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龙友生
湖南省凤凰县经济开发培训服务中心 湖南凤凰 416200
作者简介:龙友生,男(1979.01-),苗族,湖南凤凰,助理馆员,大专学历,主要研究档案管理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档案数字化建设已成为档案管理领域的重要趋势。本文深入探讨了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数字化程度不均、标准化程度不足、信息安全风险加大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技术创新、强化标准引领、注重人才培养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旨在为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提供有益参考,助力档案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现状分析;发展策略
一、引言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各领域的当下,档案作为历史与文明的记录者,其数字化建设意义深远。通过扫描、OCR识别等技术,纸质、音视频等多元档案资源得以转化为数字信息,经网络互联与计算机管理,形成有序信息库。这一举措不仅提升档案管理效率、打破资源共享壁垒,更契合国家治理现代化需求,能精准回应社会多元档案信息需求。故而,深入剖析档案数字化建设现状并探索发展策略,对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服务社会具有迫切且重要的现实价值。
二、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现状
2.1 档案数字化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各级档案馆积极推进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实现档案信息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以山东省档案馆为例,其构建了覆盖馆藏档案的文件级、案卷级目录数据库,以及全文、照片、音视频等多元数据库,并建立数字档案资源总库与长期保存库,依据网域安全需求分设利用库。这一模式不仅显著提升档案管理效率,还通过多库协同保障了档案信息的完整性与安全性。同时,各地档案馆持续加强数字化档案的保护维护工作,为档案资源的长期可用提供坚实支撑。
2.2 数字化技术应用持续创新
我国档案数字化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形成多元技术应用体系。扫描技术作为基础手段,实现档案文件的快速数字化采集;OCR识别技术将图像文字转化为可编辑文本,大幅提升档案检索效率;数字水印技术则有效增强档案信息的真实性与防伪性。此外,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加速赋能档案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匹配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云计算技术优化存储架构,降低管理成本,推动档案信息向智能化管理与服务模式转型。
2.3 数字化服务网络全面拓展
各地档案馆以数字化服务平台为核心,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档案服务体系。重庆市建成区域性档案资源共享平台并接入全国网络,整合16类民生档案资源超千万件,实现市、区县档案馆互联互通,提供“一站式”民生查档服务。同时,各馆通过电话、微信公众号、公众信息网等多渠道服务,结合工作日延时与节假日预约机制,将服务网络延伸至乡村、社区。此外,数字化档案展览、宣传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升公众档案利用意识,强化档案服务的社会价值与文化影响力。
三、档案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数字化程度在地域、层级及行业间差异显著,经济发达地区与大型企业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快速完成数字化转型,构建起完善服务体系;而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单位因资金匮乏、技术薄弱及重视不足,数字化进程缓慢,阻碍了档案资源的协同共享。其次,标准化程度严重不足,各地在文件格式、数据标准及元数据规范上缺乏统一,导致档案信息在跨系统使用时兼容性差,检索效率低下,制约了信息的高效流通与整合。再者,信息安全风险日益严峻,部分档案管理部门防护意识淡薄,网络安全措施不到位,加上数字化外包业务监管缺失,以及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新问题,使得档案信息面临泄露、篡改等多重威胁。最后,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档案数字化所需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现有人员技术能力不足,且培养和引进机制不完善,难以满足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这些问题相互交织,严重制约了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亟需系统性解决方案。
四、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4.1 强化顶层设计与法规保障
政府需制定统一规划,明确档案数字化建设方向与重点,加大财政支持与项目补贴力度,鼓励各地积极推进数字化工作。同时,完善法规政策体系,细化电子档案管理相关法律规定,明确法律效力、管理规范及信息安全责任等内容,为档案数字化建设提供法律依据。此外,加强项目审批与监管,确保建设符合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为档案数字化建设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4.2 推进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
持续加大档案数字化技术研发投入,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档案数字化领域的应用,如利用人工智能实现档案智能管理,借助区块链保障信息安全,通过物联网提升管理智能化水平。建立技术交流平台,促进先进技术在不同地区和档案部门间共享传播,提升整体数字化处理能力和效率。
4.3 完善标准体系与监督机制
制定并完善统一、科学的档案数字化标准规范,统一文件格式、数据标准、元数据规范和工作流程等要求,确保档案信息全流程管理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加强标准规范的宣传培训,提升档案工作人员执行能力。建立标准实施监督评估机制,定期开展项目标准符合性检查,及时纠正问题,保障建设质量,为档案信息共享整合筑牢基础。
4.4 加强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构建多层次、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高校档案学专业增加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针对在职人员,定期组织数字化技术培训与继续教育,邀请专家指导,更新知识结构。鼓励人员参与学术交流,了解行业动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待遇和地位,吸引优秀人才,通过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结合,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4.5 深化国际合作与经验借鉴
积极参与国际档案数字化合作交流,加强与国际档案组织及其他国家档案机构联系。通过学术会议、合作项目、互派访问学者等方式,学习国外在技术研发、管理模式和标准制定方面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应用。同时,展示我国建设成果,提升国际影响力,推动档案数字化建设国际化发展。
五、结论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档案事业顺应时代发展的关键路径,对提升管理效率、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社会价值意义重大。当前,我国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面临数字化程度不均、标准缺失、安全风险高、人才短缺等问题。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推进技术创新、完善标准体系、加强人才培养及深化国际合作,可有效突破发展瓶颈。未来,伴随信息技术革新与社会需求升级,档案数字化需持续探索创新,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注入档案动能。
参考文献:
[1]崔姣.关于企业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现状及解决策略探析[J].兰台内外,2024,(32):31-33.
[2]卢少鹏.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对策分析[J].参花,2024,(09):134-136.
[3]杜樱俏,李真.数字化背景下基层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解决措施[J].兰台内外,2024,(16):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