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中国文化元素的大学英语教学对思政教育影响
袁婷
武汉晴川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0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当下,大学英语教学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重塑。随着国际交往的日趋密切,英语作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其工具性价值愈发凸显,但单纯的语言技能传授已远远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如何将文化因子深度融入英语教学,尤其是将承载着民族精神与智慧的中国文化元素有机嵌入,实现语言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增效,已成为教育领域亟待探索的核心命题。
1. 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探讨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重西方文化输入、轻中国文化输出”的问题,教材及教学内容侧重西方社会、历史、价值观,造成学生跨文化交际时“中国文化失语”困境。学生既无法用英语表述中国传统智慧、当代发展成就,又易被西方文化冲击模糊自身文化定位。英语教学作为高校课程重要部分,具有语言工具性与价值引领性,若无中国文化根基,思政教育便难在语言教学中自然渗透。在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不仅可补足教学中文化失衡的短板,助学生建立“中西互鉴”的文化认知体系,还可让英语教学成为思政教育载体,达成语言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念塑造统一,符合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
2. 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对思政教育的影响研究
2.1 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元素的加入,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重新认识和理解自身的文化价值和魅力,运用英语去诠释传统文化(如儒家思想,传统艺术)和讲述中国故事(如脱贫攻坚,科技创新)。学生不仅能掌握文化表达的语言技能,而且可以在跨文化交流中对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和时代价值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消除对于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从语言实践中获得的文化认知慢慢变成内在的文化认同。继而使其在国际交流中传递中国声音的底气得到加强,从根本上实现文化自信的提高,而文化自信才是思政教育当中民族精神培育的关键所在。
2.2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中国文化蕴含着丰厚的道德养分,把中国文化融入英语教学当中,就能做到道德教育的潜移默化。在教学时用英语文本来表现“仁爱共济”“诚实守信”“敬业乐群”这些传统美德,或者借助有关当代道德典范的英语叙事,学生在语言理解的过程中就可以体会到道德准则的内涵,和单纯讲授思政理论相比,这种依托语言场景的道德渗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它能促使学生把传统道德观念同现代社会的伦理要求联系起来。从而塑造出符合时代规范的道德评判标准,推动个人品德的养成,这正契合了思政教育中关于道德修养培育的要求。
2.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融入中国文化元素的英语教学,可促使学生把自身发展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从而提升社会责任感。把中国在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全球治理等方面的做法和理念纳入教学内容,用英语讨论这些话题,能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国家发展的当下状况与使命,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够唤起学生的家国情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身为新时代青年,在民族复兴进程里肩负的责任与担当。而且通过用英语把中国的发展观念传达到全世界,学生会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把自身的理想同国家的发展以及全球的进步融合起来,这也是思政教育里面培育社会责任的关键方向。
3. 融入中国文化元素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实施
3.1 教材与资源的选择与开发
教材与资源是文化融入的基础,要秉持“中西兼顾、古今结合”的原则,在现有教材里增添中国文化内容,选取英语版的中国经典节选,当代中国主题的新闻报道,学术文章等,还要开发校本资源,联系地域文化特点(地方非遗,红色文化),编写英语阅读材料,对话脚本等,资源开发要顾及不同层次学生的语言水平,防止文化内容因为语言难度太大而难以体会,保证学生可以在可承受的语言实践里接触并吸收文化内涵。
3.2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创新教学方法在文化融入和思政渗透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借助“主题式教学”模式,教师可围绕“中国传统节日”、“中国科技发展”之类的富有文化特色的主题展开,精心设计一系列听说读写任务。在学生执行这些语言训练时,他们的英语水平会得到提升,而且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会随之加深。“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也颇为有效,通过模拟各种国际交流场景,诸如文化展会,主题辩论等,学生就能在真实的实践环境里用英语表现并流传中国文化,进而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文化自信心。凭借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教师可以引入英语版的中国文化纪录片,演讲视频等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这样不但能明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吸引力,而且能让文化流传和思政引导变得更为自然、高效,做到语言学习同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
3.3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厚薄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的深浅,会直接影响到文化元素渗透进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果。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并且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在教师培训中可以安排一系列有关于中国文化精华,跨文化交流技巧等方面的培训活动,全方位提升教师群体的中国文化底蕴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交流的能力。这样一来,教师们就能准确地理解和传递中华文化的深层含义,而且还能灵活自如地使用英语这种国际通用语言来开展文化教学活动。
同时也要加强教师自身的思政教育意识,通过定期的教研活动、案例分析等手段,促使教师们深入发掘各类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掌握“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式教学技巧,巧妙地把思政教育内容与语言文化教学结合起来,不能出现两者生硬拼接的情况,这样才能使语言学习、文化理解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这三者之间实现和谐统一、相互促进的良好教学局面,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跨文化交际水平。
3.4 学生参与度与学习成效的评价
想要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教师可以努力营造一种多方面的评判体系。这个体系既重视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又看重学生对文化的领悟程度,还要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在评判方法的设计上,可以打破传统单一的笔试形式,不再仅仅考察学生对文化有关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是积极采用过程性评判机制,安排学生做英语文化主题的演讲活动,让学生写有关中国的各种文章,参加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等,从而全面细致地评判学生在文化表达上的能力以及文化认识的深浅和范围。
在大学英语思政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不仅是对传统语言教学模式的革新,更是对思政教育内涵的充实与拓展。这种将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促使其在跨文化语境中坚守民族根脉。同时,通过文化浸润培养学生的道德自觉,让他们在理解中华文化伦理精髓的过程中提升道德素养,更能以文化为纽带,增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明晰自身在文化传播与国家发展中的使命。借助融入中国文化的英语教学,学生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既能深刻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又能学会用国际通用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这对于塑造他们兼具全球视野与文化根基的跨文化沟通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裕紫薇. 大学英语教学融入地方文化元素的探索[J]. 留学,2024(18):46-48.
[2] 王宇. 大学英语中的中国文化元素翻译与传递 [J]. 百科知识,2023(36):78-79.
[3] 张磊. 中国本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之我见 [J]. 海外英语,2023(20):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