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背景下高一校本作业的分层设计与实施
王奕政 王忻(指导老师)
福建省莆田第五中学 福建莆田 351100
“三新”背景下,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变革,都要求作业设计有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作业设计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而分层次的作业可以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进行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获得成功的经历。同时,通过设计分层作业,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对高一年级校本作业的分层设计和实施进行研究,既符合“三新”改革的要求,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当前教学行业的热议课题。
一、高一数学校本作业分层设计前期准备与框架搭建
在“三新”(新高考、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背景下,高一数学作业的分层设计,必须以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为指导,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要对新课程标准进行系统地解读,明确“三会”核心素养(学会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现实世界,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现实世界,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现实世界)在高一学段的具体表现要求,对每一章知识所对应的素养发展层次进行梳理,把课标要求分解成一个个可量化的作业目标,为分层设计提供基础 [1]。进行精准学情分析,利用前测工具收集学生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情况、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力等资料,并与课堂表现记录相结合,建立学生认知水平数据库。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把学生分为基础型、发展型和拔尖型三个层次,并对其进行明确的等级划分,进行动态调整标识,防止僵化的标签化。然后,构建一个由知识对应模块、素养发展指向、层级目标描述、内容载体类型四大要素组成的分层作业框架。其中,知识对应模块要与新教材的单元编排严格匹配,保证作业内容和课堂教学同步[2]。素养发展指向需要细化到每一个层次对应的具体素养,如基础类型的学生注重数学抽象和运算能力的初步形成,发展性学生注重逻辑推理和数据分析能力的运用,拔尖学生注重数学建模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层次目标的描述要用到操作性动词,如“能理解”、“能应用”、“能迁移”等,避免模糊性。搭建好框架之后,需要对照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确保每一个层次的目标都不低于 1 级的基本要求,但也要给 3 级的学习质量留有余地,从而形成符合“三新”要求的层次结构。
二、高一数学分层校本作业内容设计与层级适配实施
分层设计校本作业的内容,需要在新教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在前期构建的框架基础上,对各个层次的内容进行精确设计。基本类型的作业应该是以教材中的例子和课后练习为核心的考点来设计的,应抽取新教材中的单元核心概念和基本技能,并把它们转换成具体的作业任务。以“知识的再现—简单的应用”为逻辑主线,保证作业内容涵盖了单元的基本知识。控制问题条件和问题的复杂性,避免出现跨单元综合知识的引入,保证学生能够直接从教材内容中迁移解决问题。发展性作业需要在基础型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扩展,选择教材中有延伸性的知识点,例如函数性质和实际问题的结合点,按照“综合应用—关联迁移”的逻辑主线,把同一模块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如把三角函数图象和性质结合起来进行设计,设置 2-3 个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把问题的难度控制在教材所规定的范围之内 [3]。拔尖型作业需要以高层次的核心素养发展为中心,与新高考的命题理念相结合,选择与实际情况联系密切的材料,比如将统计和数据分析运用到实践中去;以“问题探究—创新解决”的逻辑主线,将跨模块的知识综合融入其中,如将函数、导数和不等式相结合,设计开放题。设置一些不确定条件或多解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将作业控制在发展性作业的二分之一以内,注重思考的深度而不是知识的覆盖。
三、高一数学分层校本作业实施反馈与动态优化
在“三新”背景下,要有效地开展校本作业,必须建立科学的反馈机制和动态调整策略,才能有效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分层的批改系统,对基础类作业采取“全批全改 + 一般问题集中讲解”的方式,着重于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精度和对基础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规范性。在批改时,要对知识漏洞对应的教材页码进行标注。发展性作业采取了“重点批改 + 小组互评”的方式,教师将重点放在知识关联运用的合理性上,而小组互评则侧重于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批改之后会生成“知识关联错误类型”的分析表格。精品作业采取了“精评点 + 分享思路”的方式,教师对探究过程的逻辑和创新性给予点评,并选择典型的思考方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4]。建立学生学情的动态反馈机制,具体包括:每天汇总各层次的作业完成数据,并对正确率、典型错误类型等进行统计。每周生成“层级学情报告”,分析各层次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发展方面的不足;每月结合单元测验的结果,对作业反馈和测验成绩进行比较,以检验作业设计的正确性。在反馈结果的基础上,对作业内容进行动态优化,对于正确率在 60% 以下的基础性作业,在下次单元作业时,将相应的基本问题的复现次数提高到一定程度。针对发展性作业中普遍存在的知识关联障碍,对后续作业中知识整合的复杂性进行了调整,加入过渡性主题。针对拔尖学生在作业中缺乏创新思维这一难题,引入了更多开放材料,如不同情境下相同的数学问题等。
结束语
综上,在“三新”背景下,对高中一年级学生进行分层设计和实施作业,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分层作业设计能更好地适应学生个体差异、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分层作业的设计将更多地关注与教学内容的深度结合,更多地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希望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不断改进分层作业设计和实施的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促进高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金木 . 提升多维度历史解释能力的高中历史作业分层设计[J]. 亚太教育 ,2024,(20):149-151.
[2] 李春雨. 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思想政治作业分层设计探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23(05):85-88.
[3] 熊四华 . 大概念视域下高中地理单元作业分层设计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4,(02):52-56.
[4] 翟军 . 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高中地理作业分层设计——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为例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2,(09):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