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地面建设中的储运系统设计与优化
鹿传清
天津炼达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 300280
摘要:在油田地面建设中,储运系统是保障原油高效运输与存储的关键环节。本文围绕油田地面建设中的储运系统设计与优化展开研究,深入剖析其设计原则与要点,探讨系统优化的具体策略,包括设备选型优化、工艺流程改进、智能化管理等方面。通过对储运系统的全面分析,旨在提升系统运行效率、降低能耗、增强安全性与稳定性,为油田地面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储运系统解决方案,助力油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油田地面建设;储运系统;设计;优化
引言
油田地面建设的储运系统作为连接原油生产与消费的重要纽带,其性能优劣直接影响油田的经济效益与安全生产。随着石油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原油储运的要求日益提高,传统储运系统逐渐暴露出效率低、能耗高、安全隐患多等问题。因此,开展储运系统的设计与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设计要点出发,结合实际需求,探索有效的优化途径,为构建高效、安全、环保的油田储运系统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1.油田地面建设储运系统设计要点
1.1系统功能定位与布局规划
油田地面建设储运系统的功能定位需紧密围绕原油生产、存储、运输全流程展开。其核心功能是实现原油的高效收集、暂存与转运,同时确保原油质量不受损。在布局规划上,要综合考虑油田开采区域分布、地形地貌、运输条件等因素。例如,将原油储罐区设置在地势平坦、地质稳定的区域,减少地基沉降风险;合理规划管道走向,缩短原油输送距离,降低输送成本与能耗。此外,布局还需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以适应油田未来产能提升的需求,保障储运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1.2设备选型与配套设计
设备选型是储运系统设计的关键环节。原油储罐需根据存储容量、存储周期、原油特性等选择合适的类型与规格,如浮顶罐适用于大规模原油存储,可有效减少蒸发损耗;球形罐则具有较高的承压能力。输送设备方面,离心泵的选型要依据原油流量、输送距离、扬程等参数,确保其高效稳定运行。同时,设备配套设计不容忽视,如罐区的消防设施、安全监测设备,管道的防腐、保温装置等,这些配套设施与主体设备协同工作,共同保障储运系统的安全与高效。
1.3工艺流程设计
合理的工艺流程是实现储运系统高效运行的基础。原油从井口产出后,需经过计量、脱水、稳定等预处理环节,再进入储罐存储。在输送过程中,要根据原油物性与运输距离选择合适的输送方式,如短距离可采用管道直接输送,长距离则需结合管道增压与铁路、船舶运输。工艺流程设计需注重各环节的衔接与协调,避免出现瓶颈问题。例如,优化原油脱水流程,减少联合站内沉降罐的使用,采用二段三相分离器脱水工艺,提高脱水效率,实现密闭集输,降低运行能耗,提高油气处理系统的适应性,减少油气损耗,消减安全风险,降低能耗,满足安全生产及环保要求,保证集输系统安全平稳运行,提高油田的整体经济效益。
2.油田地面建设储运系统优化策略
2.1设备性能优化
对储运系统中的设备进行性能优化,可有效提升系统整体效率。针对原油储罐,可采用新型保温材料与密封技术,降低原油蒸发损耗与热量散失;对输送泵进行变频改造,根据实际输送需求调节泵的转速,降低能耗。同时,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与检修,及时更换磨损部件,确保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通过设备性能优化,不仅能提高设备可靠性,还能降低设备故障率,减少因设备故障导致的生产中断与经济损失。
2.2 工艺流程改进
工艺流程改进是储运系统优化的重要方向。引入先进的原油处理技术,如高效的脱水、脱盐工艺,可提高原油品质,减少对设备的腐蚀。优化原油输送路径,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不同输送方案,选择最优路径,降低输送阻力与能耗。此外,加强各工艺环节的协同管理,实现信息共享与实时监控,及时调整工艺流程参数,确保系统运行在最佳状态,提高原油储运的整体效率。
2.3 智能化管理应用
智能化管理是推动储运系统升级的关键手段。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储运设备与工艺流程的实时监测与智能控制。例如,通过安装传感器采集储罐液位、温度、压力等数据,运用数据分析模型预测设备故障,提前进行维护。借助智能调度系统,根据原油产量、运输需求等因素自动优化输送方案,提高运输效率。智能化管理还能实现安全风险预警,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安全隐患,保障储运系统的安全运行。
3.油田地面建设储运系统优化效果评估
3.1 运行效率评估
运行效率评估在油田地面建设的储运系统中至关重要,其核心聚焦于原油的输送速度与存储周转率两大关键指标。在原油输送环节,我们通过严谨对比优化前后的原油输送量与输送时间,来直观洞察输送效率的变化情况。例如,优化前某段管道每日输送原油 5000 立方米,需耗时 10 小时;而优化后,在同等时间内输送量提升至 6000 立方米,输送时间却缩短至 8 小时,这一显著变化清晰表明输送系统效率大幅提高。与此同时,储罐的存储周转率也是衡量储运系统整体运行效率的关键。当周转率提升,意味着原油在储罐中的停留时间缩短。假设优化前原油在储罐平均停留 5 天,优化后缩短至 3 天,这一转变使得储运系统能更高效地衔接油田生产与市场需求,整体运行效率得到极大优化 。
3.2 能耗与成本评估
能耗与成本评估是衡量储运系统优化成效的关键指标。在优化工作推进前后,需要精准计算系统在电力、燃料等方面的能源消耗数值。例如,详细统计电机运转所耗费的电量,以及运输设备消耗的各类燃料量,通过数据对比,清晰呈现能耗的降低幅度。此外,还需全面评估设备维护成本、运输成本等多方面的变化情况。当优化后出现能耗显著降低,设备维护周期从原本的半年延长至一年,维护成本减少了 30%,运输成本降低 20% 等情况时,便充分说明优化策略行之有效,切实降低了储运系统的运行成本,有力提高了油田的经济效益。
3.3 安全性与稳定性评估
安全性与稳定性评估是优化储运系统的关键环节,着重考察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与故障发生频率。在评估过程中,我们会详细统计优化前后安全事故发生次数、设备故障次数,并深入分析事故与故障原因。例如,通过对油品泄漏、管道破裂等安全事故以及泵机故障、阀门失灵等设备故障的统计分析,精准定位问题根源。若优化后安全事故与设备故障明显减少,说明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得到提升。同时,评估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也不容忽视,如在暴雨、暴雪等极端天气,以及设备突发故障等情况下,系统的应急响应速度、处理流程合理性等应急处理效果,确保储运系统能够在各种复杂状况下稳定可靠运行 。
4.结语
油田地面建设中的储运系统设计与优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油田的高效生产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合理的设计要点把控,从功能布局、设备选型、工艺流程等方面构建科学的储运系统框架;运用设备性能优化、工艺流程改进、智能化管理等策略,有效提升系统运行效率、降低能耗与成本、增强安全性与稳定性。经运行效率、能耗成本、安全性与稳定性等方面的评估,证明优化措施取得显著成效。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油田储运系统应持续探索创新,融入更多先进技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行业需求,为油田产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生龙.油田地面工程建设中的难点与对策[J].内江科技,2024,45(02):19-20.
[2]周鹏宇.无人机航测技术在油田地面产能建设中的应用策略[J].信息系统工程,2023,(11):39-42.
[3]孙晓磊.油田地面工程建设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策略[J].全面腐蚀控制,2022,36(1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