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返乡创业大学生政策支持路径探析
朱翰鑫
重庆移通学院 重庆市 401520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将人才振兴作为关键支撑,返乡创业大学生以其知识储备与创新意识,成为推动农村产业转型与人力资本积累的核心群体。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引导高校毕业生等群体返乡创业”,在此背景下,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对激发大学生创业活力、实现“以创业兴乡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政策与乡村振兴的现实关联切入,系统梳理现存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旨在提升政策与创业需求的匹配度,为促进大学生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提供实践依据。
一、乡村振兴与返乡创业大学生政策支持的现实关联
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体目标,其中产业振兴是基础支撑 [1]。大学生作为知识型、创新型群体,其返乡创业行为与乡村振兴需求形成了显著的双向契合: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引入现代经营理念、市场运作模式及特色产业项目,能够推动传统农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直接助力农村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回流打破了农村长期面临的“人才外流”困境,其知识储备、技术能力与创新意识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促进了乡村人才结构的优化与本土人力资本的积累。
在此背景下,政策支持的基本定位是通过制度设计降低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外部风险,弥补其在资金、经验、资源等方面的短板,引导创业行为与乡村振兴目标同向发力。其核心目标则聚焦于提升创业成功率、扩大产业带动效应,最终实现“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兴乡村”的良性循环。研究此类政策支持路径,不仅能为优化现有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更能通过增强政策与实践的适配性,切实发挥大学生群体在乡村振兴中的“桥梁”与“引擎”作用。
二、返乡创业大学生政策支持现状
(一)政策覆盖的精准性不足
当前针对返乡创业大学生的政策多以“普惠性支持”为导向,对不同创业领域的差异性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关注不足。农业深加工类项目与乡村文旅类项目的发展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前者更依赖生产设备购置补贴、冷链物流支持,后者则需要品牌推广、游客引流等配套资源,但现有政策往往采用统一的补贴标准与审批流程,未针对项目类型细化支持内容。同时,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资金储备有限、市场经验不足的特点,其创业更需要低门槛的融资担保、针对性的创业培训等支持,但政策设计中对“知识型创业”的特性考虑较少,导致部分政策与实际需求错位,形成“一刀切”的覆盖模式。
(二)配套服务的协同性欠缺
政策落地效果不仅依赖单一部门的支持,更需要多环节、多主体的协同配合,但当前配套服务的衔接机制仍存在明显短板。例如,土地流转环节涉及农业农村部门对土地性质的审核、自然资源部门对用地规划的审批,由于两部门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大学生创业者常需重复提交材料、多次跑动;技术指导环节虽有农业农村部门提供基础培训,但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技术需求的对接渠道不畅,导致大学生难以获取与项目匹配的专业技术支持;市场对接环节中,商务部门的市场推广政策与创业项目的实际销售需求存在脱节,流程繁琐的审批程序进一步降低了服务效率。
(三)长期激励的持续性不足
现有政策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更多集中于初创期,而成长期的持续激励明显薄弱。从阶段划分来看,初创期政策通常包含一次性创业补贴、首年税收减免及低息贷款等,对解决“起步难”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当企业进入扩张阶段时,原有的税收优惠因企业规模扩大可能不再适用,融资担保政策则因需要更多固定资产抵押而提高了门槛,导致大学生创业者面临“成长瓶颈”[2]。此外,针对创业失败的风险补偿机制、二次创业的再支持政策等长期保障措施也较为匮乏,进一步削弱了创业
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政策支持路径的优化策略
(一)构建分层分类的政策供给体系
政策供给需打破“普惠式覆盖”的传统模式,转向“需求导向”的精准支持。首先应根据创业项目类型实施差异化设计:针对生产型项目,如农产品深加工,重点加大生产设备购置补贴、冷链仓储建设支持;针对服务型项目,如乡村文旅、电商直播,则侧重品牌推广补贴、客源引流奖励,避免“一套政策管所有”的低效模式。其次,需结合创业发展阶段调整支持重心,初创期聚焦解决“启动难”,通过降低贷款担保门槛、提供免费创业培训等缓解资金与经验短板;成长期则关注“扩张难”,针对技术升级、市场拓展需求增设设备更新补贴、订单增量奖励,确保政策与项目成长轨迹同步。
(二)完善跨部门协同服务机制
政策落地效率的提升关键在于打通部门间的服务壁垒。可探索建立“政府主导 + 企业参与 + 高校支持”的协同服务机制,由政府牵头设立返乡创业服务中心,统筹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商务等部门的审批权限,通过“一窗受理、内部流转”模式简化土地审批、资质认证等流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可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原材料采购折扣、产品代销渠道等资源支持;高校则发挥智力优势,针对创业项目需求定制技术指导课程,定期组织专家团队开展实地帮扶。三方协同既能减少创业者“多头跑、重复办”的困扰,又能实现资源的精准对接。
(三)强化全周期激励保障措施
创业支持需从“短期输血”转向“长期护航”,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激励链条。初创期可延长一次性创业补贴的发放时限,如从1 年延长至 2 年,并增设“稳定经营奖励”,对运营满2 年且未亏损的项目给予额外补贴;成长期重点解决“扩张瓶颈”,针对技术升级需求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引入新型设备或改良生产工艺的项目按投入比例给予补贴;同时,探索建立创业风险补偿机制,由政府、金融机构、创业者共同出资设立风险池,对因市场波动等不可抗因素导致的创业失败给予部分损失补偿,降低大学生“不敢创、怕失败”的心理负担,增强创业信心与可持续性。
结语:
本研究揭示了返乡创业大学生政策支持在精准性、协同性、持续性方面的不足,提出的分层分类供给、跨部门协同、全周期保障等策略,为政策优化提供了可操作路径,丰富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人才政策研究的实践维度。相较于现有研究,本文更聚焦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与创业阶段的差异性,强化了政策设计的针对性。通过精准化、协同化、全周期的政策调整,可有效降低大学生创业风险,提升创业成功率与产业带动效应,对推动乡村人才回流与产业升级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覃裕强 , 黄婉翠 , 潘清莉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支持体系构建 [J]. 投资与创业 ,2025,36(05):10-12.
[2] 冯果果 .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策略探究 [J]. 农业产业化 ,2024,(09):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