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力系统中的电气设备检测技术与维护策略
张红梅
142201198910019066
摘要:聚焦新型电力系统下电气设备检测与维护。点明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背景及电气设备稳定运行的重要性,阐述新能源接入等带来的挑战,并说明传统与新型检测技术的应用,指出维护策略及研究对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意义。
关键词:新型电力系统;电气设备;检测技术
引言: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双碳” 目标的推进促使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成为必然趋势。新型电力系统以新能源为主体,其清洁低碳、智能友好等特征显著区别于传统系统。新能源的间歇性、电力电子设备的复杂性,给电气设备运行带来严峻挑战。精准的检测技术与科学的维护策略,是保障电气设备可靠运行的关键。本文将深入探讨相关技术与策略,为新型电力系统稳定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一、新型电力系统概述
1.1 新型电力系统的内涵与特征
新型电力系统是承载 “双碳” 目标、推动能源转型的核心载体,是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体、以坚强智能电网为枢纽、以源网荷储互动为支撑的复杂能源系统。其核心内涵在于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供应体系,实现能源生产与消费的深度变革。在清洁低碳方面,新型电力系统大力提升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占比,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安全可控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基本要求,通过强化电网韧性、提升新能源主动支撑能力,保障电力系统在极端工况下的稳定运行。灵活高效体现在系统具备强大的调节能力,能够快速响应电力供需变化,实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
1.2 新型电力系统的架构与组成
灵活的新型电力系统主要包括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储能侧四个主要方面。电源侧是多种电源形式并存,煤炭、天然气等火电处于辅助和补充位置,而风能、太阳能、水电等为主要的电源点。电网侧是以坚强智能电网为平台,以特高压输电为骨干网络,实现不同区域内的能源优化配置,如“西电东送”,将西部大型清洁能源通过特高压电力线路输送到我国中部、东部电网负荷密集区域,同时解决了不同地区的发电和用电不平衡的问题。负荷侧方面是随着我国电气化的不断发展,大量的电动汽车、分布式电源的出现,使得负荷侧本身具备需求侧响应能力,即负荷可以调节电力,实现与电源的协调。储能侧也是系统的调节器、稳定器、抽水蓄能、锂电池等多种形式的储能并存,实现对新能源的平稳性调节,提高系统的灵活性。
1.3 新型电力系统对电气设备的要求
应用需求。适应新型电力系统运行特性。新能源的间歇随机性会导致系统电压波动、谐波污染等,电气设备需具有良好的电能质量承受与调节性能。电气设备对高可靠、高稳定的刚性需求。恶劣气象条件、高比例电力电子等工况下对电气设备在绝缘特性、机械强度、抗扰动能力等各方面性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对于高海拔地区的应用需要使用高绝缘性能的设备,保证设备在高海拔地区长期稳定的工作。智能、信息交互的智能型电气设备。内置传感器、智能控制器等组件实现电气设备运行参数监视及信息交互,借助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对电气设备进行智能故障诊断和提前预测,提高设备检修和系统可靠性。
二、新型电力系统中电气设备的运行挑战
2.1 新能源接入带来的影响
并网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并网接入配电网给电气设备运行带来一定的挑战。电压波动与闪变较为严重。当新能源大规模并入配电网时,局部电压会波动剧烈,例如,多云天气时光伏板的光伏发电功率在短时间大幅的攀升或降低,容易造成电网电压闪变,给电压敏感型电气设备正常运行造成严重干扰,甚至停电或损坏电气设备。谐波污染严重。并网电能转换较多的电力电子变流器被运用于新能源发电设备,大量电力电子变流器在电能转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谐波,这些谐波注入系统会引起电气设备耗损增多,变压器受到谐波谐振产生的铁损和铜损加剧,运行温度升高加速变压器绝缘的老化,谐波还会干扰继电保护装置和自动化等装置正常的操作,甚至让设备保护产生误动作,使电网安全受威胁。
2.2 电力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带来的问题
新型电力系统在大量引入电力电子设备的同时,也带来了系列新的问题。电磁干扰大。由于电力电子器件频繁的开关动作,会产生强电磁干扰信号,通过传导和辐射影响附近电气设备。在电动汽车充电桩运行时,会生成强电磁干扰,造成附近通信装置信息失真、通信中断等问题,影响了电网自动化系统正常的通信功能和控制功能。寿命缩短,由于频繁开关动作产生的电压、电流尖峰会过电压应力和电流应力对电力电子设备内部的功率器件、电容器件等造成电气损伤,使器件寿命缩短。电力电子设备的大量接入改变了系统的动态特性,由于其负阻抗的特性会造成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等稳定性问题,也给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增加了系统运行控制的难度。
2.3 复杂运行环境对电气设备的影响
严酷的使用条件,高温、过载都会使得电气设备的散热困难、绝缘材料老化过快,电气设备绝缘性能降低。低温条件下,电气设备的润滑油液化、机械部分运动困难,不能满足电气设备的正常使用需求。大风条件下,杆塔等电气设备易倒杆、断线,洪水、暴雨威胁变电站等设施安全运行。雷电的过电压导致电气设备绝缘击穿,强降雨、结冰在高海拔的电气设备上影响了其外绝缘强度,导致电气设备产生沿面放电现象;在工业污染严重的地区、沿海地区的电气设备,空气中的污秽颗粒、盐雾等导致电气设备表面绝缘性能降低,使电气设备出现污闪事故。
三、新型电力系统中电气设备检测技术
3.1 传统检测技术
对于电气设备来说,在传统的检测方法基础上,主要有绝缘电阻检测、介质损耗检测、局部放电检测等几种方式。其中绝缘电阻检测指的是在设备上施加直流电压,利用绝缘电阻表测取设备的电流,根据公式计算绝缘电阻值的一种检测方法,在检测过程中由于计算复杂,而且可以现场检测得出结果,其成本也较低,因此一般作为判断设备绝缘状况的初级检测方式,比如常用的方法就是在定期检测变压器绕组绝缘电阻后,最终检测出设备绝缘状况是否良好。
3.2 新型检测技术
新技术是电气检测新技术。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借助红外热像仪,利用热像原理采集电气设备表面温度信息,对电气设备故障进行检测,直接观察到设备热缺陷部位,不易受接触环境、距离等因素影响,并可实施远距离、实时监控,可运用于变压器、高压开关柜等设备热检测。声纹成像检测技术依托声成像技术和声纹识别技术,利用声阵列传感器探测声学信号,对声音的来源进行采集成像,并识别出故障类型,对组合电气设备进行整体视野声学故障监测诊断,可以精确找到设备放电、设备松动故障。
结语
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进程中,电气设备检测技术与维护策略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传统与新型检测技术互补应用,配合智能化、动态化维护策略,可有效应对设备运行挑战。未来需持续深化检测技术研发,优化维护模式,推动多技术融合,提升电气设备可靠性,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安全、高效、可持续运行筑牢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炜.电气自动化工程中的智能技术应用[J].集成电路应用,2024,41(08):230-231.
[2]陈伟根,张知先,李剑,等.电气设备状态参量智能传感技术[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20,40(S1):32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