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问题与对策

作者

齐智

承德宏通源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河北承德 067500

大体积混凝土因结构厚实、体积庞大,在工程建设中应用广泛,如桥梁承台、高层建筑基础、水利大坝等。但由于其水泥水化热释放集中、体积变形受约束等特点,极易产生裂缝,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主要类型及成因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按成因可分为温度裂缝、收缩裂缝、沉降裂缝和施工裂缝四类,不同类型的裂缝产生机制存在显著差异。

(一)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是大体积混凝土最常见的裂缝类型,主要由内外温差和温度应力导致。

水泥水化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热量,使混凝土内部温度急剧升高(可达 50-70°C ),而表面散热较快,形成较大的内外温差(通常超过25°C )。内部混凝土因温度升高膨胀,受到表面低温混凝土的约束,产生压应力;后期温度下降时,内部混凝土收缩,又会受到外部结构的约束,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出现裂缝。

(二)收缩裂缝

收缩裂缝主要由混凝土体积收缩引起,包括塑性收缩、干燥收缩和碳化收缩等。

其一塑性收缩。混凝土浇筑后初期(初凝前),表面水分蒸发过快,内部水分补充不及时,导致表面体积收缩,而内部混凝土仍处于塑性状态,无法抵抗收缩应力,从而产生表面裂缝(多为不规则的网状或放射状)。其二干燥收缩。混凝土硬化后,随着水分逐渐蒸发,水泥胶体干燥收缩,若受到基础或钢筋的约束,易产生收缩裂缝,此类裂缝多为平行或垂直于约束方向的长线状裂缝。其三碳化收缩。混凝土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使水泥石中的氢氧化钙转化为碳酸钙,导致体积收缩,进一步加剧裂缝的产生。

(三)沉降裂缝

沉降裂缝主要由地基不均匀沉降或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离析、泌水引起。地基处理不当,或地基土承载力差异较大,会导致混凝土结构在自重作用下产生不均匀沉降,使局部产生拉应力,引发裂缝。混凝土浇筑时,若振捣不密实,骨料下沉、水泥浆上浮,会在钢筋底部或构件变截面处形成沉降裂缝,此类裂缝多为沿结构高度方向的竖向裂缝,深度较深。

(四)施工裂缝

施工过程中的操作不当也是引发裂缝的重要原因,常见因素包括: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合理,如水泥用量过多、水灰比过大,会增加水化热和收缩量;浇筑顺序不当、分层厚度过大,导致下层混凝土初凝后上层混凝土继续浇筑,产生冷缝;振捣不充分或过振,造成混凝土密实度不均或离析;养护不及时或养护措施不到位,使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加剧收缩裂缝。

二、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防治对策

针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成因,需从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温控措施和养护管理等多方面采取综合防治对策。

(一)材料选择与配合比优化

(1)水泥:优先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如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减少水泥用量(通常控制在 300-350kg/m3 ),降低水化热峰值。

- 掺合料:掺入粉煤灰、矿渣粉等矿物掺合料,替代部分水泥(替代率可达到 20%-40% ),不仅能降低水化热,还能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和耐久性。

(2)骨料:选用级配良好、粒径较大的粗骨料(如 5-31.5mm 连续级配),减少空隙率和表面积,从而降低水泥用量;细骨料优先选用中砂,避免使用细砂(细度模数宜为2.3-3.0),减少收缩。

(3)外加剂:掺入缓凝型减水剂,延长混凝土初凝时间(一般控制在6-8 小时),减少水泥用量和用水量;必要时掺入膨胀剂,通过补偿收缩抵消部分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

(4)配合比设计:严格控制水灰比(不大于 0.55)和坍落度(根据施工工艺确定,一般为 180±20mm ),在保证施工性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用水量。

(二)温控措施

(1)控制水化热。通过合理的材料选择和配合比设计,降低水泥水化热总量;采用冰水拌合、骨料预冷(如洒水降温、风冷)等措施,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宜控制在30℃以下)。

(2)预埋冷却水管。在混凝土内部预埋循环冷却水管(如直径25-50mm 的钢管),通过通入冷水或温水调节内部温度,使内外温差控制在 25°C 以内。冷却水管需分层布置,进出水口设置测温装置,根据温度监测数据调整通水流量和时间。

(3)表面保温保湿。浇筑完成后,及时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保温材料(如塑料薄膜、阻燃棉被、麻袋等),减少表面散热速度,维持表面温度,缩小内外温差。对于暴露的侧面,可采用模板延迟拆除或包裹保温材料的方式保温。

(4)温度监测。在混凝土内部、表面及环境中布置测温点,采用测温仪或自动化测温系统实时监测温度变化(初期每2-4 小时测一次,后期每 6-12 小时测一次),当内外温差超过 25°C 时,及时采取加强保温或调整冷却水管通水等措施。

(三)施工工艺控制

(1)分层分块浇筑 . 根据结构尺寸和形状,将大体积混凝土划分为若干个浇筑块,采用分层推移的方式浇筑,每层厚度控制在 300-500mm ,层间间隔时间不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一般为 2-3 小时),确保上下层混凝土结合紧密。

(2)振捣密实 . 采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振捣点间距控制在500mm 左右,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泛浆、不再下沉为宜(一般为20-30 秒),避免漏振、过振或欠振。

(3)避免施工冷缝。若因特殊原因导致浇筑中断,且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需在施工缝处设置止水带或进行凿毛处理,清除表面浮浆和松动骨料,浇筑前洒水湿润,再铺一层 10-20mm 厚的水泥砂浆(配合比与混凝土相同),确保新旧混凝土结合牢固。

(4)控制表面平整度。混凝土初凝前,采用抹面机或人工进行二次抹面,消除表面泌水和早期塑性收缩裂缝,提高表面密实度。

(四)养护管理

(1)及时覆盖保湿 . 混凝土浇筑完成并初凝后,立即覆盖塑料薄膜(确保密封严密),再覆盖保温材料,使混凝土表面始终处于湿润状态,养护时间不少于14 天(掺用膨胀剂时不少于21 天)。

(2)洒水养护。对于无法覆盖的部位,可采用洒水养护,保持表面湿润,但需避免高温时段洒水(防止温度骤降),洒水频率根据环境温度和湿度确定(一般每天3-5 次)。

(3)延迟拆模。模板拆除时间根据混凝土强度和温度情况确定,一般不少于 7 天,拆除后若环境温度较低,需继续覆盖保温材料,避免表面温度骤降。

(五)地基处理与结构设计优化

(1) 地基处理.施工前对地基进行详细勘察,对软弱地基采用换填、压实、桩基等方法处理,确保地基承载力均匀,减少不均匀沉降。

(2)设置伸缩缝和后浇带。根据结构长度和受力情况,合理设置伸缩缝(间距一般为 30-50m );对于超长结构,设置后浇带(宽度800-1000mm ),待混凝土收缩基本完成后(一般为 42-60 天),采用高一强度等级的膨胀混凝土浇筑,抵消部分收缩应力。

(3)合理布置钢筋。在混凝土表面、转角等易开裂部位,增设构造钢筋(如温度筋、分布筋),提高混凝土的抗拉能力,抑制裂缝发展。

三、结语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结合材料、施工、温控、养护等多环节进行综合管控。通过优化配合比、严格温控措施、规范施工工艺和加强养护管理,可有效减少裂缝的产生。在实际工程中,需根据具体项目特点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方案,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海霞 . 浅析高铁桥梁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问题及对策[J] 工程技术,2024(12):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