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建设研究
房远旺
佛山广三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528225
我国高速公路里程从 2012 年的 9.62 万公里增至 2024 年的 18.36 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6 . 2 9 % ,庞大的高速公路网已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脉。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绩,助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但是,在高速公路网络规模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对其建设、运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档案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档案记载了高速公路建设、养护和运营的全流程,作为公路相关管理与决策的重要依据,是高速公路的安全运行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有助于提升公路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因此,高速公路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建设,可以有效提高我国高速公路的整体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加快我国高速公路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速公路档案管理现状剖析
(一)档案特点
高速公路档案管理工作呈现出明显的行业特色,主要包括复杂性、多样性和动态性。档案内容涵盖项目策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涉及工程图纸、合同档案、施工记录、监理报告、运行数据等,种类繁多。由于高速公路建设周期长,涉及多个单位,所以档案的生成主体也很多,既有建设、施工、监理单位,又有设计单位、运营管理等多个方面,各主体都有不同的档案管理方法和规范,这就加大了对档案集成的困难。此外,在高速公路运行、养护过程中,其档案内容也在不断地进行更新、增补,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点,如道路维修记录、交通流量数据等,为了真实反映高速公路的运营状态,必须对其进行及时的更新。因此,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满足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管理问题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的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着管理效率低、信息化程度不足、安全隐患大及档案完整性不足等问题。一方面,由于以纸张档案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档案,造成了巨大的储存空间需求,降低了查询的效率,并且由于外界的原因和错误的使用,极易导致档案损坏。另一方面,由于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很多高速公路档案还没有实行数字化管理,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化高速公路运行中对档案信息的快速检索与共享要求。档案的保密管理体系不健全,缺少可靠的数据备份与还原机制,导致了档案的遗失和泄露。此外,档案管理工作涉及多个环节与单位,有些档案在收集整理时出现疏漏,造成档案的完整性缺失,从而降低了档案的使用价值。上述问题严重影响高速公路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迫切需要通过标准化建设的方式来加以解决,以实现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建设[1]。
二、标准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一)制度体系
制度体系是建立在公路档案工作标准化的基本架构之上的,为公路档案工作的每一个步骤都规定了具体的规章和规范。要制定健全的档案工作制度,从收集整理到保管使用到移交的各个环节,保证档案工作的标准化、制度化。比如,对档案的分类标准、归档范围、保存期限和保存级别进行界定,从而为档案的标准化建设起到了指导作用。建立健全的档案工作制度,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范围,防止出现管理空白及工作混乱的情况。同时,该体系还应包括档案安全管理制度,涵盖档案库房安全管理、档案备份及恢复机制等,防止档案遗失、损毁或泄漏,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性与安全性。此外,该体系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弹性与自适应能力,以适应快速发展与科技发展的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可以使公路档案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为实现标准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流程规范
在公路档案的标准化建设过程中,流程规范化是保证档案工作有序、高效的关键。档案管理流程应该是从档案的生成、到档案的损毁和长期保管的全过程,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在档案采集阶段,要以程序标准为依据,确定各个环节的职责与时限,以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及时性。比如,要求施工单位在项目完工后,应在一定期限之内,将有关档案连同具体的目录和指令一并交给档案管理部门。在档案归档过程中,要对档案进行分类、编号、装订等具体操作程序并进行细化,以保证档案的标准化和便于查找。在档案保存环节,要确定保存条件,建立定期核查机制与保密保障机制。在档案的使用过程中,要按照程序标准严格规范档案的存取和借阅程序,以保证档案的安全性和使用的合理性。在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将档案管理的每一个步骤都进行密切的联系,降低人为错误和管理缺陷,提升整个档案的工作效能与品质,为高速公路的施工与运行起到强大的支撑作用。
(三)信息化标准
信息化标准为实现公路档案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提高了公路档案的工作效率与安全水平。在当今社会,档案信息化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从功能模块、数据结构和用户界面三个方面着手,以保证该体系符合各种需求。比如,该系统应该具有较强的查询能力,可以迅速地找到相关的档案;
系统还应该能够实现多个使用者的并行处理,以适应各个领域对文档数据的共享需求;实现多源文档信息的有效衔接与集成,满足多源文档信息资源的有效融合。比如,为了便于档案的保存、传输和交流,必须使用一个规范的文档形式和代码系统。此外,进一步保证档案数据的安全与完整,还应该包括数据加密技术、用户权限管理技术、系统备份与还原技术等。通过建立并执行相关的信息化规范,实现了高速公路档案的数字化与智能化管理,在提高档案使用效能的同时,降低其管理成本,大力促进高速公路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2]。
(四)监督与评估机制
建立健全的监督与评估机制,是保证公路档案工作标准化建设、管理质量不断提高的关键。建立健全的档案监管制度,并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档案工作的监管。比如,要对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定期的检查,以保证其满足相关的管理要求;负责对档案管理员的工作进行监管,保证其工作正常进行。而评估机制就是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综合评估档案工作的成效,评估内容主要有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使用效率和安全等。比如,通过对档案的借出数量、使用者的满意程度等指标来评估档案的使用效率;通过对档案的备份及修复性能的检测,对档案的安全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将对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和水平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建立健全的监管和评估体系,使我国的高速公路档案工作不断优化,助力公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五)加强人才培养
在实现公路档案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人力资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其专业、复杂、动态等特点,对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实际操作的实践和迅速的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加强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以保证档案工作的规范化。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必须从其自身能力、工作素质等方面入手,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养,通过开展企业内部培训,邀请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对档案管理规范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进行讲解,以提高档案管理人才的素质。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外部培训与学术交流活动,主动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技术方法。比如,积极参与各级档案馆、行业协会举办的各类档案工作培训,及时了解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规范等;参与信息化技术讲座,以掌握最新的电子档案管理技术。通过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培养方法,使其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由于档案工作的特殊性,需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实践训练,通过岗位轮换和项目实践,使管理人员能够在多个岗位、项目中获得工作经历,熟悉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及实际操作流程,为档案管理标准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3]。
三、标准化建设的实践案例与经验借鉴
近年来,我国各地在高速公路档案管理标准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其中,由重庆市交通规划与技术发展中心牵头完成的《公路建设项目电子档案归档与电子档案应用实践》项目,通过发布地方行政规范性档案与配套地方行业标准,对其进行整合,形成多个数字化的档案管理平台,对编制质量参差不齐、归档时间不够及时等问题进行了有效的改进。江西遂大高速工程通过电子档案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试点,使整个过程都能够在线运行,并对档案单轨制运行管理的途径和方式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一套健全的档案存档和电子档案的管理系统,明显提高了管理效率,有效降低管理成本。广西蒙象高速公路二期工程是广西最早通过了国家档案局验收的试点项目,实施了“一平台一账号全管理”的模式,使档案在线流转速度大幅提高,同时也减少了资料打印和传输的工作量,这不仅满足了节能减排的要求,也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上述案例表明,通过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管理流程、建立健全的制度与技术方案,可以提升高速公路档案管理的标准化水平,促进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4]。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速公路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建设,是提高管理效率、保证公路安全、推动公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剖析现状、把握实施策略、借鉴实际案例,有助于提升高速公路档案管理质量。今后,应持续优化标准化体系,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我国高速公路事业的蓬勃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钱华均 . 高速公路工程资料过程控制及项目档案信息化管理 [J]. 大众标准化 ,2025,(08):149-151.
[2] 邓燎亮 . 档案信息化双套制管理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24(06):150-152.
[3] 官碧秀 . 高速公路档案:迈开精细管理的稳健步伐 [J]. 文化产业 ,2024,(34):70-72.
[4] 曹学卫 . 基于数据云的高速公路档案信息化管理应用 [J]. 汽车维修与保养 ,2024,(09):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