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化环境下机电机械工程的发展分析

作者

熊明

身份证号码:420116198807137333

引言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各个产业领域,构建起全新的智能化环境。在传统模式下,机电机械工程存在生产效率偏低、产品质量稳定性不足、设备运维成本高等问题。而智能化技术的融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全新路径、通过传感器实现设备状态的实时感知,借助大数据分析优化生产流程,依托人工智能算法提升决策精度,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协同运作。研究智能化环境下机电机械工程的发展,既是顺应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一、智能化环境下机电机械工程的理论基础

1.1 智能化环境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智能化环境,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高度集成化、智能化运作体系。其核心在于借助先进技术,赋予传统领域自主感知、智能决策与高效执行能力,实现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的跃升。智能化环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度融入各行业,重塑产业生态。在机电机械工程领域,它改变了传统的设计、制造与运维模式,驱动行业迈向全新发展阶段。智能化环境的构成要素多元且协同。以传感器为 触觉神经,它实时采集设备运行数据,如温度、压力、振动等,为系统提供原始信息。通信网络作为传输动脉,5G、工业以太网等技术保障数据在设备、系统间快速、稳定流转。

1.2 机电机械工程智能化的相关理论

自动化控制理论是机电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基石。从经典的 PID 控制,依据误差调节控制量,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到现代控制理论,运用状态空间法处理复杂系统,实现多变量、高精度控制。随着智能化发展,自适应控制能实时调整控制参数,匹配系统动态变化;模糊控制基于模糊逻辑处理不确定性问题,在复杂工况下发挥优势。神经网络控制则模拟人脑神经元结构,通过大量数据训练实现高度非线性映射,精准调控机电设备,提升控制精度与鲁棒性。

二、智能化技术在机电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2.1 传感器技术的应用

传感器技术在机电机械工程智能化进程中发挥着关键的感知作用。在各类机电设备中,大量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被广泛应用。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电机、轴承等关键部件的温度,防止因过热导致设备故障,通过对温度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还可预测部件的剩余使用寿命,为设备维护提供科学依据。位置传感器在机床、工业机器人等设备中用于精确测量运动部件的位置,保证设备的加工精度与运动准确性,在精密加工过程中,位置传感器的精度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随着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精度、可靠性、微型化程度不断提高,且具备了自校准、自诊断等智能功能,为机电机械工程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更强大的感知能力。

2.2 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的应用

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为机电机械工程带来了全新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式。在生产过程中,机电设备会产生海量的运行数据,如设备的振动数据、电流电压数据、工艺参数数据等。大数据技术能够对这些海量、多样、高速的数据进行高效采集、存储与分析,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与价值。通过对生产过程数据的分析,企业可以优化生产流程,找出生产环节中的瓶颈问题并加以改进,提高生产效率。例如,通过分析机床加工过程中的切削力、转速等数据,优化切削参数,可提高加工质量与效率,降低刀具损耗。

2.3 人工智能算法的应用

在机电机械工程设计、制造、运维等各个阶段大量应用人工智能算法。人工智能算法用于设计阶段的产品优化设计;制造阶段的产品质量控制,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算法能够实时地准确地检测表面缺陷,相比于人工检测方法,不但大大提高了效率与准确率,降低了漏检率;设备运维阶段的人工智能故障预测与诊断。

三、机电机械工程智能化发展取得的成果

3.1 生产效率显著提升

智能技术的普及让机电机械工程生产的效率大有提高。智能工厂内自动化流水线与智能机器人组队工作,实现了生产流程高度的自动化与连贯化,工业机器人可以高速高效地重复完成一些高难度高强度的生产任务,且加工的效率与精确度是人工无法企及的。将生产流程进一步优化,利用智能化调度生产,从而生产线各环节对接,生产节奏的控制都更为合理,节约生产等闲时间与物料等,以进一步提高整体生产效率。

3.2 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机电机械产品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对机电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形成有效的保证作用,也可以对机电机械产品质量进行有效提升。在机电机械产品生产过程中,可以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控设备的运转状态及工艺参数的变动,如若出现异常,立刻调整其参数,保障机电机械产品生产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在精密机械加工过程中,应用传感器可以有效对刀具切削量及切削角度实现有效监控,从而有效保障产品的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在机电机械产品检测过程中,通过对产品实行图像识别、缺陷识别等人工智能检测分析手段,可以有效实现对其产品进行全维度高精度检测,从而及时发现产品表面上出现的缺陷以及产品内部缺陷,防止其进入到产品流通领域。

3.3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智能化推动了机电机械工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机电机械制造企业智能化升级加快,传统的机电机械制造企业加速转到智能化、数字化,通过引进智能化技术、智能化设备,实现企业的自主实力提升,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升级。智能化的发展将出现一系列新的产业业态,如智能装备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运营服务、设备远程运维服务等新兴产业,这些产业通过发挥自身高附加值、高技术产业的特征,带动机电机械工程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新动力。通过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链上下企业的协同创新与协作发展,构建了产业更为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从而促进机电机械工程产业往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加速升级。

结语

智能化为机电机械工程带来效率提升与质量优化的机遇,也面临核心技术、人才等挑战。国内需以自主创新突破技术壁垒,靠人才培养夯实发展根基,借生态协同释放产业潜力。随着技术迭代与模式创新,机电机械工程将实现更深度智能化,为制造业升级与工业强国建设注入持久动力,相关探索仍需学界与业界持续推进。

参考文献

[1] 郭阳阳, 赵程荣. 综合管理智能化露天采矿策略分析[J]. 露天采矿技术,2022,37(03):52-55.

[2]杜潇,栗飞.露天煤矿智能化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发展概述[J].露天采矿技术,2024,39(01):70-73.

[3] 许平 . 智能 化技 术在 露天 采矿 设备 维修 领域 的应 用[J]. 露天 采矿 技术,2023,38(01):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