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下市政道路抗灾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黄田
421083198906100435
引言:近年来,暴雨、高温、暴雪、大风等极端天气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多发、频发的态势。这些极端天气不仅对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极大不便,更对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例如,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常常导致道路积水、塌陷,严重影响交通通行;高温天气可能使道路沥青软化,降低路面强度;暴雪和大风则可能影响道路的通行安全和正常使用。因此,研究极端天气下市政道路抗灾能力提升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极端天气对市政道路的主要影响
(一)暴雨影响
暴雨是常见的极端天气之一,对市政道路的破坏作用显著。大量降水短时间内无法及时排出,会在道路表面形成积水。积水不仅会降低轮胎与路面的摩擦力,增加交通事故风险,还可能渗透到道路基层,导致基层软化、强度降低,进而引发路面塌陷、坑槽等病害。此外,暴雨还可能冲刷道路边坡,造成边坡失稳,影响道路的整体稳定性。
(二)高温影响
在高温天气下,市政道路沥青路面容易软化。沥青材料在高温作用下黏度降低,变得更具流动性,这会导致路面出现车辙、推移等变形病害。车辙的出现不仅影响路面的平整度和行车舒适性,还会降低道路的使用寿命。同时,高温还可能加速道路材料的老化,使路面更容易出现裂缝等问题。
(三)暴雪影响
暴雪天气给市政道路带来的主要问题是积雪和结冰。大量积雪覆盖路面,会严重影响交通视线,降低车辆的通行能力。而积雪融化后形成的积水在低温环境下迅速结冰,会使路面变得异常光滑,大大增加了车辆打滑、侧翻等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此外,除雪过程中使用的融雪剂还可能对道路材料和周边环境造成腐蚀和污染。
(四)大风影响
大风天气可能对市政道路的附属设施造成破坏,如广告牌、交通标志牌等可能被吹倒,砸向路面或过往车辆,引发安全事故。同时,大风携带的沙尘等杂物可能会堆积在道路表面,影响路面的清洁度和行车安全。
二、当前市政道路在抗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设计不合理
部分市政道路在规划设计阶段,对极端天气的考虑不足。例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偏低,无法满足暴雨时的排水需求;道路纵坡设计不合理,导致积水无法及时排出。此外,在道路选址和布局方面,没有充分考虑地形、地质等因素对道路抗灾能力的影响。
(二)建设质量不高
在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存在施工质量不达标的问题。如路基压实度不足,基层材料质量差,导致道路整体强度和稳定性不够。同时,一些道路在建设时采用的材料抗灾性能较差,无法适应极端天气的考验。
(三)维护管理不到位
市政道路的维护管理对于保持其抗灾能力至关重要。然而,目前部分地区存在维护资金投入不足、维护技术落后等问题。道路病害不能及时得到修复,导致病害不断恶化,降低了道路的抗灾能力。此外,对道路附属设施的检查和维护不及时,也存在安全隐患。
(四)应急响应机制不完善
在面对极端天气时,部分城市的市政道路应急响应机制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预警系统和应急预案,导致在灾害发生时无法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延误了抢险救灾的最佳时机,加剧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极端天气下市政道路抗灾能力提升路径
(一)优化规划设计
提高排水系统设计标准: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历史降雨数据,合理确定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采用先进的排水技术和设备,如加大排水管径、增加排水口数量、设置雨水调蓄设施等,提高道路的排水能力。
合理设计道路纵坡和横坡:确保道路纵坡和横坡能够使积水迅速排出。对于地势低洼路段,可适当提高道路标高或设置排水泵站,防止积水。
充分考虑地形地质因素:在道路选址和布局时,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和易积水区域。对不良地质路段进行加固处理,提高道路的地基承载能力。
(二)提高建设质量
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和检查。确保路基压实度、基层材料质量等符合设计要求,提高道路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
选用抗灾性能好的材料:在道路建设中,选用具有良好抗水损害、抗高温、抗低温等性能的材料。例如,采用改性沥青提高路面在高温和低温环境下的性能,使用高性能的水泥稳定碎石作为基层材料。
(三)加强维护管理
加大维护资金投入:政府应增加对市政道路维护的资金支持,确保道路病害能够得到及时修复。建立稳定的维护资金保障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采用先进的维护技术:引进和应用先进的道路检测和维护技术,如无损检
测技术、预防性养护技术等。定期对道路进行检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道路病害并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
加强对道路附属设施的检查和维护:定期对广告牌、交通标志牌等附属设施进行检查和加固,确保其安全可靠。及时清理道路表面的杂物,保持道路的清洁。
(四)完善应急响应机制
建立健全预警系统: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建立完善的极端天气预警系统。及时获取气象信息,并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发布,为市政道路的防灾减灾提供提前预警。
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针对不同类型的极端天气,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在应急处置中的职责和分工,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加强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市政道路应急演练,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协同配合能力。通过演练,检验和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结论
极端天气对市政道路的安全和正常运行构成了严重威胁。提升市政道路的抗灾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规划设计、建设质量、维护管理和应急响应等多个方面入手。通过优化规划设计,提高建设质量,加强维护管理,完善应急响应机制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市政道路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保障城市的交通畅通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应进一步加强对极端天气下市政道路抗灾能力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相关技术和措施,以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刘鹏 , 路庆昌 , 秦汉 , 等 . 道路网络多阶段抗灾能力优化模型构建与应用[J]. 浙江大学学报 ( 工学版 ),2024,58(01):96-108.
[2] 刘鹏. 重大突发事件下道路交通网络抗灾决策优化 [D]. 长安大学,2023.
[3] 梁曦丹 . 基于城市安全发展的社区韧性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