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小实验的学习方式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探索

作者

武庆

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大堡子小学, 青海 西宁 810000

摘要:小学科学课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关键意义,而小实验学习方式更是其中的核心驱动力。本文深入探讨小实验学习方式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通过阐述小实验在激发学生观察与发现能力、培养动手与实践能力、提升思维与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揭示小实验学习方式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重要价值,旨在为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教学思路,以更好地利用小实验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小实验;能力发展;观察发现;动手实践;思维创新

0引言

随着对“新教材背景下小实验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小实验在科学课堂中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小实验犹如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大门。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理论讲授,而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小实验,学生能够近距离地观察科学现象,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激发他们的观察与发现能力。在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仪器、调配实验材料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与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而小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问题以及对结果的思考与探索,又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小实验学习方式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为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1小实验激发观察与发现能力

1.1现象观察培养敏锐度

在小学科学课的小实验中,丰富多样的实验现象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绝佳素材。例如在“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中,学生可以观察到罩在植物上的塑料袋内壁逐渐出现水珠。这些水珠的出现、数量的变化以及分布情况都是学生需要细致观察的内容。学生通过长时间的观察,能够逐渐提高对细微现象的敏感度,学会捕捉实验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再如“光的色散”实验,当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带,学生需要观察光带的颜色顺序、亮度差异以及宽度变化等。这种对实验现象的细致观察训练,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未来的学习中,也能敏锐地察觉到周围事物的细微变化,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1.2问题发现促进思考深度

小实验过程中,学生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往往会发现各种问题,这有助于促进他们思考的深度。在“铁钉生锈”实验中,学生观察到铁钉在不同环境下生锈的速度有明显差异,有的铁钉在潮湿且有氧气的环境中很快生锈,而在干燥或隔绝氧气的环境中生锈缓慢。这就会引发学生思考:铁钉生锈到底需要哪些条件?是仅仅有水就可以,还是必须要有氧气的参与?这种由现象引发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在“物体的沉浮”实验里,学生看到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有的下沉,他们会思考物体的密度、形状、材质等因素是如何影响其沉浮的,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科学原理的欲望,使他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挖掘科学知识的深度。

2小实验培养动手与实践能力

2.1实验操作锻炼精细动作

小实验的操作过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精细动作能力,而这一过程也正是锻炼学生精细动作的好机会。在“显微镜的使用”实验中,学生需要用双手小心翼翼地调节物镜、目镜的焦距,移动玻片标本,操作载物台的升降。这些操作需要学生手指的灵活配合,精确地控制力度和幅度。在“制作植物标本”实验中,学生要细致地修剪植物枝叶,用镊子将植物标本平整地放置在纸张上,然后用胶水或胶带固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手部精细动作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如裁剪、粘贴、摆放等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不断提高,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在科学实验中的操作表现,对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手工制作、书写等活动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2.2材料准备提升自主能力

小实验的材料准备环节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在进行“自制小生态瓶”实验时,学生需要自己收集合适的植物、动物、水、土壤等材料。他们要思考哪些植物和动物能够和谐共生,需要多少水量和何种质地的土壤。在“探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学生要寻找合适的材料来制作隔音装置,如泡沫板、棉花、纸盒等,并且要思考如何组合这些材料才能达到较好的隔音效果。通过材料准备过程,学生学会了自主规划、资源整合以及根据实验需求做出合理选择,这种自主能力的提升将对他们今后独立解决问题和开展项目研究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3小实验提升思维与创新能力

3.1实验结果分析锻炼逻辑思维

小实验完成后,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过程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在“探究物体的导电性”实验中,学生得到了不同物体导电与否的实验结果后,需要分析为什么金属能导电而塑料不能导电,是因为它们内部的原子结构不同,还是电子的运动状态有差异。在“探究地球公转与四季形成”实验中,学生要根据地球公转过程中不同位置的光照情况、昼夜长短变化等结果,分析出四季形成的逻辑关系,即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进而引起热量分布的变化,最终形成四季。这种从实验结果到原因的分析过程,要求学生运用归纳、演绎、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2实验假设提出激发创新思维

在小实验之前或过程中,学生提出实验假设的环节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在“探究植物向光性”实验前,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假设,如植物向光是因为光线能提供营养,或者是因为植物的某个部位对光特别敏感等。在“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实验中,学生可能假设不同的化学反应会产生不同类型和数量的能量,如有的反应会释放大量热能,有的可能产生电能或光能等。这些假设可能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可能是他们大胆的想象和猜测,无论正确与否,都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鼓励他们突破常规,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4总结

小学科学课中的小实验学习方式对学生能力发展有着极为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激发观察与发现能力,学生在现象观察中培养敏锐度、在问题发现中促进思考深度、在对比观察中拓展认知广度;在培养动手与实践能力方面,实验操作锻炼精细动作、材料准备提升自主能力、实验优化增强实践智慧;而在提升思维与创新能力上,实验结果分析锻炼逻辑思维、实验假设提出激发创新思维、实验拓展应用培养综合思维。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小实验学习方式的重要性,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类小实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小实验成为学生能力成长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祖祥凯.化学趣味实验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J].智力,2021,(15):73-74.

[2]刘山虎,张梦毅,程鹏飞,邢瑞敏,李曼,刘小丽.化学小实验在小学低年级科学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20,6(97):234-235.

[3]蒲双双.趣味化学实验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实践方法及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28):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