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智时代大学生情感耐挫力培养:实践路径与辅导员工作优化

作者

韩蒙

西安文理学院

作者简介:韩蒙(1997-),女,汉族,陕西西安,西安文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专职辅导员,710065,助教,法学硕士。

基金:2024年陕西省高校数字化心理教育研究资助项目“数智时代下大学生情感耐挫力培养的实践路径”(项目编号:2024C063)

摘要:情感耐挫力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品质之一,对大学生的个体发展、社会适应以及高校育人实践质量的提升均具有重要意义。数智时代大学生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元的情感环境,这使得其遭遇情感挫折的风险显著增大。通过对大学生当前的情感耐挫现状进行深入刨析,进而探索出教育主体能力重构和育人机制创新驱动的双重优化路径,助力大学生提升情感耐挫力,实现全面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数智时代  大学生  情感耐挫力  辅导员工作  路径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因情感问题导致的极端事件频发,这一现象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在情感挫折的应对与适应上的缺失。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诉求和理想化的人生期待,但其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价值体系构建尚未定型,特别是在数智时代人机协同的背景下,虚实交织的情感认知冲突极易击溃大学生的心理防线,使得大学生面临着更加复杂、多样的情感应对困境。作为大学生的引路人,高校辅导员应主动肩负起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韧性人才的使命担当。

一、数智时代下大学生情感耐挫力培养的育人向度

从大学生个体发展维度来看,契合大学生心理韧性养成的内生驱动。数智时代下培养大学生的情感耐挫力,一是大学生深化自我认知、磨砺数字情感的内在要求。虚拟社交与现实人格的整合使得大学生面临着情感体验的复杂性,过量的碎片化信息与资源也使得大学生面临着情感认知重构的挑战。二是大学生维护身心健康、实现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各种显隐心理困惑和问题愈发显著,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其具备充足的情感韧性。

从大学生社会适应维度来看,顺应大学生生命纵深发展的生存法则。数智时代下培养大学生的情感耐挫力,一是大学生融入社会角色、实现职业理想的发展需要。大学生所承载的责任感与其切实具备的情感调控能力之间存在失衡态势,大学生在角色认知与角色适应方面也存在浅薄化倾向。二是大学生奠定职业发展、实现职业理想的发展需要。培养大学生的情感耐挫力是大学生提升职场软技能的生存需要,也是大学生提升职场适应力的成长需要。

从育人实践维度维度来看,革新辅导员情感挫折案例的应对范式。数智时代下培养大学生的情感耐挫力,一是师生关系由“知识传递”到“生命影响”教育本质的回归。大学生良好的情感耐挫力有助于降低师生关系维护成本,激活更多隐性育人资源。二是优化辅导员情感危机应对模式、提升育人实效的创新探索。数智时代高校辅导员要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构建数智心理育人新路径,必须转变工作思维,提前推行情感耐挫心理韧性教育,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二、数智时代大学生情感耐挫力的共性特征和挫折归因

本研究以西安文理学院全体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7份,其中,男生有236人,女生有261人。一对一深入追踪访谈20人,访谈男生10人,女生10人。均涉及全年级段学生。

(一)审视数智时代大学生情感耐挫力的共性特征

大学生情感挫折应对模式普遍主动。调查结果显示,62.89%的大学生能直面情感挫折,认为情感挫折会让自己变得更坚强。讨厌、害怕、逃避情感挫折的大学生分别占比16.03、12.45%、8.63%。当遭受情感挫折时,90.91%的大学生选择自我进行调节,65.29%的大学生第一心理反应是冷静分析积极应对,但还是有24.38%的大学生采取逃避问题、回避社交的方式,2.48%的大学生选择采取自我伤害或滥用物质(吸烟、饮酒)的方式。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普遍具有积极应对情感挫折的主动性,但部分大学生仍存在逃避甚至是极端化行为。

大学生情感挫折源呈现多维分布特征。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活中,大学生经常遇到的情感挫折(多选)主要发生在朋辈关系(46.28%)、自我认同(43.8%)、家庭关系(37.12%)以及亲密关系(35.12%)四个核心领域,社会关系(18.6%)、师生关系(2.89%)以及其他关系(10.33%)占比相对较小。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情感挫折源分布呈现多元化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师生关系在大学生情感挫折源中占比极低,这充分反映出当下大学生与教师之间普遍关系融洽,为辅导员有效开展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大学生在情感挫折求助上存在心理防御。调查结果显示,83.13%的大学生认同辅导员在情感疏导中的专业作用,但实际主动向辅导员求助的大学生仅有30.04%。通过深度访谈得知,这种知行背离悖论现象源于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影响。在大学生的认知里,情感问题属于个人隐私,并不愿主动与辅导员分享或寻求帮助。此外,12.76%的大学生虽有意愿求助辅导员,但往往因不知如何表达而并未付诸实践,反映出大学生的情感沟通技能还较为欠缺。

(二)探寻数智时代大学生的情感挫折根源

自我认同不够充分。一是内核不稳,呈现低阈敏感状态。大学生心理不成熟,价值观尚待定型,当面对学业失败、人际摩擦等情感问题时,容易产生自我怀疑的过度反应。二是自我规避,遇挫归因于外界环境。部分大学生沦为“躺平派”,在面对失败时,倾向于将原因归因于“内卷”等外界因素,弱化自身主观因素以逃避现实压力。三是自识模糊,忽视自身能动性的激活与应用。大学生普遍缺乏全面透析的自我认知,面对情感挫折时,极易陷入“我不行”、“我不配”的消极自我认知泥沼,未能主动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去化解情感挫折带来的困境。

支持系统亟待激活。一是朋辈关系中恶性攀比现象日益严重。恶意比较会使朋辈间衍生出“嫉妒”等负能情绪,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朋辈情感的培育与发展。二是家庭关系逐渐疏离淡漠。多数家长与大学生都陷入“上了大学就是大人了”这一认知误区,家长对孩子的情感支持逐渐松懈,亲子间的互动仅停留在事务表面。三是亲密关系不稳定。短视频、游戏等带来的即时快感,极大地削弱了大学生延迟满足的能力,降低了其对情感挫折的容忍度,使得稳定且持久的亲密关系难以形成。

耐挫教育浅薄乏力。一是对大学生的情感耐挫教育浮于理论。高校针对大学生开展的情感耐挫教育过度侧重于理论层面,多为口头形式的理论宣讲,未能真正深入学生内心。二是情感耐挫实践平台不成体系。现阶段的情感实践活动缺乏系统性规划,无法让学生在持续、进阶的实践中有效提升情感耐挫能力。三是辅导员的突出教育优势未得发挥。辅导员拥有链接学校、家长与学生的独特优势,与学生的关系也更为亲近。但当前高校辅导员行政事务压力繁重,无法全身心投入进大学生的情感耐挫教育中去。

数智情感生态潜藏危机。一是社交媒体依赖窄化了大学生的情感认知。数字技术基于用户本身倾向性兴趣的推荐路径,具有信息同质化的筛选弊端。二是虚拟情感空间的突出特征携带风险。虚拟情感空间的匿名性特征易催生网络暴力、开放性特征易造成信任隐患、共享性特征易引发群体焦虑共振,存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潜在威胁。三是信息超载的情感环境衍生社交异化。正如刘璐璐所说:“数字技术虽然打破了时空的物理壁垒,却筑起了社交的心理高墙,群体性孤独在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中走向显著。”[1]

三、数智时代高校辅导员培育大学生情感耐挫力的实践路径与工作优化

(一)赋能数智型引路人:强化辅导员情感耐挫教育技能与素养提升

“只有自觉努力成为应然之人的人才能更好地引导人朝向应然之人努力成长。”[2]在数智时代,高校辅导员要提升情感耐挫教育效能,必须实现从传统的事务管理者向智慧型导师的角色转变,强化自身的情感耐挫教育技能与素养。

深耕专业素养,铸牢大学生情感耐挫教育根基。首先,辅导员应自觉精进情感耐挫教育理论与技能。通过学习专业课程、定期参加各类专业培训等方式,全面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体系,熟练掌握情感挫折辅导技巧。其次,辅导员应自觉拓宽多元化知识储备。除专业理论外,辅导员还应加强自身在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医学、法学等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积累,确保在面对大学生的各类突发情感挫折时,提供及时、有效、全面的支持与帮助。

提升媒体素养,强化大学生情感耐挫教育技能。首先,辅导员应自觉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学辅导。如将VR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或抗挫训练中,通过构建虚拟情感挫折情境,帮助大学生磨砺心理韧性。其次,辅导员应自觉融入人文关怀,赋能学生心灵。如打造“辅导员故事会”栏目,通过故事演绎、理论分析、技能指导等方式,为大学生定期科普情感耐挫知识,增强情感共鸣,激发大学生内生耐挫能量。

(二)创新优化培养路径:构建“三阶递进式”大学生情感耐挫力多元协同培育模式

预防层。首先,开设系统的大学生情感耐挫力教育课程。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遵循理论内涵、现实意义、提升方法、虚拟训练、实践强化的设计思路,精心布局理论知识模块,让大学生从根源上理解情感耐挫力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并掌握情感挫折产生的机制,提升应对策略。其次,坚持开展常态化主题教育活动。辅导员应定期开展主题班团会,组织学生围绕如“断崖式分手如何应对”等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使大学生在分享经验和思想碰撞中增强情感耐挫力。

干预层。首先,建立大学生情感危机预警机制。利用大数据算法技术搭建平台,在心理健康中心的技术指导下,实时监测和分析大学生的行为数据。一旦发现大学生出现如频繁缺勤、社交活动骤减等异常行为波动时,系统自动预警,辅导员随之及时介入,对大学生潜在的情感危机进行精准识别,适时干预。其次,推行“情感耐挫力提升训练营”。招募学生骨干组成朋辈辅导员团队,精心策划活动内容,抓住重要时间节点以团辅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帮助大学生在互动交流中重塑归因模式,正视情感挫折。

强化层。首先,复盘反思,深化大学生的自我情感认同。辅导员要引导大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对挫折事件进行深入刨析,正视并接纳自身的缺点与不足,接受并允许世界的复杂与多样,使自我情感认同感逐步加深,把挫折当成自己成长的一次宝贵机会。其次,加强“校家朋社”的协同联动,深化情感支持。一是校内协同,凝聚专业力量。辅导员应积极搭建情感耐挫校内支持网络,积极与专业课、思政课、心理健康中心教师等人员建立起紧密的沟通合作关系。二是家校共育,夯实情感根基。强化与家长的常态化沟通,引导家长为大学生做好坚实的情感后盾。三是朋辈互助,激发内生动力。组建朋辈辅导员队伍,充分利用和发挥朋辈群体易沟通、有爱心等突出优势,促进大学生之间的经验交流与情感共鸣。三是社会联动,拓展教育资源。辅导员应积极搭建情感耐挫社会支持网络,采用“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引进来”,如邀请专家进校举办主题讲座;“走出去”,如联合企业开展“职场压力情境实战”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体验挫折与挑战,提升解决职业情感问题的能力。

结语

数智时代下大学生的情感挫折教育是数字技术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高校辅导员应自觉秉承时代之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搭建平台,改革工作方式方法,完成数智时代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完美转型,在算法与情感的交汇处,为大学生锚定温暖而坚韧的精神坐标,引领大学生向阳而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璐璐,张峰.后疫情时代数字化生存的技术哲学思考[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5):1-7.DOI:10.15936/j.cnki.1008-3758.2021.05.001.

[2]张祥云,许若林.论教育以师生关系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23,4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