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空间知识构建与智能应用
李明月
210902199010302021
摘要:文章详细剖析地理信息技术体系,阐述其在多源地理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及分析中的关键作用。深入探讨空间知识构建的理论与方法,包括空间数据挖掘、地理知识图谱构建等,揭示如何从海量地理数据中抽取、组织和呈现有价值的知识。
关键词:地理信息技术;融合与发展;空间知识构建
引言
在数字化与智能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地理信息技术作为获取、处理和分析空间信息的核心手段,正深刻改变着人类对地理空间的认知与管理方式。随着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突破,地理数据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如何从海量复杂的地理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空间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地理信息技术基础概述
1.1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模拟和可视化表达的技术系统。它将现实世界的地理空间抽象为计算机可处理的数字模型,通过矢量和栅格两种主要数据模型,实现对地理实体的精准表达。矢量模型以点、线、面等几何对象描述离散地理要素,如建筑物、道路等,具有数据精度高、拓扑关系明确的优势,栅格模型则将地理空间划分为规则网格,以像元值反映连续地理现象,如地形、植被覆盖等,便于进行空间分析运算。
1.2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是由美国国防部开发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主要由空间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及用户设备组成,采用卫星与用户接收机之间的距离测算原理,依靠对至少4颗卫星发射的信号进行接收,应用三角测量原理解析接收机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高程)计算方法。随着技术的发展,GPS定位精度不断提高,DGPS、RTK实时动态定位等技术的发展,其可以实现厘米、毫米等高精度的定位。
1.3遥感(RS)
遥感指借助于卫星或飞机等平台搭载的传感器,远距离感知获取地面物体质对电磁波能量发射、反射、吸收等信息的技术。遥感获取的电磁波信息因不同地物具有的反射、发射和吸收电磁波特性差异而产生,传感器接收这些信息,经处理转换为数字信息形成遥感影像,从而获取地表物体信息。
二、地理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发展趋势
2.1多源地理信息技术融合方式
空间信息技术不是简单的空间数据整合与组合应用,而是以空间信息技术的相互协同为主,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形成更高效率和智能化的空间信息处理。地理信息技术融合的基本形式是GIS、GPS与RS的结合:GPS为遥感影像提供精确的地理坐标位置,解决遥感数据定位精度不够的问题;RS提供大范围、动态的地理数据,帮助GIS实现数据库的动态更新;GIS是核心平台,对GPS和RS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与可视化的具体手段,三者协同完成从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到应用的全过程。伴随物联网(IoT)的发展,地理信息技术与传感网技术的结合形成新的发展方向,分布在环境、交通、建筑物等各处的传感器实时采集温度、湿度、流量等动态数据,并通过网络传送至GIS中;大数据技术与空间信息技术融合,解决了地理大数据在存储、管理与分析上的问题;分布式存储与并行计算框架(Hadoop、Spark)大大提高了地理数据的处理效率。
2.2新兴技术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影响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AI)、深蓝、量子、仿生等先进技术驱动下,地理信息的时空数据集成处理、智能感知和计算分析、可视化虚拟现实等变革与融合创新成为新的前沿方向。深度学习算法等机器自主学习技术提高了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分析的人工智能水平,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可自主学习实现解译提取遥感影像的地物类型和道路、建筑等要素边界,其速度和精度远远超过传统的传统手工解译。人工智能技术中自然语言处理(NLP)使得地理信息系统能“听懂”人们用自然语言表达的地理信息,实现基于地理信息语义表达的空间知识发现与推理支持服务。虚拟(VR)、增强(AR)现实技术则成为地理信息的一种新型表达形式,用VR眼镜等设备可以浸入式观看虚拟地理空间,利用AR技术实现将虚拟的地理场景信息叠加到真实世界中的应用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智能化、自主化应用进程。
2.3地理信息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智能化、泛在化和生态化将是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地理信息智能化将更加深入挖掘人工智能(AI)技术在地理信息处理等各环节的应用,实现空间数据的自动化提取、地理现象的自动化预测以及地理信息的自动化决策支持。例如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来分析以往的地理数据以判断灾害发生的可能程度,并事先给出灾前方案。地理信息泛在化将推动地理信息技术更广泛深入地集成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基础设施之中,地理信息将成为一种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与利用的公共产品,地理生态化将推动地理信息技术与遥感、测绘等在服务主体、服务对象和服务规模上进行融合。
三、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空间知识构建
3.1 空间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采集空间数据是空间知识构建的前提,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有三种方式对数据进行采集。全球定位系统(GPS)可以获取地理实体的三维坐标,其可以为空间定位提供数据基础;遥感(RS)使用卫星或航空器等平台从宏观角度获取大面积、周期性的地表影像数据,可以用来检测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等信息的变化;地理信息系统(GIS)会将已有数据进行集成与管理,并开展一定的基础分析。采集完成的数据需要进行必要的处理才能够供开展空间知识的构建。对数据进行清洗,将采集的重复的或者错误的以及无效的数据进行剥离,如对GPS定位的漂移点进行剥离;是格式转换及坐标归一化,将不同来源的数据集合理融入到同一地理坐标系内;另外就是对数据进行增强、去噪等方法进行处理,保证数据的质量。
3.2 空间知识抽取与表达
知识抽取是通过数据预处理以后,从中提取有用的知识的步骤,通过空间数据挖掘算法可发现地理要素之间的潜在联系,如利用聚类分析法挖掘发现城市中同类功能的空间区域,应用关联规则发现商业网点和交通线路的空间分布规律。构建地理知识图谱是对抽取出的知识进行结构化,将山、水、城等地理实体与属性、地理实体之间的关系通过实体-关系-实体的三元组对地理实体进行可视化。
结语
地理信息技术为空间知识构建与智能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通过多源数据融合与深度挖掘,实现了空间知识的高效构建;在智慧城市、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实践,展现出强大的智能应用潜力。随着地理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其在空间知识构建的精准度和智能应用的创新性上将实现新突破,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持续赋能。
参考文献
[1] 李德仁,邵振峰,朱欣焰。论空间信息与智慧城市 [J]. 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2020, 45 (08): 1119-1131.
[2] 吴立新,史文中。论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与发展 [J]. 地理学报,2018, 73 (01): 3-21.
[3] 龚健雅,许刚,张翔。新一代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发展研究 [J]. 测绘学报,2021, 50 (01):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