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高职衔接的双主体技术中人才培养协同机制研究

作者

魏丽

乌鲁木齐职业技术学院

课题项目:中高职衔接的“双主体、三融合”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项目编号:XKT-2401086

作者简介:魏丽(1980.05),女,回族,新疆乌鲁木齐,大学本科,现任乌鲁木齐职业技术学院质量管理科副科长,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摘要:中高职教育阶段长期存在教学内容重复、实践环节脱节及能力生成支撑薄弱等问题,导致学生在由基础技能向综合技术过渡过程中缺乏产业适配能力,制约职业发展通道畅通。本文围绕中高职衔接路径探讨双主体技术中人才培养机制的运行逻辑,从明晰职能边界、重塑课程结构及完善协同机制三方面展开实践策略研究。构建“校企共育”“三结合三融合”“多主体协同”等多元路径,为中高职衔接的双主体技术中人才培养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双主体技术;人才培养;协同机制

引言:推动中高职衔接体系优化关键在于构建以岗位能力递进为核心的双主体技术人才培养路径。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训练的起点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承担深化专业能力及拓展技术应用功能,有机衔接二者之间的关系教育体系的内在协调,更影响技术型人才对接产业的适应能力。构建中高职衔接的协同机制能达成教学环节及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推动校企双方在育人逻辑、组织结构及制度安排上的深度融合,形成多路径联通的现代职业教育运行格局。

一、中高职衔接的双主体技术中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必要性

中高职衔接的“双主体技术”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是解决技术技能型人才供需错位及教育阶段结构断裂问题的关键构件。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不同学段之间常出现内容重复、能力断层及实践脱节等问题,导致学生职业发展路径模糊、技术能力难以系统形成。中高职衔接可以提供纵向贯通的教育通道,更依托校企双元主体协同作用搭建技能成长的多维支撑体系,使人才培养过程具有连续层次性及产业适应性。

中高职衔接下的双主体机制正是以职业能力成长的阶段性为核心,构建符合技术形成规律的教学递进路径,并以此强化学生职业认同及技术沉淀,使教育过程成为面向真实产业的能力演化过程,奠定技术型人才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基础。

二、中高职衔接的双主体技术中人才培养协同机制策略

1、明晰职能边界,推动双主体协同共育

在中高职衔接的“双主体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中,明晰职能边界推动双主体协同共育是制度架构上的关键环节,更是保障教育资源及产业资源高效协同运行的根本路径。借助明确中职阶段侧重基础能力奠基,高职阶段可以聚焦深化专业技能,企业则承担嵌入技术标准及塑造真实场景的职责边界,可以打破育人过程中的模糊分工及资源重复投入,使协同机制具备组织基础及现实操作性。

学校可构建“校企共育人才模式”来明晰职能边界推动双主体协同共育,结合校管企业及教学反哺的联动机制,实施中校方以双主体协同机制为基础,牵头成立由教务部门、专业教师和企业负责人组成的校企联合工作组,围绕岗位能力要求展开课程结构重构并明确中职阶段聚焦基础能力,高职阶段可以对接岗位核心技能及综合技术应用。教师需参与企业实践环节依据企业一线流程梳理技能节点,重构课程模块确定各学段教学任务之间的递进关系,形成基于岗位任务链条的课程设计体系,使中高职衔接具备系统逻辑及能力承接基础。

同时,协同机制还体现在教学评价结构上,评价体系由学校及企业共同制定并执行,覆盖技术掌握程度、任务完成质量及职业行为规范等方面。企业可以参与对学生实操成果的过程监督及终端鉴定,教师需同步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及思维发展,教学评估还由“双主体协作平台”共同承担,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符合企业技术标准及教育发展要求。

2、重塑课程结构,达成贯通式能力递进

在“双主体技术”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重塑课程结构是整合教学内容的过程,更是能力递进逻辑重构的关键。以职业岗位群为导向课程结构再编排,能使中职教学承担基本操作及掌握工具的起点任务,高职教学则聚焦综合运用、问题解决及创新设计的高阶任务,能够构建形成纵向递进、横向统筹的多维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分段、能力的分级、教学任务的分层,可使人才培养从输入逻辑转化为成长逻辑,推动课程结构由“学科整合”转向“能力融合”。

学校可实施“三结合三融合”课程衔接体系来重塑课程结构达成贯通式能力递进,在具体实施中,学校依托双主体协同机制建立由专业教师及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联合开发团队,围绕产业岗位需求细化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制定阶段能力标准及教学任务清单。中职课程还需聚焦操作技能、工艺规范等初级能力,在高职课程强化项目管理、综合分析及技术优化等高阶能力。教师需要根据能力标准重组课程模块将教学任务与实际岗位任务对齐,构建“能力导向—任务驱动—模块推进”的教学模式,达成连续衔接课程内容、教学步骤及学习成果。

此外,教学组织过程中企业作为双主体技术平台的重要组成单位,可以参与课程资源建设、教学任务实施及学生能力评价。学校教师主导课程进度控制及讲授知识,企业技术骨干引导真实项目情境进入课堂,能够形成校企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的协同机制。校企共育借助协同设计、协同实施及协同评价形成完整闭环,能够无缝对接教学过程及产业需求,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系统支撑及结构保障。

3、完善协同机制,夯实衔接型育人生态

在“双主体技术”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中,完善协同机制关系到顺畅实施教学过程,更是决定衔接型育人生态能否形成闭环结构的关键所在。中高职衔接的本质在于打通技能成长的阶段性壁垒,使职业教育从初级能力训练到高阶技术生成具备逻辑统一及路径通顺的内在结构。该过程中,双主体技术路径对学校与企业间的边界设定、职责归属、任务协作提出更高要求,只有构建功能互补、目标协同及流程贯通的机制网络,才能保障育人任务在多阶段、多场域中稳定运行。

学校可开展“多主体协同”来完善协同机制夯实衔接型育人生态,实施过程中,组织专业教学团队及企业技术骨干开展联合调研,围绕区域重点产业链细化技术能力要求,制定岗位能力清单作为更新课程内容及教学任务分级的依据。中职课程需根据企业一线岗位需求,聚焦通用技能与工艺规范构建基础性任务模块,高职课程可以围绕技术创新及系统优化,引入复杂项目管理及工艺流程升级等综合任务,构成能力提升的递进序列。

学校实践多主体协同机制能够打通中高职教育壁垒,也使双主体技术协同机制具备现实运作基础及可持续运行模式,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输出等方面达成协同统一,为中高职衔接的系统化、专业生态化提供全流程支持,真正达成人才培养过程中完善协同机制及优化育人生态。

结语:构建契合中高职衔接逻辑的双主体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关键在于打通教育链条与产业链条之间的运行障碍,从而构筑以岗位能力演进为主轴的育人机制。系统化完善协同机制能够重塑课程结构的内在逻辑,也可拓展教师职责的边界表达,推动人才培养由静态传授向动态生成演进。在政策支撑与产业转型的双重驱动下,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路径将进一步趋于清晰,协同育人机制将在融合、转化、升维中持续深化。

参考文献:

[1]陈高锋, 冯春卫.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双主体、四递进、五融通”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4, (20): 41-44.

[2]周东恩. “校·园”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J]. 辽宁高职学报, 2023, 25 (11): 5-8.

[3]何家林. “三段循环,协同育人”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金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3, 42 (09): 35-37.

[4]马瑞. “双主体、三融合、多通道”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 22 (01): 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