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非遗项目融入高职通识美育教育的思考与探究
柳欣瑞
黑龙江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0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通识教育,通过开设多样化的通识课程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对非遗保护的日益重视,如何将非遗资源融入高校美育教学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黑龙江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极为丰富的非遗资源,这些资源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是开展高职通识美育的宝贵资源。把黑龙江非遗项目与高职通识美育有机结合,对于创新美育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黑龙江非遗项目在通识美育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
(一)促进学生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培养
美育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黑龙江的非遗项目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元素,无论是精巧的手工技艺,还是优美的舞蹈音乐,都能给学生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1]。比如,杨小班鼓吹乐棚运用多种乐器合奏,营造出欢快热烈的艺术氛围,令人心旷神怡;鄂伦春族桦树皮镶嵌画既有装饰美感,又具有民族特色,能让学生感受到朴实无华的自然之美。将这些生动形象的非遗项目引入通识美育课堂,能激发学生探索美、创造美的兴趣,提升他们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
(二)丰富通识美育课程资源,拓展教学内容
目前,高职院校通识美育课程资源相对匮乏,缺乏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教学内容。黑龙江的非遗项目种类繁多、门类齐全,涵盖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手工艺等诸多领域,可以为通识美育课程建设提供丰富多样的素材。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合的非遗项目融入教学,增强美育课程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比如,在服装设计专业可以融入赫哲族鱼皮制作工艺,让学生在了解工艺流程的同时,感受鱼皮制品的独特魅力;在音乐表演专业则可以学习兴安岭森林号子,体会劳动号子的豪迈之美。多元化的非遗项目为高职美育课程注入了新鲜血液,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传承非遗文化艺术,增强文化自信与认同
将黑龙江非遗项目引入高职院校通识美育,有利于拓宽非遗传承的路径,提升非遗的影响力。很多非遗项目因传承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亟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2]。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在非遗传承与保护中大有可为。通过专门开设非遗赏析课、举办非遗文化节等形式,让更多学生了解和喜爱非遗,主动参与到非遗传承的队伍中来。在学习非遗项目的过程中,学生能切身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创造力,领悟蕴含其中的智慧与哲理,从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对于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院校非遗融入通识美育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师生认知有待提升,教学观念亟待更新
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对非遗融入美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中缺乏系统考虑。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习惯于照本宣科式的知识灌输,忽视了美育的体验性和参与性。一些学生也存在功利化倾向,认为学习非遗没有实际用处,影响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总的来说,师生对非遗美育教学的价值内涵还缺乏全面深入地认知,教育教学理念有待进一步更新。
(二)课程建设缺乏系统性,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在非遗美育课程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缺乏系统规划。一些学校虽开设了非遗选修课,但课时安排不足,教学内容零散。不少教师仍沿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缺乏生动的体验式、互动式教学环节。再加上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导致非遗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可以说,如何优化非遗美育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
(三)师资力量薄弱,专兼结合亟须加强
非遗项目的传承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精湛的实践技能,对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然而,目前高职院校从事非遗教学的专职教师十分匮乏,现有师资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方面还存在不足。如何整合各方资源,加强校企合作、校际合作,通过柔性引进和联合培养等方式,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非遗师资队伍,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大挑战。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保证非遗美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3]。
(四)实践平台不足,育人机制有待完善
非遗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单纯依靠课堂讲授难以达到良好效果,必须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缺乏必要的非遗实践教学平台,学生体验非遗技艺的机会较少,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有效锻炼。同时,非遗进校园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建立健全组织管理和协调机制。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如何在课内外实现有效衔接,形成联动育人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模式,促进非遗教学与学生成长深度融合,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三、黑龙江非遗融入高职通识美育的路径与策略
(一)完善顶层设计,将非遗纳入美育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非遗美育工作,将其作为立德树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学校党委要把非遗美育纳入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总体目标和实施路径,推动非遗融入美育教学全过程。教务部门牵头制定非遗美育教学规划,优化美育课程体系,统筹各类课程资源,使非遗与美育有机融合、同向同行。学工部门要将非遗文化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利用重要时间节点,精心组织非遗主题教育、成果展示、技能大赛等特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悟非遗魅力。各二级学院要将非遗美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考核要求,推动非遗融入专业特色文化建设。学校各职能部门要加强沟通协作,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全校协同推进的非遗美育工作格局,推动非遗与美育深度融合,不断提升育人成效。
(二)优化课程设置,打造特色非遗美育课程群
高职院校要充分挖掘黑龙江非遗资源的教育价值,将其有机融入通识美育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要全面梳理现有美育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增设非遗美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受非遗熏陶。在美育基础课中融入非遗元素,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中专门介绍黑龙江的特色非遗项目,在艺术鉴赏课中重点分析非遗作品的美育价值。同时,立足黑龙江非遗的多样性和独特性,研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美育课程,如“龙江非遗文化赏析”“北方少数民族音乐欣赏”“东北传统手
工艺”等,努力形成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非遗美育课程群。积极推进非遗类慕课、微课、在线开放课程等建设,鼓励教师编写高质量非遗美育教材,促进优质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完善。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努力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助推黑龙江非遗美育特色品牌建设。
(三)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多元立体实践育人平台
高职院校要树立体验性、实践性教学理念,创新非遗美育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非遗学习体验[4]。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围绕非遗文化内涵和审美特点,开发沉浸式线上体验课程,帮助学生全面感受非遗之美。开辟非遗体验课堂,聘请非遗传承人作为兼职导师,指导学生学习非遗技艺,在动手实践中感悟匠人精神。充分利用博物馆、美术馆等校外资源,定期组织师生参观非遗展览,观摩非遗技艺展示,在浸润中提升人文素养。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在校内建设非遗工作室、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开展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技艺学习体验等系列活动。鼓励学生走进社区,开展非遗宣传推广、技艺培训等志愿服务活动,切实增强非遗传承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非遗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成立非遗文化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体验和传承活动。加强产教融合,联合行业企业,推动非遗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让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领悟非遗的当代价值,实现知行合一。
(四)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非遗美育素养
非遗美育教学对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非遗美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多措并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加强非遗美育教学名师工作室建设,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实施“非遗资源学校”“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等建设工程,为教师搭建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平台。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非遗美育教学培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开展非遗美育教学研讨、教学观摩等系列活动,促进教师交流学习,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展非遗美育教学成果评选,发掘和推广优秀教学经验,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鼓励教师申报非遗美育教改课题,深入开展教学实践研究,加快推进教学成果转化。注重发挥“传帮带”作用,引导青年教师向非遗传承人学习,促进教学经验传承。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一批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精湛非遗技艺的复合型教师,切实提升非遗美育教学的专业性和实效性。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教学水平精湛的高素质非遗美育教师队伍,为新时代高职院校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结语:黑龙江非遗资源的传承和创新发展离不开高职院校的积极参与。将非遗融入高职通识美育,既是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丰富美育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在夯实工作基础、创新路径方法上狠下功夫,推动黑龙江非遗与高职美育实现优势互补、深度融合,为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斌 . 高职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认知与实践情况研究[J]. 大学 ,2025(1):156- 159.
[2] 郭闯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入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路径研究 [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24(3):24- 28.
[3] 刘琴琴 . 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意识的培育研究 [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18):164- 167.
[4] 刘晓宏 , 张慧 . 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实践路径的构建 [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5):4- 6.
本文系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课题《龙江非遗项目融入高职通识美育教育的策略与路径》(课题编号: HZJZ2025103)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