时,需人工对其进行干预,调整其负荷值,使其接近标准负荷。对于汽机主控而言,应保证其每一项指令的下达顺利,能为生产提供可靠的助力。通常可将其设置为自动运转状态,实现手动操作模式和自动操作模式的运转,有效控制不同状态下的机组。

4.2软件系统配置

软件系统配置可细化为功能模块和软件整体架构。功能模块在设计时应对二者的协调性进行全面考虑,将分析后得出的数据作为参考依据,并将主控模块、汽机模块、锅炉主控模块等相关子系统的协调性作为工作重点,保证其能够在运作过程中相互配合、提升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整体架构则包含客户端和服务端两个类别,主要工作内容为对需求等进行深入分析,实现管理任务配置的优化目的,并从根本上降低系统的运营成本。一般可使用两台服务器,做到同步运行与合作,实现信息交换,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当其中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能自动切换至另一台服务器,增加服务器运行的稳定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合理应用集控运行与机组协调控制系统能有效提升机组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推动电厂发展。一方面,其能保证机组安全运行,降低因误操作等人为因素带来的事故影响,推动发电厂自动化发展。另一方面,电厂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硬件设备和软件配置进行优化,保证行业健康发展。此外,电厂应根据改进管理方法不断提升员工的素质,全面提高机组的运行效率,推动电厂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 信,张建良,王周全.加强电厂集控运行与机组协调控制探析[J].Engineering Science Research & Application, 2024, 5(16).

[2] 陈一鸣.加强电厂集控运行与机组协调控制探析[J].电脑爱好者(普及版)(电子刊), 2023(9):309-310.

[3] 洪文荣.加强电厂集控运行与机组协调控制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2(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