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罗非鱼常见细菌性疾病致病机制与防控策略

作者

杨茂 何建宽 唐礼伟 李彩莹 熊斌 (通讯作者)

1.勐腊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云南勐腊 666300 2.西双版纳州水产技术推广站,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666100

摘要:本文探讨罗非鱼细菌性疾病的致病机制和防控策略。分析嗜水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等病原菌特性,揭示其入侵途径、致病过程和环境影响,提出生态调控、免疫预防和药物治疗的综合方案,旨在降低养殖损失,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罗非鱼;细菌性疾病;致病机制;防控策略;生态养殖

引言

罗非鱼作为全球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以生长迅速、适应性强、经济价值高著称,在中国南方地区形成规模化养殖产业。随着集约化养殖模式的推广,养殖密度不断增加,水环境恶化风险加剧,导致罗非鱼细菌性疾病频发。嗜水气单胞菌引发的败血症、迟缓爱德华氏菌导致的肠炎等疾病,常造成养殖群体大规模死亡,严重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罗非鱼细菌性疾病致病机制,探索科学防控策略,对保障渔业生产安全、提升养殖户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罗非鱼常见致病细菌种类及特性

(一)嗜水气单胞菌

嗜水气单胞菌属于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兼性厌氧,广泛存在于淡水生态系统。该菌生长温度范围为 4 - 40℃,最适生长温度 28 - 30℃,pH 耐受范围 6.5 - 7.5,适应能力强。其致病力依赖多种毒力因子,如胞外蛋白酶可分解宿主组织蛋白,溶血素破坏红细胞膜,肠毒素引发肠道炎症。在水温骤变、水体溶氧不足时,嗜水气单胞菌易突破鱼体免疫防线,成为罗非鱼暴发性败血症的主要病原。

(二)爱德华氏菌

迟缓爱德华氏菌是罗非鱼爱德华氏菌病的主要致病菌,呈革兰氏阴性短杆状,具有耐盐特性,可在含 3% 氯化钠的培养基中存活。该菌通过 Ⅲ 型分泌系统将毒力蛋白注入宿主细胞,破坏细胞内环境稳态。感染后,病原菌优先在肝脏、肾脏等免疫器官定植,导致组织出血、坏死,临床表现为肝脾肿大、肠道充血,病程迁延且死亡率高达 50% 以上。

(三)柱状黄杆菌

柱状黄杆菌为革兰氏阴性丝状杆菌,菌体细长且具有趋触性,偏好附着于鳃丝、皮肤等组织表面。该菌生长依赖水体中的有机碎屑,在富营养化池塘中增殖迅速。其分泌的软骨素酶和胶原蛋白酶,可降解鳃丝软骨组织,造成鳃小片溃烂,破坏气体交换功能,最终导致鱼体窒息死亡,是罗非鱼烂鳃病的重要病原。

二、罗非鱼细菌性疾病致病机制

(一)病原菌入侵途径

经口感染:罗非鱼摄食携带病原菌的饵料或病鱼残体时,病原菌通过消化道黏膜入侵。研究表明,投喂霉变饲料的养殖池塘,嗜水气单胞菌检出率较正常池塘高出 37%,易引发肠炎型败血症。

经皮感染:机械损伤、寄生虫侵袭造成的体表创口,为病原菌提供入侵通道。柱状黄杆菌常通过鳃丝破损处侵入,在鳃组织表面形成黄色黏液层,逐步向深部组织扩散。

经鳃感染:水体中的病原菌随呼吸水流附着于鳃丝,利用菌毛与鳃上皮细胞特异性结合,随后分泌水解酶破坏鳃组织结构,进而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二)致病过程与病理变化

病原菌突破物理屏障后,首先通过黏附素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形成生物膜抵抗免疫清除。以嗜水气单胞菌为例,其分泌的气溶素可破坏细胞膜通透性,导致细胞内容物外渗;蛋白酶降解免疫球蛋白,削弱机体免疫应答。随着病原菌在器官组织内大量繁殖,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表现为白细胞浸润、组织水肿,最终导致肝肾功能衰竭与败血症。

(三)环境因素对致病的影响

水温波动直接影响病原菌活性与鱼体免疫力。25 - 32℃时嗜水气单胞菌代谢旺盛,而罗非鱼在水温骤降时免疫球蛋白合成减少。水质恶化加剧病害发生风险,当水体氨氮浓度超过 0.5mg/L、亚硝酸盐浓度高于 0.1mg/L 时,鱼体鳃组织受损,对病原菌易感性提高。此外,养殖密度过大导致鱼体应激激素皮质醇水平上升,抑制吞噬细胞活性,为病原菌感染创造条件。

三、罗非鱼细菌性疾病防控策略

(一)生态防控措施

池塘环境优化:清塘时保留 10 - 15cm 淤泥层,使用生石灰(75 - 100kg / 亩)彻底消毒;养殖期间定期使用光合细菌(1 - 2mg/L)、枯草芽孢杆菌(0.5 - 1mg/L)调节水质,维持水体透明度 25 - 35cm,pH 值 7.5 - 8.5。

生态混养模式:采用罗非鱼与鲢鳙鱼(比例 8:2)、鲫鱼(每亩 50 - 100 尾)混养,利用滤食性鱼类控制浮游生物,底栖鱼类清理残饵,形成生态互补。某养殖场实践显示,混养模式使水体氨氮浓度降低 40%,细菌性疾病发生率下降 35%。

(二)免疫防治手段

疫苗接种技术:开发嗜水气单胞菌福尔马林灭活疫苗,在鱼苗体长 5 - 8cm 时腹腔注射(剂量 0.1 - 0.2mL / 尾),免疫保护期可达 6 个月。采用浸泡免疫法(疫苗浓度 10^8 CFU/mL,浸泡 15 - 20 分钟)可提高幼鱼群体免疫覆盖率。

免疫增强剂应用:在饲料中添加 0.2% 酵母 β - 葡聚糖、0.1% 维生素 C,连续投喂 10 - 15 天,可使血清溶菌酶活性提高 35%,补体活性增强 28%,显著提升鱼体非特异性免疫力。

(三)药物治疗方案

精准化学治疗: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敏感药物,如嗜水气单胞菌对恩诺沙星(治疗剂量 5 - 10mg/kg 鱼体重,连用 5 天)、氟苯尼考(10 - 15mg/kg,连用 4 - 6 天)高度敏感;使用二氧化氯(0.3 - 0.5mg/L)全池泼洒治疗体表感染。

中草药防治应用:将大黄、黄连、黄柏按 3:2:1 比例配伍,以 1.5% 比例添加到饲料中投喂,可有效治疗肠炎型疾病;五倍子煎剂(2 - 3mg/L)泼洒对烂鳃病有显著疗效,且无药物残留风险。

四、罗非鱼细菌性疾病防控现存问题

(一)疫苗研发滞后

现有疫苗多为单价苗,对多血清型病原菌交叉保护力不足。基因工程疫苗研发进展缓慢,难以满足不同养殖区域的个性化需求。疫苗冷链运输与储存条件严格,基层推广应用受限。

(二)耐药性问题突出

长期滥用抗生素导致病原菌耐药谱扩大,嗜水气单胞菌对土霉素、磺胺类药物耐药率超过 70%。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使临床治疗难度显著增加。

(三)生态防控认知不足

部分养殖户忽视水质调控与生态平衡,过度依赖药物防治。生物制剂使用方法不当,如芽孢杆菌在阴雨天气泼洒导致水体缺氧,影响防控效果。

五、罗非鱼细菌性疾病防控发展方向

(一)创新疫苗研发体系

开展多价疫苗、亚单位疫苗、核酸疫苗研发,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构建减毒活疫苗。建立区域性病原菌监测网络,根据流行菌株特性定制疫苗,提升免疫针对性。

(二)推进绿色防控技术

开发新型微生物制剂,如噬菌体制剂特异性裂解病原菌;研究植物源抗菌肽,替代传统抗生素。推广生态养殖模式,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水质实时监测与精准调控。

(三)加强科普与技术培训

通过水产技术推广站开展专题培训,普及科学防控知识。建立病害远程诊断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疾病流行规律,为养殖户提供精准防控指导。

结论

罗非鱼细菌性疾病防控需从致病机制出发,构建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的综合防控体系。通过优化养殖生态环境、强化免疫预防、科学合理用药,可有效降低病害发生风险。针对当前防控体系中的技术瓶颈,应加快疫苗创新研发,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提升行业整体防控水平,促进罗非鱼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翟新国,罗非鱼细菌性疾病中兽医防控关键技术服务与咨询系统v1.0.河南省,焦作市农科利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22-02-14.

[2]夏秋博,卢惠迪,程广东.罗非鱼常见的细菌性疾病特征与防治[J].江西水产科技,2020,(03):31-32.

[3]王贺,李庆勇.惠州地区罗非鱼细菌性疾病病原鉴定及药敏分析[J].当代水产,2018,43(06):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