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学习策略研究

作者

崔浩洋

石家庄市鹿泉区教育局教研室 050200

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知识的掌握,而是更注重其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核心素养作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关键能力与品格,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小学数学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学科,其教学目标也应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核心素养培养转变。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跨学科学习通过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实际情境相结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应用价值。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年、月、日” 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历史学科中历法的演变,让学生了解不同历法中对年、月、日的规定,从而加深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跨学科学习要求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思考,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打破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培养其综合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跨学科学习中,学生需要将数学思维与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相互融合,如在学习数学图形的对称性时,可以结合美术学科中对称图形的美学特点,让学生从数学和美学两个角度去欣赏和理解对称图形,从而培养学生从多个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面对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这就要求他们运用创新思维,探索新的解决方法。同时,跨学科学习通常会涉及到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操作,能够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圆的周长和面积” 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 “校园花坛设计” 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美术、劳动等学科知识,设计出既美观又实用的校园花坛方案。

(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跨学科学习通过引入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和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当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可以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关联,并且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学习的实施策略

(一)基于教材内容,挖掘跨学科融合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跨学科资源,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善于挖掘其中与其他学科相关的融合点,以此为基础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在学习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认识图形(一)” 时,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本中关于物体形状描述的词语,如 “圆圆的月亮”“方方的手帕” 等,让学生在语文情境中认识和辨别不同的图形,既加深了学生对图形特征的理解,又巩固了语文词语的学习。又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时,可以与科学学科中的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知识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将不同物质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混合,理解分数的概念和实际应用。

(二)创设真实情境,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

真实情境是跨学科学习的重要载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具有现实意义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情境。例如,以 “校园环保行动” 为主题,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在数学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统计校园内垃圾的种类和数量,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垃圾产生的原因和规律,并提出相应的环保建议;在科学方面,学生可以研究垃圾分类的方法和原理,了解不同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在语文方面,学生可以撰写环保倡议书,宣传环保知识。

(三)加强学科联动,组织合作学习

跨学科学习需要多学科教师之间的密切合作。学校应加强学科联动,组织教师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共同探讨跨学科学习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邀请其他学科的教师参与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指导。同时,教师要注重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共同解决问题。

结论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跨学科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实施小学数学跨学科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基于教材内容挖掘跨学科融合点,创设真实情境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学科联动组织合作学习,并采用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综合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 钟富德 .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学习策略研究 [J]. 甘肃教育研究 , 2025, (02): 62-64.

[2] 陈婷婷 .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策略 [J]. 亚太教育 , 2024,(21): 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