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实践研究

作者

吴正乾 胡元波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410151

作者简介:吴正乾,男,副教授,研究方向,车辆工程与职业教育,工作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胡元波,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机械制造,工作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2022 年度湖南省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ykt202205.

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剖析当前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并从理念融合、队伍建设、教学协同、平台搭建以及评价机制完善等多方面提出实践路径,旨在为提升高校协同育人效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协同育人;实践研究

一、引言

在新时代职业教育语境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成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关键举措。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如何有效整合双方资源与力量,构建科学合理的协同育人路径,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思政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面具有专业优势,能够系统地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为学生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而专业教师则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过程中,通过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引导学生将专业学习与国家发展、社会责任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从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协同育人有助于打破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壁垒,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熏陶的同时,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水平和人文精神。例如,在工程专业中融入工匠精神、环保理念等思政元素,能让学生在掌握工程技术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生态观,实现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多维度成长,促进其全面发展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三)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协同合作,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双方通过共同研讨、联合备课等方式,能够开发出更具吸引力和思想深度的课程。例如,思政教师可以为专业课程提供思政案例素材,专业教师则可以从专业视角解读思政内容,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深入浅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进而提升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当前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差异

专业教师往往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师的主要职责。而部分思政教师对专业教育的理解相对有限,在开展思政教育时难以紧密结合专业实际,导致两者在教育理念上存在一定的隔阂,难以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

(二)沟通协作不畅

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分属不同的教学体系,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协作机制。例如,教学安排、课程设计等往往各自为政,双方很少有机会共同探讨教学内容的融合与衔接问题,导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两张皮”的现象,无法实现协同育人的预期效果。

(三)能力素质局限

专业教师在思政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相对欠缺,在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时可能存在生硬、牵强的问题。而思政教师由于专业背景的限制,对一些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行业动态了解不足,在为不同专业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时,难以做到精准对接和有的放矢,影响了协同育人的质量和深度。

四、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一)理念融合:构建协同育人共识

1. 开展专题培训与研讨

学校应定期组织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参加协同育人专题培训和研讨活动。通过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组织案例分析与经验交流等方式,让双方深入理解协同育人的内涵、意义和价值,提高对协同育人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教育理念的转变与融合。例如,开展关于“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协同创新”的系列培训,分享成功的协同育人案例,引导教师思考如何在各自教学中实现有机结合。

2. 建立学习共同体

鼓励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共同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时事政治热点以及相关教育理论知识。通过定期的学习交流活动,如读书分享会、学术沙龙等,增进彼此了解,拓宽知识视野,为协同育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例如,学习共同体每月确定一个学习主题,围绕主题开展深入讨论,并撰写学习心得,不断提升双方的教育理念水平。

(二)队伍建设:打造协同育人团队

1. 交叉培训与进修

为专业教师提供思政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培训进修机会,使其系统学习思政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与特点。同时,为思政教师提供专业知识培训,帮助他们了解不同专业的学科架构、发展趋势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例如,选派专业教师参加思政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选派思政教师到相关专业学院进行专业课程的短期进修学习,提升双方在协同育人中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2. 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

以课程或专业为依托,组建由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共同组成的跨学科教学团队。在团队中,明确双方的职责分工与协作方式,共同开展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方法创新等工作。例如,在某工科专业的“工程伦理学”课程教学团队中,专业教师负责工程技术知识的讲解和案例分析,思政教师负责从伦理学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工程实践中的道德问题,并共同设计课程实践环节,如实地调研工程伦理问题等,实现教学团队的协同作战。

(三)教学协同:创新协同育人模式

1. 课程设计融合思政元素

专业教师在课程设计阶段,应主动与思政教师沟通协作,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考核评价,全方位融入思政教育理念。例如,在汽车专业课程中,可以穿插讲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在讲解汽车安全技术、排放控制等内容时,可以重点强调安全驾驶和环保出行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汽车安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以及环保出行对于保护地球环境的紧迫性。在介绍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新技术如何推动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对于节能减排、智能出行等方面的积极影响。这有助于学生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技伦理意识。

2. 思政课程结合专业案例

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专业案例进行思政教育。通过引入不同专业领域的实际案例,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动形象、贴近学生实际。在讲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思政内容时,可以引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实际案例。例如,介绍中国汽车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历程,特别是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通过这些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的优越性。在讲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时,可以选取汽车企业创新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比如,介绍某汽车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如何通过管理创新提升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这些案例能够生动展示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3. 实践教学协同育人

在实践教学环节,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应共同参与指导。专业教师侧重于专业技能的训练与实践操作指导,思政教师则注重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在企业实习实践中,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习任务,思政教师则组织学生开展关于企业社会责任、职业操守等主题的讨论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实现专业能力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步提升。

(四)平台搭建:拓展协同育人空间

1. 网络教学平台共享资源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网络教学平台,整合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教学资源。双方教师可以在平台上上传教学课件、案例资料、视频讲座等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同时,通过平台开展在线答疑、课程直播等教学活动,打破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协同育人资源的共享与利用。例如,建立学校统一的课程思政网络教学平台,设置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库、思政课程案例库等板块,方便师生查询和使用资源。

2. 社会实践基地联合育人

共同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共同设计实践项目、指导实践过程并进行实践总结与评价。例如,与当地社区合作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活动。专业教师从专业角度指导学生制定调研方案、分析调研数据等,思政教师则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社会实践基地的联合育人功能。

(五)评价机制:保障协同育人效果

1. 建立教师协同育人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协同育人评价指标体系,将教师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教学理念转变、团队协作能力、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效果等方面纳入评价范围。评价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等挂钩,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协同育人工作。例如,评价指标体系中包括教师是否主动参与跨学科教学团队、是否有效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学生对协同育人课程的满意度等具体指标,全面衡量教师的协同育人工作表现。

2. 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构建以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思想道德表现、职业道德素养、团队合作精神等纳入评价内容。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学互评、社会实践评价等,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重视自身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中,除了专业知识考核外,增加思政表现加分项,如参与思政实践活动、在专业课程中体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等均可获得相应加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协同育人活动并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五、结论

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理念融合、队伍建设、教学协同、平台搭建和评价机制完善等多方面的实践路径探索,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各职业院校应积极行动起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和创新协同育人模式与路径,推动职业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峰,黄先伟. 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N]. 山西科技报, 2024-6-27(第 B12 版)

[2]张淑贞.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4,23(04): 127-130

[3]莫姣姣. 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与实践[C].2022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论坛论文集,线上会议,2022-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