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教学实践探究
王大艳
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幸福小学 042100
一、引言
在当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整本书阅读虽然已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旧存在着诸多困境:部分教师把整本书拆解为孤立的章节进行讲解,割裂了文本的整体性;学生阅读大多停留在情节复述的层面,缺乏对主题内涵的深度探究;评价方式单一,无法全面地反映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的学习任务群理念,强调了要以真实情境为依托,通过系列化任务驱动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整合知识与能力,这与整本书阅读所倡导的整体性、体验性学习是高度契合的。基于此,研究如何把学习任务群理念融入到整本书教学中,构建具有操作性的实践路径,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阅读素养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教学实践路径
(一)锚定素养目标,构建阶梯式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的设计需要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原点,结合整本书的文本特质与学生认知水平,构建由浅入深的阶梯式任务体系。教师要先深入解读文本,提炼具有迁移价值的核心要素,再把其转化为可操作的学习任务,使任务群既呼应到文本内涵的同时,也可指向素养发展。任务群的阶梯性体现在从基础感知到深度探究的层级递进,引导学生逐步走进文本的内核。
以四年级下册《爱的教育》的教学为例,教师要围绕“理解平凡中的爱与成长”这一核心目标,设计三级任务群:基础任务聚焦“梳理人物与事件”,让学生用思维导图整理书中 10 个典型故事的主人公与核心情节;进阶任务侧重“体会情感与细节”,要求学生摘抄描写师生情、同学情的精彩语句并进行批注感受;高阶任务指向“联系生活与表达”,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写一篇“身边的爱的故事”。三个任务环环相扣,从文本梳理到情感体验再到生活迁移,可引导学生逐步理解“爱”的多元内涵,以实现从语言积累到素养提升的跨越。
(二)创设真实情境,激活沉浸式阅读体验
真实情境作为学习任务群落地的关键载体,可以把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连接,激发出主动阅读的内驱力。教师可以依据整本书的主题与情节,创设具有代入感的生活情境、角色情境或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情境设计需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避免脱离文本的形式化情境,以确保情境服务于阅读目标的达成。
在三年级上册《安徒生童话》的整本书教学中,教师可以“童话剧创编与表演”为情境主线,设计系列任务:先让学生分组认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经典篇目,合作梳理故事情节并绘制出分镜脚本;再引导学生结合角色特点设计台词与动作,关注童话中体现人物情感的关键语句;最后可组织班级进行童话剧展演,邀请家长观看并投票评选“最佳表现力奖”。学生在编排《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为展现小女孩的孤独与渴望,会反复研读“她擦燃火柴看到烤鹅”的细节,不仅加深了对文本情感的理解,还可以在合作中提升语言表达与团队协作能力,实现了阅读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三)设计多元活动,搭建协同探究平台
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作为任务群落地的关键,可为学生提供多元参与的机会,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活动设计应体现实践性、互动性与创造性,要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建构意义。教师需要搭建协同探究的平台,通过小组合作、成果展示、互评反馈等形式,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深化认识,在成果分享中获得成就感。
针对五年级上册《西游记》(青少年版)的教学,教师可设计“取经故事会”系列活动:分组开展“兵器与本领”探究活动,让学生搜集孙悟空、猪八戒等角色的兵器特点与法术技能,并制作图文并茂的“兵器档案卡”;组织“情节辩论会”,围绕“唐僧是否应该赶走孙悟空”这一话题,引导学生结合“三打白骨精”等情节陈述观点并引用原文支撑;开展“创意续写”活动,鼓励学生想象取经团队到达西天之后的故事,用连环画或短文形式呈现。培养学生信息提取与整合能力,使经典阅读变得生动而有深度。
三、结语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整本书教学,打破了传统阅读教学的碎片化局限,通过素养导向的任务设计、真实情境的体验建构、多元活动的协同探究与过程评价的持续赋能,为学生提供了深度阅读的可能。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始终把握“任务服务于素养”“情境扎根于文本”“评价伴随于过程”的原则,避免任务群设计的形式化与表面化。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不同文体整本书的任务群设计差异,以加强评价工具的科学性与操作性,使整本书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为学生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詹志丽.大单元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路径探究[J].读写算 ,2025,(22):79- 81.
[2] 张晶 .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教学实践探究 [J].读写算 ,2025,(22):82-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