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责任同行,让别样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
连华珍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华侨中学
教育是一场跨越心灵的远行,而支撑这场远行的,是教师心中不灭的爱与沉甸甸的责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深刻指出:“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滋养着教育的田野;“责任”是教育的坚实根基,支撑着育人的大厦。作为班主任,这份责任渗透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在教育对象上,要让阳光照亮每个角落,关注全体学生的成长;在教育目标上,要着眼人的全面发展,不止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人格的塑造;在教育途径与方法上,要敬畏教育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如同农人顺应时节耕耘,方能收获丰硕果实。
案例描述
那年初秋,我刚接手初一年级的班主任工作,班里一个叫小强的男孩,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我和整个班级里激起了层层涟漪。如今回想起来,他那略显倔强的眼神和偶尔流露的羞涩,依然清晰如昨。
入学第一周的周三凌晨,生活管理员在电话里语气急促地说:“李老师,你班上的小强太不像话了!半夜三点多不睡觉,在宿舍里大声唱歌,同宿舍的同学都被吵醒了”。我匆匆赶到学校,一边安抚同学,一边心里犯嘀咕:这孩子到底是什么情况?
当天上午,我把小强叫到办公室。他个子不高,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T恤,低着头,手指不停地绞着衣角。“小强,昨晚为什么半夜唱歌?”我尽量让语气温和。他沉默了半天,才小声说:“我睡不着,想唱歌就唱了。”“你知道这会影响其他同学休息吗?”我追问。他又低下头,不再说话。无奈之下,我联系了他的家长。下午,他的父亲匆匆赶来,黝黑的脸上满是歉意。“老师,是我们没管好娃,给您添麻烦了。
本以为事情平息,可第二周刚开始,各科老师就陆续找到我“告状”。接下来的一个月,我尝试了各种方法与小强沟通。可每次,他不是低头沉默,就是用几句生硬的话把话题堵死。最夸张的是,有一次他跟家里吵架,居然在山上待了一夜!”这话让我心头一震: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会让一个孩子宁愿在山野里过夜,也不愿回家?我暗下决心:必须去家访,看看这个孩子背后的故事。
一个周五的傍晚,放学后我按照地址找到了校门口不远处的一排老旧平房。推开虚掩的门,我看到小强正蹲在地上擦桌子,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坐在床边,手里拿着针线,却半天穿不上针眼。“奶奶,我来!”小强擦完桌子,快步走过去,熟练地帮奶奶穿好了针线。看到这一幕,我心里忽然涌上一股暖流。和奶奶交流后得知:他父亲再婚后,继母不愿意接纳他,他便一直跟着奶奶生活。奶奶患有严重的白内障,视力模糊,连做饭都很困难,家里的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几乎全靠小强。
家访完,我临出门,随口对他说了句:“卫生搞得真好,你还是有很多优点的!”第二天我在班级里表扬了他,同学们也给予了他热烈的掌声,可能是很少受到表扬的原因吧,我看到他有些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从那以后,他开始主动举手擦黑板,课间会帮同学捡起掉在地上的笔。有一次班里的饮水机没水了,他二话不说就扛着水桶换了新的。虽然上课时他还是会偶尔走神,作业也时常拖拉,但再也没有出现过扰乱课堂的行为。
初三毕业那年,小强的中考成绩并不理想,没能考上重点高中。后来听说他去了一所职业学校学安保,毕业后在一家物业公司做保安。前阵子遇到他的小学同学,说小强现在是保安队的组长了,因为做事勤快、负责,业主们都很信任他。
案例分析
1. 特殊个体的特殊心理:解锁心灵的密码
小强的案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特殊家庭孩子的心理困境与成长渴望。特殊家庭的孩子,往往像一只背着硬壳的蜗牛,用沉默和叛逆作为铠甲,掩饰内心的脆弱与不安。
另一方面,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展的“断乳期”,精力充沛,个性张扬,对世界充满好奇,对未来满怀憧憬。他们渴望被认可、被尊重,希望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像向日葵始终朝着阳光的方向。当这种价值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会展现出惊人的动力与热情;可当需求受挫,比如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被集体排斥时,便容易从自尊自信滑向自卑自弃,用极端的行为引起关注,哪怕这种关注是负面的。小强半夜唱歌、扰乱课堂,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扭曲的“求关注”——他或许不懂如何用正确的方式获得认可,便用错误的行为呐喊:“看看我,我在这里。”
理解这种特殊心理,是教育的前提。就像医生需要先诊断病情,才能对症下药,教师也需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找到打开心门的钥匙。
2. 特殊家庭的特殊性格:家庭土壤与成长轨迹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块土壤,土壤的质地直接影响幼苗的生长。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人的性格形成的影响率超过 60% ,尤其是在童年时期。小强的成长轨迹,清晰地印证了这一点。
这类孩子的性格往往呈现“两极化”特征:要么因为长期压抑而变得内向、怯懦,如同被雨水打蔫的小草;要么因为缺乏约束而变得叛逆、冲动,如同脱缰的野马。小强显然属于后者,他用“失控”的行为掩饰内心的孤独,用“不在乎”的态度隐藏对爱的渴望。
在这种情况下,赏识教育就像一缕阳光,能穿透层层阴霾,照亮孩子的心灵。班主任与同学的爱形成的“统一战线”,如同为幼苗搭建的防护栏,既能抵御风雨,又能给予生长的空间。当小强在班级里感受到被接纳、被认可时,他内心的“防御工事”逐渐瓦解,开始尝试用积极的方式与世界相处——主动打扫卫生、帮助同学,这些行为正是他向集体释放的“友好信号”。
3. 青春期教育的启示:用爱与智慧护航成长
小强的转变,让我对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有了更深的感悟,这些感悟如同在教育实践中淘出的金沙,闪耀着真实的光芒。
初中生的心理是脆弱的,需要“恰到好处”的指导与帮助。对小强,我没有一开始就严厉批评他的错误,而是先通过家访了解他的处境,再用肯定的方式引导他,这种“先理解后引导”的方式,比单纯的指责更有效。
教师不能再用“我说你听”的权威姿态,而应蹲下身子,与他们平等交流。有一次小强作业没完成,我没有在班上批评他,而是私下问他,原来,那天奶奶突然头晕,他半夜背着奶奶去了社区医院。这种尊重与理解,让他感受到了被信任,也更愿意主动承担责任。
教育反思:让每个生命都绽放独特的光彩
教育不是工业生产,不能用统一的模具塑造标准件;教育是农业耕耘,需要根据不同的种子,给予不同的土壤、阳光和水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花园里的花草,有的开花早,有的结果晚;有的高大挺拔,有的小巧玲珑。教育的使命,是让每朵花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绽放,让每棵树都能长成自己的模样。
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栋梁”,但他们都能成为有用的“材料”。社会既需要参天大树,也需要茵茵绿草;既需要璀璨的金子,也需要肥沃的泥土。小强成为一名优秀的保安,用自己的劳动服务社会,这同样是教育的成功。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培养多少“精英”,而在于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结语:用爱书写教育的华章
教育的征程,如同星辰大海,既有风和日丽的坦途,也有波涛汹涌的挑战,但只要心中有爱与责任,就能扬帆远航。教师的爱,是滋养青苗的甘霖,能让干涸的心田焕发生机;教师的责任,是指引方向的灯塔,能让迷茫的心灵找到归途。愿我们用爱书写教育的华章,让花成花,树成树,让每个孩子的梦想都能在爱的助力下,绽放出生命最璀璨的光芒。这,就是教育的温暖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