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

乔丽晔

沈阳市于洪区东北英才第二中学,110148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创新教学策略,将核心素养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分析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案例,如《背影》中的情感教育与人文关怀、《黄河颂》中的文化自信培养,以及《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力激发,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实践性强的教学改革措施,旨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教学改革

引言: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发布,教育领域迎来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新一轮改革。初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不仅是语言文字的学习,更是文化传承、思维发展和情感培育的重要载体。初中语文教材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实施核心素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文聚焦于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落实核心素养,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以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情感教育是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关乎学生个人成长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背影》一课以其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为进行情感教育的经典案例。在《背影》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朱自清笔下父亲的形象,通过细致入微的文字解读,让学生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深沉而内敛的爱。然而,情感教育远不止于此。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亲情的珍贵与父爱的深沉,教师创新性地引入了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在角色扮演环节,学生分别扮演朱自清和他的父亲,通过模拟父子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学生得以身临其境地体验那份难以言表的亲情。他们不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本中的情感表达,还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亲情的深刻感悟。

情景模拟则更进一步,教师设计了一系列与文本相关的情感场景,让学生在模拟中感受亲情的温暖与力量。例如,模拟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场景,让学生体会父亲在艰难中仍不忘关爱儿子的深情;模拟父子分别的场景,让学生感受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与深深牵挂。这些教学方式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它们促进了学生情感共鸣与同理心的培养。学生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中,逐渐学会了换位思考,理解了亲情的珍贵与父爱的深沉。这种正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为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文化理解与传承

在初中语文的广阔天地里,《黄河颂》如同一股澎湃的激流,激荡着学生们对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无限敬仰与深情厚谊。这篇诗歌不仅是对黄河壮丽景色的赞美,更是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颂扬。教师深知,仅凭文字难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黄河的磅礴气势与深远意义。因此,在教学《黄河颂》时,教师巧妙地借助了多媒体手段,通过播放黄河的壮丽风光视频、历史变迁纪录片,以及展现黄河沿岸民俗文化的图片,为学生们勾勒出一幅幅生动逼真的黄河画卷。在这些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冲击下,学生们仿佛置身于滔滔黄河之畔,耳畔回响着那震耳欲聋的涛声,心中激荡着对母亲河的无限热爱。

然而,文化的传承需要的不仅是感知与体验,更在于深入的理解与情感的共鸣。为了加深学生对《黄河颂》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的理解,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学生们分组搜集黄河的历史故事、传说以及沿岸地区的民俗风情,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将这些元素融入自创的朗诵剧本中。在随后的课堂上,学生们声情并茂地朗诵着自己创作的剧本,将黄河的壮美、历史的沧桑以及民族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们不仅提升了语言表达与团队协作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情感上的共鸣。他们开始意识到,黄河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三、思维发展与创新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记承天寺夜游》以其独特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成为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创新能力的绝佳素材。苏轼在这篇散文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静谧夜晚的承天寺,以及他在这片宁静中寻找心灵慰藉的过程,展现了其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这篇散文的独特魅力,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学生们在小组内畅所欲言,分享自己对苏轼情感世界的理解,以及他对自然美的独特视角。这种讨论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激发了他们对文本的深入思考与批判性思维。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思维训练成果,教师还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将讨论中的关键信息、观点与感悟进行系统化整理。通过思维导图的构建,学生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苏轼在夜游承天寺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与思维轨迹,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与价值。

教师还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类似风格的小短文,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学生们在模仿苏轼文风的同时,融入自己的独特视角与情感体验,创作出一篇篇充满个性与创意的作品。这一创作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教学活动的实施,学生们在《记承天寺夜游》的学习中,不仅领略了苏轼的文学魅力,更在思维发展与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他们开始学会用更加开放与多元的视角去审视世界,用更加敏锐与深刻的思维去探究问题,为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审美鉴赏与表达能力

语文课堂上,审美教育如同一股清泉,滋养着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文字的世界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歌赋,如《春》的细腻描绘、《静夜思》的思乡情怀,都是进行审美教育的绝佳素材。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教师精心设计了诵读比赛。在比赛中,学生们用饱满的情感、抑扬顿挫的语调,将诗词中的意境与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诵读,他们不仅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更在声音与情感的交织中,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律美与意境美。教师还组织了诗歌创作大赛,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属于自己的诗词。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们需要仔细揣摩诗词的结构与韵律,用心体会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将其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这一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与想象力,让他们在文字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还引入了现代诗歌、散文等多元文本。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与思想内涵,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通过对比阅读与分析,学生们开始学会用更加开放与包容的心态去审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培养了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结束语: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者不断探索与实践。通过情感教育、文化传承、思维发展和审美鉴赏等多维度的改革措施,初中语文课堂正逐步转变为一个充满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舞台。随着教育理念的持续更新和教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初中语文教育将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高克贵.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 2(16):2.

[2]靳丽琼.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创新[J].读天下:综合, 2019(4):1.

[3]柳慧梅.基于核心素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读与写(教师), 2021, 000(008):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