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重构与实践创新研究
张守英
长春高新第一实验学校
引言
新时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正经历着从补救性向发展性的范式转变," 双减 " 政策的实施为这种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发掘学生内在优势和成长潜能。教育实践中需要构建预防性、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通过课程重构、活动创新等方式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这种教育模式注重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元素。
基础
一、“双减”背景下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路径重构的理论
(一)“双减”政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机制
“双减”政策通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压力,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新的发展空间。政策实施直接降低了学生的学业焦虑水平,为心理干预提供时间保障。课堂教学时长优化促使学校重新分配教育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核心课程体系。课后服务时间的增加为团体辅导和心理活动提供实施条件。政策要求推动教育评价体系改革,使心理素质培养获得与学业成绩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师工作重点转移促进其投入更多精力关注学生心理状态。
(二)积极心理学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原理
积极心理学聚焦发展个体优势品质和积极情绪体验,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框架。该理论强调通过培养乐观、韧性等积极特质提升心理免疫力。在教育实践中注重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建立正向自我认知。运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干预策略促进学生应对挑战。通过感恩练习、优势发现等具体方法增强主观幸福感。将心理资本培育融入日常教学活动,构建持续发展的心理支持系统。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导向重构
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转向促进学生全面心理素质发展。基础目标聚焦情绪调节和压力管理能力的系统培养。发展性目标强调积极心理品质和核心素养的养成。预防性目标建立心理问题早期识别与干预机制。构建分级目标体系,区分不同学段的能力培养重点。将社会适应、人际交往等现实需求纳入目标维度。最终形成以积极发展为内核、预防为基础、成长为指向的多维目标架构。
二、“双减”背景下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配置不足
部分学校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心理辅导工作,专业能力与岗位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心理教师队伍存在职称评定困难、专业发展路径不清晰等问题,导致队伍稳定性不足。心理教师培训体系尚不完善,专业督导机制缺失,教师专业成长受限。部分学校心理咨询室硬件设施不足,难以满足学生心理辅导需求。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困境
家校沟通渠道不够畅通,学校难以及时掌握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心理状况变化。家庭教育方式多样化,部分家长缺乏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学校教育理念难以形成合力。特殊家庭学生群体增多,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家校更深入的合作,但实际协作机制尚不健全,影响教育效果的持续性。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现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存在脱节,针对性不足。课程实施形式单一,以理论讲授为主,互动性和体验性不足。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难以科学评估教育效果。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效衔接,存在重复或断层现象。校本课程开发能力不足,难以结合学校实际开发特色课程资源。
(四)社会支持系统建设滞后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资源与学校需求对接不畅,专业支持力量不足。心理健康服务市场化程度高,公益性服务资源有限,特殊群体学生难以及时获得专业帮助。相关部门协同机制不完善,教育、卫健、民政等部门资源整合度不高。社会组织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有限,专业服务难以有效覆盖全体学生。
三、" 双减" 背景下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创新策略
(一)课程体系创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需构建系统化、专业化的多维框架。课程开发应立足学生心理发展规律,采用螺旋式递进设计思路,涵盖认知发展、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等核心模块。低年级阶段侧重基础心理能力培养,中年级强化社会适应技能训练,高年级着重自我认知与未来规划。课程内容要突出实践导向,将生活场景融入教学设计,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活动课程。建立课程研发共同体,整合心理教师、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专业优势。完善课程评价机制,制定科学的课程标准和质量监控体系,确保课程实施效果。
(二)教学方法革新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教学方法体系。情境模拟教学法通过创设真实心理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获得直接体验。团体辅导技术运用小组互动形式,培养学生社会交往与问题解决能力。艺术表达疗法借助绘画、音乐等媒介,促进学生情感宣泄与自我认知。正念训练融入课堂,帮助学生提升专注力与情绪调节能力。体验式学习活动设计户外拓展项目,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心理素质。数字化教学手段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增强教学沉浸感。教师要掌握专业的引导技巧,建立安全开放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深度互动。
(三)家校社协同
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建立家长学校制度,开发系统化的家庭教育指导课程,提升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组建由学校心理教师、班主任、家长代表和社区社工构成的工作联盟,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开发家校沟通数字化平台,实现学生心理状况的动态追踪与信息共享。联合社区资源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开展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活动。邀请心理专家进校园,提供专业督导与培训支持。设计家校协同活动项目,如亲子心理工作坊、家庭日活动等,促进教育理念的一致性。
(四)资源整合利用
立足区域教育实际,构建区- 校- 家- 社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联动机制,系统整合学校专职心理教师、校外心理健康专家、社区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优化配置现有心理辅导室、团体活动室等功能场所资源,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设施的互通共用。充分挖掘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开发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资源库。依托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在线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中心,提供优质心理课程、专业测评工具和咨询服务。联动卫健、妇联等部门,整合医疗资源和社会支持网络,为特殊需求学生提供个性化心理援助。通过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有效提升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和实施成效。
结束语
" 双减 " 背景下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构与创新需要系统性推进,教育工作者应当把握政策机遇,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实践。通过优化教育路径,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注重将积极心理健康理念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工作机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槟,韩静“. 双减”政策下基于学习科学视角的合作学习——以小学积极心理社团活动为例 [J]. 新课程 ,2024,(23):101- 104.
[2] 龙喆 .“ 双减” 背景下积极心理学融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J]. 文教资料 ,2023,(19):171- 174.
[3] 陈炜 , 耿希峰 .“ 双减” 政策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路径 [J]. 新智慧 ,2023,(27):58- 59.
[4]杜巧梅“. 双减” 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探究[J].教育探索 ,2023,(05):90- 93.
[5] 张妍 .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路径研究[D]. 扬州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