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数据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决策支持研究

作者

张栋

湖北弘禹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湖北省孝感市 432000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水利水电工程作为保障国家水资源调配与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建设与管理面临着日益复杂的自然环境和多样化的功能需求。在传统模式下,工程建设依赖于大量人工经验和分散管理,信息孤岛、响应滞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工程效率和安全水平。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水利水电工程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全面采集、整合和分析多源异构数据,不仅能够实现对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精准管控,还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在气候变化、极端事件频发的大背景下,借助大数据提升水利水电系统的韧性和智能化水平,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课题之一。

一、大数据技术基础与水利水电工程特点

(一)大数据的内涵与关键技术

大数据通常以“4V”特征定义,即体量大(Volume)、类型多(Variety)、处理快(Velocity)、价值密度低(Value)。其核心并不在于数据本身的体量,而在于能否从海量、多源、复杂的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知识。当前,大数据处理主要依赖分布式计算与存储技术,以 Hadoop、Spark 为代表的计算框架能够支持 PB 级数据的快速分析。同时,NoSQL 数据库(如 MongoDB、HBase)在处理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方面表现优越,弥补了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的性能瓶颈。

在水利水电领域,关键技术还包括高频传感器数据采集、数据清洗与标准化、时间序列分析、空间信息处理、实时可视化等。特别是在空间数据分析中,结合 GIS(地理信息系统)和 RS(遥感)技术,可对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多维数据进行融合建模,为工程选址、设计优化提供基础支撑。

(二)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与运维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往往处于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的山区或河谷地区,建设规模大、周期长、系统构成复杂。以某流域梯级电站为例,其工程通常包括大坝、引水隧洞、压力钢管、水轮机组、开关站等多个子系统,涉及水文、地质、结构、电气、自动化等多个专业领域。此外,运行阶段对实时性与安全性的要求极高,如水库调度需依据上游来水、下游需求、水库水位、气象预报等多因素动态调整。运行数据涵盖SCADA 系统数据、视频监控、设备状态数据、气象传感器、地应力传感器、水质监测等,构成高维、多源的复杂数据体系。

(三)大数据与水利水电工程的契合点

水利水电工程的高数据密度与强依赖信息决策的特性,使其天然适合引入大数据技术。从前期的选址和勘察、到施工调度与质量控制,再到运行维护和安全监测,大数据技术可贯穿全生命周期 [1] 。以建设阶段为例,通过传感器网络可实时采集混凝土温度、浇筑进度、施工机械定位等数据,实现对施工质量的精细化管理。在运行阶段,结合多源数据的时空分析与预测模型,可实现对洪水风险、设备故障、水文变异等情况的提前预警,为科学调度与资源优化提供支持。

二、大数据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实践

(一)规划与设计阶段的应用

在前期工程选址阶段,大数据平台能够汇集与融合多类基础地理信息与环境要素数据,包括高分辨率 DEM(数字高程模型)、多年历史水文监测数据、遥感影像、土壤结构分布、区域植被覆盖率及土地利用类型等,构建多维空间数据库 [2]。借助多因子权重分析(如 AHP 法或熵权法)与 GIS 空间分析技术,可开展对各备选站址的综合可行性评估,识别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域(如滑坡、泥石流、断裂带分布),并进行可视化分析与分区展示。此外,设计阶段的大数据应用更趋深入和模型化。通过调取全国范围内已建水电工程的结构性能历史数据,包括大坝变形监测、基础沉降曲线、泄洪隧洞流速变化、抗震响应记录等,可为当前工程建立结构模型边界条件提供参数支撑。采用数值仿真工具(如ANSYS、FLAC3D 等)结合实测数据进行参数反演,提高模型仿真精度。设计方案优选方面,融合机器学习算法(如随机森林、支持向量回归等)构建多目标优化框架,对比成百上千个不同工况与参数组合,快速筛选出在结构强度、安全裕度、造价控制与施工工期之间取得最优平衡的设计方案。

(二)施工阶段的应用

施工阶段对数据的依赖程度极高,是大数据落地效果最显著的阶段之一。在施工现场,通过布设分布式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和物联网感知终端,能够以高频率实时采集混凝土内部温度(一般间隔小于 5 分钟)、钢筋应变、边坡位移、围岩支护压力、隧洞围岩分级动态调整记录等关键数据,并通过边缘计算设备(如工业网关)进行初步处理后同步上传至云端平台。数据平台可设定自动报警阈值,一旦温度、位移等超出安全界限,即触发短信、APP 或现场声光报警机制,辅助监理及时干预。以大坝施工为例,混凝土大体积浇筑极易因水化热引发温度裂缝。通过埋设热电偶式传感器对温度梯度进行空间分布监控,结合 Cement Hydration Simulation 模型与气象预报数据(如昼夜温差、风速、湿度)构建三维温度场仿真系统,动态调整冷却管流量与保温措施,控制核心区与表层的温差不超过 25° C,有效抑制开裂。在施工调度方面,融合 GNSS 高精度定位系统与工程 BIM(建筑信息模型)平台,可实现人、机、料的动态可视化管理。每日自动生成作业进度对比图、车辆使用效率统计、人员考勤与工序重叠冲突检测报告,提升项目部管理效率。安全监控系统则集成深度学习算法(如 YOLOv5 图像识别模型),可实时识别现场人员是否佩戴安全帽、是否靠近高危边坡、是否进入禁入区域等,并自动记录违规行为视频作为考核依据。

(三)运行维护阶段的应用

水利水电工程的运行阶段需要应对复杂的自然环境与长期设备老化风险,因此依托大数据实现设备状态感知与结构安全预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在发电机组运行监测方面,常用的参数包括主轴振动( μm 级)、冷却水温( °C )、三相电流、电压与有功功率等。通过布设多通道加速度传感器、热电阻、霍尔电流传感器等,采集高频运行数据并输入至状态趋势分析模型中,可基于 LSTM(长短期记忆网络)等时序预测算法建立设备寿命曲线,提前识别轴承磨损、转子不平衡等隐患,支持预防性检修(PdM)计划制定。

对大坝结构的安全监测则更注重多源信息融合。系统常配置渗压计、渗流量计、测缝计、GNSS 位移传感器与内置钢纤维光纤应变计,对坝体应力分布、变形模式与渗流行为进行实时感知。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剔除冗余数据并识别异常主因,结合 K-Means聚类对历史与实时数据进行模式分类,可辅助工程师识别坝体健康状态的演变趋势。部分先进水库已构建三维数字孪生平台,将所有监测数据映射至虚拟坝体模型,实现结构行为的动态可视化预警。

调度优化方面,基于大数据的水库调度模型不仅考虑实时水位和预测来水,还需综合用水需求、电价预测、生态保护需求等因素。NSGA-II(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常被用于构建多目标调度模型,对“防洪优先、电量最大、生态不减”三目标进行全局优化搜索,并结合滚动预报系统进行动态更新。调度结果实时反馈至调度终端,并提供历史调度效果评估,供决策者进行综合判断。

(四)案例分析

在某大型水电站建设项目中,建设方引入了基于大数据与 BIM(建筑信息模型)深度融合的智能建造管理平台,实现了从初步设计建模、施工进度排布、现场质量监控到物资入库出库全过程的数字化、可视化闭环管理。平台每日处理数据量超过 50GB,涵盖混凝土浇筑温度、设备运行状态、人员进出记录等信息,通过集成AI算法(如关键路径识别与进度偏差预测模型)精准分析施工瓶颈,动态优化资源调度与工序排列,使项目总工期压缩达 12% 。在某中型水库智能运维系统中,运维方布设了 280 余个高精度传感节点,涵盖水位、降雨量、蒸发速率、水质参数及水电输出负荷等数据类型,并结合基于深度神经网络(DNN)的多变量预测模型,动态模拟未来水情变化,实现对枯水期水源调度方案的实时调整与优选,年均提升区域供水保障能力约 7% ,显著增强了水资源配置效率和生态水量调控能力。

三、大数据驱动的水利水电工程决策支持体系研究

(一)构建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必要性

水利水电工程具有高度系统性与耦合性,其决策过程常面临水文气象条件的不确定性、地质结构的复杂性以及施工环境的动态变化。尤其在极端气候日益频发的背景下,传统依赖人工经验和静态图纸的决策模式已难以应对高频次、突发性、多维度的工程挑战。材料性能的离散性、设备运行状态的波动、流域内多目标调度的冲突,均要求实时数据支撑与动态调整能力。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决策系统,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回溯分析与实时数据的持续学习,可实现趋势预测、关键指标预警与应急响应方案推演,显著提升决策的科学性、灵活性和前瞻性,是推动水利水电工程由“被动响应”向“主动控制”转变的重要路径。

(二)决策支持系统架构设计

一个完整的大数据智能决策支持系统通常由数据层、分析层与应用层三部分构成:

数据层主要涵盖来自 SCADA 系统的运行参数、视频监控系统的图像流、分布式传感器网络的高频采集数据(如渗压、位移、振动、气象、降雨等),并要求所有采集终端遵循统一的通信标准,如 OPC UA、Modbus TCP 等,实现跨设备、跨厂商的系统互联 [4]。数据以统一格式存储于结构化数据库与数据湖中,支持对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混合处理。

分析层是决策系统的“中枢神经”,部署多种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包括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如 ARIMA、Prophet)、集成学习算法(如 XGBoost、LightGBM)、规则引擎与多目标优化算法(如 NSGA-II、粒子群算法 PSO)。该层还支持基于事件驱动的动态模拟与预案推演,用于预测关键风险点或识别趋势转折点。

应用层则面向管理者与调度者提供决策接口,集成 GIS 空间信息展示、三维数字孪生可视化、水工模型仿真、人机交互模块等。

通过面板式可操作界面,可实现对工程实时状态的全面感知、风险等级评估、调度方案的多维比选与输出。部分系统还支持自然语言查询与智能问答功能,提升使用便捷性。

(三)关键技术与方法

实现高效的智能决策支持,核心在于多源数据的有效整合与智能分析。首先在数据处理环节,需解决不同类型数据(如遥感影像、结构参数、气象时序、施工日志等)在格式、时标、坐标系、语义上的不一致问题

[5]。通过搭建统一的数据中台和数据湖架构,结合ETL(抽取 - 转换 - 加载)流程,可实现数据的清洗、标准化与标签化,为后续分析提供一致可靠的基础。

在数据分析环节,引入贝叶斯网络模型可对潜在风险因果关系进行建模,适用于不确定性强、数据缺失的复杂决策情境;深度学习模型(如CNN-LSTM 融合网络)适用于处理多维时间序列数据,在设备状态预测、水文洪水趋势分析中表现优异。通过训练模型识别关键指标的变化规律,可提前识别运行异常或结构响应突变。此外,空间数据分析技术是决策支持的重要组成。基于 ArcGIS 或SuperMap 平台,可对坝区及流域进行空间建模与动态更新,结合遥感影像识别算法(如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土地覆盖识别),可实现地表变化、泥石流源头、库区淤积等的监测与评估,为风险管控与应急响应提供直观支撑。

总结:大数据技术正逐步成为推动水利水电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通过对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感知、融合与分析,实现了从选址设计到施工管理再到运行维护的智能化、精细化转型。同时,基于大数据的决策支持系统增强了工程应对复杂环境与不确定因素的能力,提升了决策效率与安全水平。尽管当前仍面临数据标准不统一、技术融合难度大等挑战,但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工程实践的深入推进,大数据将在水利水电领域展现更广阔的应用前景与价值空间。

参考文献

[1] 陈帝伊 , 马孝义 , 张智韬 , 等 . 水利信息技术 [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2406.248.

[2] 张宇博 . 大数据技术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中的运用研究[C]// 河海大学,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省海洋规划设计研究院), 浙江省水利学会.2024(第十二届)中国水生态大会论文集. 松辽水利委员会综合服务中心 ;,2024:928- 933.

[3] 曾盼峰 . 水利工程项目全过程成本控制的策略与实践 [J]. 工程与建设 ,2024,38(03):714- 716.

[4] 邓国民 . 浅析基于大数据水利工程监管体系构建与应用 [J].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4,(01):175- 177+20.

[5] 赵霞 . 现代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J]. 山西档案 ,2024,(11):186-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