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应对大学生自我认同心理危机案例分析
钟婉
广州新华学院
摘 要:本文以一起由大学生自我认同缺失引发的心理危机个案为例,探讨了辅导员如何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帮助学生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和学习生活。辅导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谈心谈话,深入了解学生情况;联系家长,家校联合发力;构建全面的心理支持体系;有必要时及时转介心理咨询中心或专业医院。总结个案的经验与启示:密切联系与持续关怀学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认识早期识别与干预的重要性,建立早期预警机制;家校协同合作,促进家庭态度转变共育人;构建多方面的社会支持系统;制定针对性强、灵活性强的干预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树立积极健康心态。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案例;自我认同心理危机;大学生
一、案例概述分析
(一)个案基本信息
·小B(化名),女,19岁,汉族,大一新生,家中老大(一弟一妹)。出生于外地的农村家庭,家庭经济一般,父亲是小学教师,母亲在商店打工。与父母关系一般,父亲沉迷赌博,父母经常吵架,母亲脾气较为暴躁,经常打骂孩子。小B与父母关系不亲密,觉得父母不重视自己,比较害怕母亲;觉得爷爷奶奶比较疼爱自己,喜欢和弟弟妹妹一起,小 B平日在家中主要与爷爷奶奶、弟弟妹妹为伴。小B自述从幼儿园到高中,校园中一直有人欺凌自己,曾跟父母反馈求助,但父母不以为然,没有予以帮助,且母亲还嘲笑自己;对于自己初中曾经有割腕自伤的行为,母亲持嘲讽态度,其他家人也不重视。小B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中均有个别好友,但自述有的不知后来为何突然对自己变脸,不再理会自己。小B对人际关系中的关爱和支持很渴望,但在多年的生活中又经常对此感到很失望。情绪低落、自残多年,且有时候会突然晕倒。在辅导员的多次建议后小B前往三甲医院就诊,小B被诊断为抑郁症。在对小B情况的长期跟踪和关怀中,了解到对自己认同感低,内心很自卑,多次强调不知道为什么活着,小B有时产生轻生的念头和行为,存在严重的自我认同心理危机。
(二)案例概述及情况分析
2023年5月某个晚上辅导员接到学生电话,说舍友小B在宿舍里晕倒了,叫她也没意识。辅导员快速向学生了解小B的呼吸心跳等是否正常,得知正常后继续询问之前有没有类似病史,近日有没有生病或其他特殊情况。学生反馈小B近日因治疗痤疮在服药有头晕现象,但后来已停药。辅导员跟学生沟通及时送小B前往医院就诊的情况时,小B自行苏醒,进食后有好转。辅导员叮嘱小B的舍友们照顾小B,并叮嘱小B次日到三甲医院就诊了解晕厥情况。
次日,小B请假看医生,查不出头晕的原因,同时辅导员通过销假病历得知小B前一天和既往有过割腕行为。辅导员当日立刻找小B谈心,了解到其初中起有过割腕行为,前一日割腕是近期觉得压力有点大、情绪低落。学生人际交往情况尚可,与舍友关系较好,其他的同学较少深交。后辅导员在得到学生同意后,告知家长沟通学生晕厥及割腕一事,提醒家长多给予关怀,并建议家长带学生做一次全面检查了解晕倒的原因,避免晕倒导致的其他风险。后学生进行校内心理咨询,自述释怀不少,对如何应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负面评价、如何正确解压逐步有新的认识。辅导员对学生保持密切联系,每周至少见面谈话一次,微信上也经常联系,学生状态有所好转。
后辅导员在从发现问题至今一年半的时间里,密切跟进小B的情况,给予小B关怀和帮助。小B在后面还经历了多种情况:情绪低落看心理医生、在家情绪失控要自杀、住院治疗、出院返校家人陪读、面临压力要自杀、休学后专心治疗等。目前小B在休学状态,放下学业压力,定期看诊,专心调整身心情况。在此过程中,小B的抑郁症在不同阶段情况不同,但都深深地影响了小B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在此过程中,小B一直很在意的点是父母的不重视和家人的不理解,尤其是来自母亲的打骂和嘲讽让她难以释怀,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出现了自我认同的心理危机。
二、案例解决方案
(一)心理危机事件的原因分析
小B的案例中,她未能对自我同一性有效整合,出现了人生意义缺失的自我认同心理危机。埃里克森认为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心理发展任务。形成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如果青少年不能对自我同一性进行有效的整合,个体将不确定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上扮演什么角色,无法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形成连贯一致的看法,这将严重影响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掌控 能力,并导致个体逐渐丧失生活的价值感和意义感,从而影响人的心理健康。[1]
小B自我认同的心理危机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原生家庭的影响
小B自述不被家人重视,父母经常吵架,父亲沉迷赌博,母亲脾气暴躁,母亲对她冷淡、嘲讽及打骂,这种家庭环境对她的自我认同感产生了负面影响。小B直言,是从小打到怕了,做噩梦时较常梦见母亲。原生家庭的影响,让小B产生了世界上为何其他人要对自己有莫名恶意的感受,也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与原生家庭有不可分割的联系。[2]小B与人交流的情况受到了原生家庭的极大影响,她在以往就读时也处于被欺凌的境况。
2. 长期的自我意识压制和情绪压抑
小B成长过程中,感觉到长期不被重视,意见不被尊重,就连日常一些感受和父母沟通时也可能会被漠视或被否定,报考专业等重大决定也是被父母左右而没有按自己兴趣去选择。小B性格较为柔弱顺从,结合家庭和社会等情况,她出现了长期的自我意识压制和长期的情绪低落。这种持续的负面情绪导致她对生活失去兴趣,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小B因压力大、情绪低落出现用刀割腕、晕厥的情况,表现出极度的情绪压抑和自我伤害行为。
3. 缺乏积极的心理支持
小B在面对心理困扰时,缺乏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干预,导致问题持续恶化。尽管小B就医后辅导员与她进行了沟通,但这种支持可能未能及时或有效地解决她的心理危机。小B也有个别好朋友,但由于小B内心也较为敏感,与人相处的方法需要改进。当自己与好朋友产生矛盾时,小B往往不知所措,从而导致积极的心理支持的缺乏。上大学后,小B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关系友好,有关系较好的宿舍同学,但大学的社交还是让她感觉到有挑战性,与大多数同学交流较少。
4. 自我价值的否定
小B对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到怀疑,这种自我否定的心态是自我认同危机的直接体现。小B表达了对生活意义的质疑,不知道为什么活着,这种深层次的困惑和绝望是心理危机的重要表现。
5.心理发展的滞后
小B未能成功完成埃里克森理论中的早期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导致她在建立自我同一性时遇到困难。小B在青少年期未能建立起稳定的信任感和自主性,这影响了她后续自我认同的发展。
这些原因共同作用于小B,导致了她的自我认同心理危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综合的心理干预措施。
(二)心理危机事件的解决措施
辅导员在发现小B的情况后,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来提供帮助:
1.谈心谈话,深入了解学生情况
与学生谈心谈话,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及学生想法,建立情感链接,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辅导员多次跟学生深入交谈,学生情绪不平稳时,几乎每天都会与小B聊天,状态平稳时平均每周1—2次交谈。如果小B情绪变动较大,或想找辅导员吐露心声,辅导员认真倾听,予以回应,慢慢地建立起更牢固、深厚的师生关系,给小B更大的心理支持。
2.联系家长,家校联合发力
与家长深度沟通,了解学生的过往情况和家庭情况,告知学生在校情况,提醒家长要带学生前往专业医院就医,并提醒家长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情况,多给予学生关心、认同、理解、支持和帮助。辅导员告知小B的家长沟通亲子关系对小B身心情况的重要性,以改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态度。父母一开始表示会关注,但没有特别重视该问题。辅导员也多次与学生家长沟通强调,反馈学生情况,提醒家长要注意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后来学生情况严重到需要立刻住院,父母及其他家人才深刻意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态度转变很大,并且家庭环境也有了一定的改善。
3.构建全面的心理支持体系
小B有一定的社会支持网络,但人数较少及存在变化的情况。辅导员与学生身边的好朋友、舍友、班干保持密切联系,请学生身边的同学朋友予以关注、关心和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辅导员发动学院院长、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的家人亲戚等人也积极予以小B关心和帮助,于日常中关心和帮助小B,构建全面的心理支持体系。同时,辅导员建议小B要善于跟好朋友和亲友相互理解和沟通,学会换位思考。出现问题时学会解决问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4.有必要时及时转介心理咨询中心或专业医院
根据学生情况辅导员建议其前往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进行专业咨询,学生同意并在咨询中得到一定的情绪缓解。除了学生的情绪波动外,学生还反馈了多次无缘无故晕倒,及情绪难以控制会忍不住伤害自己,所以之后辅导员建议家长陪同学生前往医院查明晕倒的原因,及就专业医院的精神心理专科就诊,并遵医嘱治疗。在对学生一年半时间的情况跟踪过程中,有几次是学生因身体情况较为特殊需及时就医的,学生配合治疗的意愿较为强烈。
三、经验与启示
小B的案例,提醒了我们在处理大学生心理认同危机时,需要采取全面、多角度的方法,并强调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合作对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密切联系与持续关怀学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小B的案例突显了辅导员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和持续关怀的重要性。辅导员通过与小B的定期沟通,能够及时发现她的情绪变化和心理状态,这对于早期识别潜在的心理问题至关重要;持续的接触和关怀有助于建立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信任关系,使学生更愿意分享个人感受和困扰,从而获得及时的帮助和支持;通过密切联系,辅导员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和需求,提供更个性化的心理支持和干预措施;当学生出现紧急心理危机时,辅导员的及时响应和干预可以防止情况恶化,甚至挽救生命;心理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时间,辅导员的长期跟踪和持续关怀有助于学生在康复过程中获得稳定支持。
(二)认识早期识别与干预的重要性,建立早期预警机制
小B的案例显示,早期识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进行干预至关重要。学校针对新生入学都会进行心理情况调研,这有助于快速地了解大部分学生情况。对于部分未在新生入学时统一筛选出相关信息但确实存在心理困难的学生例如小B,辅导员要在日常工作中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并注意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不同。辅导员可以建立早期预警机制,通过心理测评、定期访谈等方式,通过“舍长-心理委员-班长”及其他学生干部共同组成的多层级组织,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尽早介入。
(三)家校协同合作,促进家庭态度转变共育人
构建家校信息互联互动,帮助学生家长提高思想认识,对学生的困扰或者心理疾病做到正确认识,构建“家-校-社会”的教育合力,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扰,正确对待生活。[3]家庭环境对小B的心理情况产生了显著影响。家庭环境是对小B自我认同感影响最大的因素,这些家庭环境的负面因素对小B的心理健康和自我认同感产生了负面影响。辅导员及时向家长传达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促使他们采取更积极的行动,这反过来又促进了孩子的病情恢复。相反,如果家庭还是维持原样的态度和行为习惯,可能会对孩子无意中再次产生伤害,或加重或诱发孩子的病情。
(四)构建多方面的社会支持系统
辅导员为小B构建全面的社会支持体系,该体系对小B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韧性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该支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家庭支持、老师支持、同伴支持、班委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医院专业的医疗诊断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在此过程中,辅导员根据小B的情况,多方面地调动资源对小B予以引导和支持。
(五)制定针对性强、灵活性强的干预措施
经过一年半左右的干预,小B在压力较小、自己身心状态较好时,辅导员的引导和干预措施是较好地发挥了作用;但小B在家人给予压力过大、学业压力较大或自己身体情况较差的情况下,辅导员的干预措施作用效果不够明显,出现多次自残甚至偶尔出现自杀的念头和行为,说明需要为小B制定一个更为个性化和灵活的干预计划,包括在压力较大时的应对策略。需要引入专业资源提供干预,并建议学生先放下学业压力做好身心调整,再回归学校学习。家长在学生休学后,准备陪同其到家里附近的三甲医院进行诊治。
(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树立积极健康心态
高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帮助他们学会识别和应对心理危机。可以通过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和组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及通过开展心理班会、团日活动、学生组织活动等方式开展。[4]同时,针对学生的自我认同问题、学业问题、成长历程等,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
小B的案例显示了家庭环境、学校支持系统以及专业干预措施在处理自我认同心理危机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进一步强化这些方面,可以为小B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帮助她克服自我认同危机,恢复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陈亚青,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研究述评 [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1,1,(33):165-166.
[2] 申艳婷 , 郑舒 . 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与原生家庭相关性研究 [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8,32(04):53-57+125.
[3]王蒙蒙,任尚福.抑郁症大学生心理危机个案分析与干预——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J].心理月刊,2022,17(21):215-217.
[4]廖紫琳.辅导员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工作案例分析[J].心理月刊,2023,16(18):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