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及发展策略探析

作者

吕慧 李贵中 郝海阳

152221198402180125 150222198003036219 150402198801141756

摘要;林业生态工程作为维护生态平衡、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在我国生态建设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实践,系统梳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在提升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显著成果,结合区域典型案例剖析因地制宜的建设模式。深入分析工程建设面临的资金投入与经济发展矛盾、规划管理缺陷以及生态与社会协调难题等挑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强化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优化规划管理水平、促进生态与社会协同发展等发展策略,旨在为推动我国林业生态工程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实践;发展挑战;策略研究

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其生态功能的发挥对维持生态平衡、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生物多样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林业生态工程以生态学、经济学等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实现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改善和持续利用,成为世界各国推进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实践、挑战与发展策略

一、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实践

1.1 重点工程建设成果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始于对生态环境恶化的深刻反思与积极应对,多年来,一系列重点工程的实施为生态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堪称世界生态工程建设的典范。该工程横跨西北、华北、东北广袤区域,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成功遏制了风沙的肆虐。退耕还林工程同样意义深远。在工程实施区域,曾经因过度开垦而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逐渐被茂密的森林和植被所取代。这不仅有效减少了土壤侵蚀,提高了土壤肥力,还使得许多消失多年的野生动物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显著恢复。

1.2 区域建设典型案例分析

黄土高原地区长期的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水土流失生态脆弱。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采用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穿靴子的做法进行综合治理,即在山头植被稀少的山顶栽种水土保持林,中部缓坡区域进行经济林、梯田等种植,山脚区域进行农田防护林、小水利工程建设。黄土高原地区经过多年的治理,水土流失地区植被盖度有了显著提升,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东南沿海地区的福建东山岛过去饱受风沙侵袭,环境非常恶劣,被誉为荒岛在沿海防护林工程下,因地制宜选用抗风、耐盐碱树种,科学种植,逐渐建立起固若金汤的防护林体系,将原来饱受风沙、苦咸水侵袭的海岛重新洗牌,换成了绿水葱郁、依山傍海的生态绿岛,在良好生态环境支撑下发展起生态旅游业,成为旅游胜地。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通过营造防护林生态景观,改良海岛生态环境,进而推动了海岛经济的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1.3 建设中的成功经验总结

科学合理的工程建设布局是保障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卓有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政策保障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决定性影响要素。通过一系列关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领域的法律和政策,为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保证。例如,在退耕还林中,退耕还林对退耕农户给予合理补贴,在退耕后农民会得到一定的收入,解决其后顾之忧,大大激发了农民建设林业生态工程的积极性。

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面临的挑战

2.1 资金投入与经济发展矛盾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一项时间跨度较长、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的系统性工程,工程周期长、见效慢,在短期内往往难以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使得林业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凸显,各地政府往往更愿意在能短期拉动经济增长的工程项目上投入资金而减少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这就导致有些工程由于后期资金短缺,工程工期推后、质量得不到保障,特别是对后期的工程管护难以保障,树木存活率下降,生态效益的发挥大打折扣。

2.2 规划与管理问题

一些地区在林业生态工程规划中存在的合理性问题较多,部分地区在规划过程中并未了解地区的自身地理条件以及生态承载力,随意引进不符合地区环境要求的树种,甚至造成了树木无法生长而死亡的情况。在管理的过程中,林业生态工程包含了众多部门,其中有林业、农业和水利等部门,由于各部门的责任分工不清,对接沟通困难,在工程的建设中经常会推脱责任。

2.3 生态与社会协调难题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与保护,但实践推进过程中,却面临生态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例如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生态环境改善有一定的帮助,但同时也对部分农民的生产生活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农民失去了一部分土地,传统的生产方式出现改变,而且在生态补偿政策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标准、年份等都使生态补偿很难满足农民长期维持生活的需求,使得部分群众对工程的支持力度不高,出现复耕等行为,不利于工程的落实。

三、林业生态工程发展策略探讨

3.1 强化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

对于资金投入不足,政府要加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方面的财政投入,设立专项资金保证资金投入,为工程建设和管护提供保障,并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不断提升补偿标准,延长补偿年限,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方式,如对口扶持、生态买断等手段,让生态保护者获得合理的经济补偿,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参与生态保护工作的热情。政府要出台更优的措施,如减免税收、贷款利息补贴等优惠政策来吸引社会资本加入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社会资本参与林业生态工程营造良好氛围。

3.2 优化规划与提升管理水平

从规划角度而言,要坚守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工作原则。要本着在工程实施前,要充分了解和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气候环境、土壤状况、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和社经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工程规划。从管理角度而言,要进一步理顺职责,建立合理的分工体制,健全协调体制,加强横向的部门沟通,形成工作合力。

3.3 促进生态与社会协同发展

实现生态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求得生态保护与当地的群众利益的双赢目标。积极引导和扶持当地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如发展特色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发展林下种植、养殖,充分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的同时不会破坏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教育和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开展多姿多彩的宣传活动,如生态科普宣传活动、环保主题实践活动等,让公众了解林业生态工程重大作用和意义,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良好氛围。

结语

在我国近些年来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已经有了目之可睹的成绩,为改变我国生态、绿色化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然而在这一方面却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为林业生态工程的后续工作继续发展增加了难度。通过强化政策支持、优化规划管理、促进生态与社会协同发展等一系列策略的实施,我们有信心克服这些困难,推动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迈向新的台阶,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美好愿景,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蔺艳春.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及发展策略探析[J].中国林业产业,2025,(01):95-96.

[2]王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及发展策略[J].山西农经,2022,(08):128-1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