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双一体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元素
王晓平 陈昊华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南宁市 530226
引言
随着“双一体化”教育模式在高职院校的推广,如何实现课程体系与素质教育的融合成为研究重点。思政课作为核心课程,在塑造学生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方面肩负重任。新时代赋予劳动教育新内涵,它不仅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的必由之路。然而,高职院校思政课在融入劳动教育时仍面临实践形式单一、内容与学生需求脱节等问题,影响了两者协同效应的发挥。已有研究虽探讨了其结合路径,但难以完全适应“双一体化”模式需求。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与调研,对高职院校思政课中的劳动教育现状与挑战进行梳理,为完善双一体化教育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1、双一体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与劳动教育的契合点
1.1 双一体化教育模式与思政课定位
双一体化教育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其核心理念在于整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资源,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1]。在这一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作为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课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定位体现在其肩负的使命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着更加复杂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思政课正是为了引导学生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勤奋好学、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让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具备正确的人生导向和社会责任感。
另外,双一体化教育模式的推进也使得高职院校思政课在内容上更贴近实际需求。传统的思政课程主要注重理论教育,而在双一体化教育模式下,思政课需要更多关注职业素养的培养,劳动教育的融入有助于使思政课的内容更加具体、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未来工作。学生通过参与劳动实践,不仅能够增强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更能培养扎实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总的来说,双一体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与劳动教育的契合点体现在思政课的使命与内容定位上 [2]。思政课作为培养学生正确职业观和职业道德的关键课程,需要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接受理论教育的能够通过实际劳动感受到职业的意义和价值,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劳动教育元素融入思政课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在双一体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与劳动教育的契合具有重要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的融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通过将劳动教育元素融入思政课程,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增强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使学生明确自身的职业定位与发展方向。劳动教育元素融入思政课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劳动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锻炼人格、培养能力的过程。思政课在高职院校德育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将劳动教育元素融入其中意义重大。它不仅能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养,培育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与荣誉感,助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责任感,通过思政课的渗透,能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劳动的意义与荣耀,提高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和工作中去。融入劳动教育元素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加需要具备实践操作技能,而劳动教育正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能让学生于实际操作里感受劳动的乐趣与挑战,有效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为未来就业发展筑牢根基。这种融入不仅十分必要,更有着深远现实意义,能全方位推动学生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2、高职院校思政课中劳动教育元素的优化路径
2.1 劳动教育内容的整合与创新实践
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中,整合与创新劳动教育内容,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意义重大。内容整合上,秉持“知行合一”理念,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结合学校实际,融入行业前沿动态与职业技能要求,增强学生实际操作与适应能力。
创新实践层面,采用跨学科教学模式,让学生从多元视角认识劳动。如工程类专业思政课设置跨学科项目,让学生全程参与设计、实施与评估,培养合作、沟通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虚拟仿真实验等先进技术,模拟实际工作场景,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深化对劳动的理解。课程设置创新也不可或缺,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课程内容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设置技能培训课程,使学生在思政学习中掌握实用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如此,思政课更贴合实际与学生需求,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与教学质量提升。
2.2 提升劳动教育吸引力的教学策略
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中提升劳动教育吸引力,可从多方面着手。教师要立足实际,精选丰富多元的劳动教育内容。手工制作能让学生感受创造的乐趣,实地考察可拓宽其视野,社会实践则能使其接触真实劳动场景,这些形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与参与热情。
教学过程中,积极组织学生投身各类劳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劳动过程,能让他们真切感受劳动乐趣,深刻领悟劳动意义,进而增强对劳动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同时,借助新媒体技术开展虚拟实验教学,利用互联网资源打破时空限制,为学生带来新颖的学习体验,提升其对劳动教育的满意度。此外,鼓励学生参与劳动竞赛和志愿活动。在竞赛中激发竞争意识,在志愿活动中培养奉献精神,于实践里锻炼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让劳动教育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助力。这些策略将切实提升劳动教育吸引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结束语
本文围绕双一体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和实地调研,对当前劳动教育在思政课中的实施现状与存在挑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劳动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职业荣誉感、责任感及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研究提出了一系列优化策略,包括重构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以及完善评价体系,以进一步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这些建议对双一体化教育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未能对劳动教育的效果进行长时间追踪评估,未来的研究可继续开展跨区域对比及长期实证研究,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相关理论体系,为全国范围内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提供更加细致的指导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苗良 . 劳动教育融入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建设研究 [J]. 科学咨询 ,2023,(17):220- 222.
[2] 徐永辉 . 思政课与劳动教育一体化设计探析 [J].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1,(04):13- 16.
[3] 王贵 .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劳动教育育人实践 [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20,(07):12- 15.
基金项目:本文系 1. 教育教学类重点课题 :” 双一体化”视阈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政课融合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桂职院 [2022]133 号 223101f)。
2. 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高职院校构建 " 思劳创 " 三位一体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一以为例阶段性成果 ( 课题编号 : 桂教思政 [2022]20 号 2022SZ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