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长江中下游城市道路园林植物配置对景观效果与生态功能的影响
李艳亭
武汉市硚口区园林绿化管理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30
摘要:本文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道路绿化中植物配置的生态与景观失衡问题,结合区域湿热气候、酸性红壤及城市化胁迫特征,探讨植物配置模式对景观美学与生态功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前道路绿化存在过度依赖外来树种、群落结构单一、耐涝抗污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病虫害频发与生态韧性下降。通过案例分析,提出以乡土抗逆树种为核心,构建“乔木-灌木-地被”复层结构,并融入地域文化元素的设计策略。优化配置模式可显著提升景观四季时序性、微气候调节、污染净化及生物多样性等综合效益。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植物配置;景观效果;生态功能
1引言
长江中下游地区快速城市化导致绿化用地碎片化,植物配置普遍存在重景观轻生态、重外来轻乡土的误区,如香樟、桂花等单一树种占比过高,引发病虫害与生态功能弱化。区域湿热气候、酸性红壤及道路热岛效应加剧传统配置模式的矛盾。本文从生态适应性、景观美学与功能协同角度,分析植物配置对景观效果与生态功能的影响机制,为优化道路绿化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2长江中下游城市道路园林绿化的环境基础
2.1气候与土壤特征
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15-18℃,年降水量1200-1600mm,夏季湿热、冬季湿冷,梅雨期易引发真菌病害。土壤以酸性红壤为主,有机质含量低,铝离子浓度高,需选择耐酸树种并改良立地条件。
2.2城市道路环境的特殊性
一是热岛效应使夏季沥青路面温度高达55-60℃,导致植物蒸腾速率加快;二是污染复合胁迫,机动车尾气与 PM2.5 形成复合污染;三是土壤生境破碎化,管线填埋导致有效根系生长空间不足,铺装地面阻断土壤通气性,造成根系缺氧烂根。
3道路园林植物配置的核心原则
3.1生态适应性优先原则
针对酸性红壤与湿热气候,优先选用香樟、枫香、水杉等本土物种,降低养护成本与病虫害风险。湿热区选择叶片具蜡质层(如广玉兰)或绒毛结构(如构树)的树种,增强抗蒸腾与滞尘能力;冬季湿冷区优先常绿与落叶树种混植,如香樟 + 银杏,兼顾夏季遮阴与冬季透光需求。
3.2景观美学分层原则
在季相韵律设计方面构建 “春观花— 夏纳凉— 秋赏色— 冬望形”的时间序列,如武汉楚河汉街以樱花、荷花、无患子、雪松形成四季主题段。空间层次上采用 “乔木层— 亚乔木层— 灌木层— 地被层”复层结构,实现上层遮阳、中层观花、下层固土的立体景观效果。
3.3功能协同增效原则
主干道两侧配置高滞尘树种,如构树、榆树,与抗尾气树种,如夹竹桃抗 SO₂、女贞抗 HF。滨水道路采用 “耐湿乔木(水杉)+ 水生灌木(杜鹃)+ 挺水植物(芦苇)” 组合,实现雨水截留与净化。
4植物配置对景观效果的影响分析
4.1色彩体系的时间性演绎
春以樱花、杜鹃形成暖色调冲击,夏以广玉兰、女贞营造清凉感,秋以银杏、枫香构建浓烈色块,冬以雪松、蜡梅点缀冷寂空间。如南京太平北路 “樱花 + 银杏”分段配置,使道路景观在春、 秋两季形成视觉高潮。
4.2 形态要素的空间性对话
塔形水杉与伞形紫薇间隔种植,形成 “节奏韵律”;圆柱形龙柏与匍匐形迎春的高低搭配,打破僵直的道路线性空间,如杭州杨公堤 “水杉列植 + 迎春悬垂” 设计,使道路曲率视觉感知度提升 30%。机动车道侧采用枝叶稀疏的栾树,保证行车视线,人行道侧选用枝叶茂密的香樟,营造绿荫空间,武汉解放大道通过该策略使司机疲劳度降低 22%。
4.3层次结构的视距适应性
以高大乔木的天际线轮廓为主体,亚乔木与花灌木的色彩斑块构成视觉焦点,地被植物的纹理细节提供步行体验,上海衡山路通过 “上层梧桐 + 中层杜鹃 + 下层二月兰”配置,实现全视距景观覆盖。
5植物配置对生态功能的影响分析
5.1局地微气候优化
复层群落冠层可拦截 60% 太阳辐射,武汉东湖路监测显示,夏季 14:00 时绿化区地表温度较裸露路面低 13℃,空气湿度提高 18%;东西向道路两侧种植高大乔木(如香樟)形成 “绿墙”,冬季阻挡寒风;南北向道路采用通透式配置(如栾树 + 草本),引导夏季东南风深入城市,南京中山路通过该设计使街区风速提升 15%,热岛强度下降 2℃。
5.2污染净化与生态修复功能
5.2.1大气污染物截留
构树、榆树、香樟等乔木滞尘能力强,南京工业大道两侧构树隔离带使 PM10 浓度降低 28%;夹竹桃叶片硫含量 3.2mg/g,对SO₂可达吸收率 45%;女贞对氟化氢的净化效率达 38%,适合磷肥厂周边道路配置。
5.2.2雨水管理与水质净化
海绵型配置(下凹式绿地 + 耐湿植物)使雨水外排率降低 60%,武汉南湖片区道路通过该模式将 50 年一遇暴雨的内涝风险降低 40%;芦苇湿地对 TN、TP 的去除率分别达 35%、25%,杭州萧山路雨水花园经植物处理后,出水水质达地表 Ⅳ 类标准。
5.3生物多样性支持与栖息地营造
复层群落提供 “果实— 枝叶— 树干” 立体空间,南京紫金山路记录鸟类 12 种,其中灰喜鹊、白头鹎等留鸟占比超 70%。乡土植物比例每增加 10%,传粉昆虫丰富度提升 15%,武汉沙湖大道保留 20% 野生草本,使菜粉蝶、凤蝶种群数量增长 3 倍。香樟根系分泌物可促进固氮菌繁殖,酸性红壤中配置杜鹃等菌根依赖性植物,可使土壤有效磷含量提升 20%,形成植物、微生物共生改良系统。
6现存问题
当前长江中下游道路植物配置主要矛盾表现为生态适配与景观特色双重失衡。生态层面存在外来树种占比过高、复层植物群落不足及耐涝树种应用率低等结构性问题,引发病虫害暴增、植物涝死率提高等连锁反应。景观层面呈现“千城一面”趋势,80%长三角城市季相依赖樱花、银杏单一树种,地域文化符号应用率不足。
7优化策略
7.1构建适应性植物群落
制定乡土树种名录,要求新建道路乡土树种占比≥70%,逐步替换高养护外来品种;推行“乔木-花灌-地被”立体化群落模式,提升生物多样性;建立耐涝、抗污染等功能型植物数据库,定向筛选高抗性物种,系统性增强城市绿化生态韧性。
7.2解码地域文化基因
通过编制季相景观导则,结合历史文献复植古树品种、配置文化主题群落实现文化符号深度转译;同步优化植物尺度适配性,高密区采用小乔木+高灌木组合,开阔区以水杉等高大树种构建视觉地标,重塑差异化城市景观风貌。
7.3构建智慧绿化体系
通过建立耐湿植物评价体系,重点筛选耐水淹、耐短时渍水物种,提升海绵设施植物成活率;结合物联网监测与无人机巡检,降低养护成本;同步开发生态效益计算器,量化评估碳汇、滞尘等指标,形成“筛选-管理-评估”全链条技术支撑体系。
8研究结论
长江中下游道路植物配置需以乡土抗逆树种为核心,构建复层结构应对环境胁迫。通过物种选择、层次设计与文化融合,可实现景观与生态协同增效。地域植物资源与景观设计的深度融合,可使城市道路成为文化认同的物质载体,实现生态空间向精神场所的转化。
参考文献
[1]王建国,李华,张敏.长江中下游城市道路绿化树种生态适应性评价 [J]. 中国园林,2023, 39 (7): 45-51.
[2]陈晓明,吴志强.亚热带湿润区城市道路植物配置模式与微气候调节效应 [J]. 生态学报,2024, 44 (2): 1123-1132.
[3]李响,黄欣.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城市道路植物配置 —— 以长江中下游历史文化名城为例 [J]. 风景园林,2024, 31 (3): 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