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爆性能研究与设计方法
郑中山 徐婧
山东天齐置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人口密度的不断上升,各类重大活动场所、公共基础设施以及高层建筑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在军事冲突、恐怖袭击、工业爆炸事故等极端事件背景下,建筑结构在爆炸荷载作用下的安全性已成为建筑防灾减灾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与常规静载或风、地震等动力荷载相比,爆炸荷载具有作用时间极短、峰值压力极高、荷载梯度剧烈、空间分布复杂等显著特点。建筑结构在爆炸冲击波作用下常表现出突发性、非线性与非均匀破坏,其响应机制及破坏模式更趋复杂,给结构设计与性能评估带来了巨大挑战。传统建筑设计多以承载力与使用功能为目标,难以满足爆炸等极端事件下的安全性与抗毁性要求。因此,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抗爆性能分析方法与设计体系,已成为现代建筑结构设计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当前的抗爆研究多聚焦于以下几个方向:一是爆炸荷载的精确建模,包括自由场爆炸、近场爆炸与接触爆炸等不同类型;二是结构材料在高应变速率下的本构特性研究,特别是混凝土、钢材、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行为;三是结构体系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机制分析,包括梁柱构件、墙体、楼板、节点连接等;四是基于性能的抗爆设计方法与优化策略研究。
一、爆炸荷载特性及其对建筑结构的影响规律
爆炸荷载是一种典型的高强度、短持续时间的脉冲荷载,主要由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引起。根据爆源与结构物之间的距离,爆炸荷载可分为自由场爆炸、近场爆炸与接触爆炸三种类型。自由场爆炸常见于室外爆炸事故,冲击波在空气中传播,其压力随距离快速衰减;近场爆炸一般指爆源距结构较近,冲击波作用更为剧烈且多包含反射效应;接触爆炸最具破坏性,爆炸能量直接作用于结构表面,形成高压穿透波与剪切力。爆炸荷载作用于建筑结构时,其高应变速率特性促使结构材料在短时间内发生显著塑性变形甚至脆性破坏。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而言,在高压冲击波的驱动下,外层混凝土易出现剥离、粉碎或脱落,钢筋可能屈服甚至断裂。
二、建筑结构抗爆性能分析与数值模拟方法
在抗爆性能研究中,精确模拟结构在爆炸冲击波作用下的动态响应,是评估其抗爆能力的基础。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理论计算、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三种。其中,数值模拟技术因其成本较低、适应性强、结果可视化等优点,成为抗爆分析的主要工具。典型软件如 LS-DYNA、ABAQUS、ANSYS 等可实现爆炸荷载模拟、材料非线性行为模拟与结构动力响应分析。在模拟过程中,首先需建立准确的爆炸荷载输入模型,采用合适的爆炸方程(如 ConWep )定义冲击波传播路径与荷载时程。其次,需构建精细的结构有限元模型,合理划分网格、设置边界条件、选择材料本构关系。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常采用多尺度建模方法,即分别对钢筋与混凝土进行建模,考虑二者间的界面滑移、粘结退化与滞后效应。
三、抗爆设计理论与建筑构造优化措施
建筑结构的抗爆设计目标在于提升其在爆炸荷载作用下的整体安全性、延性与冗余度,使其具备“局部破坏不致导致整体倒塌”的抗毁性特征。当前抗爆设计可分为直接设计法与基于性能设计法。直接设计法基于历史经验与规范推荐,设置一定抗爆构造措施与安全系数,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基于性能设计法则从结构反应出发,根据不同爆炸等级设定目标性能状态,如轻度损伤、可修复、不可修复但不倒塌等,并通过动力分析方法校核结构性能,适用于重要公共建筑或高风险场所。构造层面,抗爆设计应从整体结构体系、构件延性设计、节点防护与材料增强等多个层面入手。
四、典型工程案例与抗爆技术应用现状
在实际工程中,多项建筑项目已成功应用抗爆设计理念与技术。例如,北京奥运会主场馆、上海世博会核心区域、深圳地铁运营控制中心等建筑均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爆炸荷载的可能影响,采用了高强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构件隔震加固、外围墙体增强防爆性能等综合措施。在工业建筑领域,如化工厂、油库、变电站等高风险场所,常采用爆炸隔离带、泄爆结构、轻质屋盖与钢框架-混凝土复合结构等形式实现抗爆防护。在国外,如美国五角大楼爆炸事件后,美国国防部对办公建筑制定了详细的抗爆设计规范(如 UFC-3-340-02),并在设计中引入连续性、冗余度、韧性与吸能能力为核心的“抗毁设计理念”。
五、未来抗爆设计的发展方向与研究重点
随着安全需求的提高与结构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建筑结构抗爆设计正朝着精细化、智能化与韧性化方向发展。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以下几个重点方向:一是开展建筑材料在高应变速率与高温等极端环境下的本构模型研究,构建统一的材料数据库;二是发展多场耦合分析方法,实现爆炸荷载下结构的温度 -应力 - 破坏综合响应模拟,提高结构行为预测能力;三是推动基于风险的抗爆设计方法研究,将爆炸概率、场景模拟、经济性与安全性综合纳入设计体系,实现以韧性为核心的安全策略制定;四是融合人工智能与传感技术,实现结构抗爆状态的实时监测与响应调控,提升结构的“自感知 - 自适应 - 自防护”能力;五是建立结构抗爆性能评估标准与试验数据库,支撑规范修订与设计技术应用推广。
结论
建筑结构抗爆性能的研究与设计是应对极端事件安全风险的关键环节。本文系统分析了爆炸荷载特性、结构响应机制、数值模拟方法与抗爆构造设计,从理论基础到工程实践全面剖析了抗爆性能研究的核心内容与关键技术。研究表明,通过科学的抗爆设计方法与构造措施,能够显著提升结构的延性、冗余与整体稳定性,从而在爆炸等极端荷载作用下有效保障人员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未来应进一步推进抗爆设计方法的标准化、数字化与韧性化发展,推动建筑安全设计理念的转型升级,为构建安全、可靠、可持续的建筑环境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景普 . 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常见裂缝原因与监理对策 [J]. 建设监理 ,2000,(02):45.DOI:10.15968/j.cnki.jsjl.2000.02.016.
[2] 朱怀伟 , 熊猛 . 结合工程设计实例谈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无缝设计原理[J]. 煤矿设计 ,2000,(04):37-39.
[3] 李 建 国 . 钢 结 构 的 防 火 设 计 原 则 和 保 护 措 施 [J]. 天 津 建 设 科技 ,2000,(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