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课堂的路径研究
付慧慧 Enkhbayar Batsaikhan Ph.D Associate Professor
Otgontenger University
引言
数字技术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正推动课堂教学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智能终端、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教育应用,为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精准化学习诊断、个性化资源推送、智能化教学辅助等数字化手段,课堂教学逐步实现从标准化向定制化转型。这种技术赋能使教师能够聚焦核心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设计流程,拓展师生互动形式。当前,构建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高质量课堂,已成为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探索数字技术赋能课堂的有效路径,对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一、数字技术在基础教育高质量课堂中的应用现状
(一)数字技术设备的配备情况
当前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字技术设备配置呈现不均衡分布态势。部分发达地区学校已配备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系统、虚拟现实设备等先进教学工具,而欠发达地区仍停留在基础投影设备的配置水平。设备维护更新机制尚不完善,导致部分设备因技术落后或故障无法正常使用。设备操作培训体系尚未全面覆盖,造成设备功能开发不足。专用数字教室建设进度参差不齐,部分学校未能建立专业化的数字教学环境。设备共享机制缺失导致使用效率不高,存在资源闲置现象。
(二)教师对数字技术的应用频率
教师群体在数字技术应用频率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部分教师仅将数字技术用于课件展示等基础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技术潜能。传统教学惯性导致数字工具使用流于形式,缺乏深度融合的教学设计。技术应用多集中在课前准备环节,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时应用不足。不同年龄段教师的技术应用意愿差异明显,形成数字代际鸿沟。学科特点影响技术使用频率,文科教师的技术应用普遍少于理科教师。技术应用模式单一化,局限于特定教学环节的固定应用。教师自主开发数字教学资源的能力不足,制约常态化应用。
(三)数字技术教学资源的使用状况
数字教学资源的开发与使用呈现结构性矛盾。优质数字资源分布不均,区域间、校际间获取渠道存在壁垒。资源更新速度滞后于课程改革进度,难以匹配最新教学需求。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内容审核与评价标准。资源平台功能设计不够人性化,影响教师的使用体验。资源检索系统不够精准,增加教师的时间成本。资源版权问题制约了教学材料的合法共享。资源类型偏向单一化,缺乏互动性、生成性内容。资源本地化程度不足,难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教学实际。
(四)数字技术在不同学科的应用差异
数字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呈现明显的不平衡特征。理科教学中技术工具使用较为深入,而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应用相对薄弱。技术应用模式存在学科固化倾向,缺乏跨学科整合创新。实验类学科过度依赖虚拟仿真,可能弱化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语言类课程的数字技术应用多停留在视听层面,未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艺术类课程的技术应用偏重工具性,忽视审美体验的深度开发。技术应用的学科适切性研究不足,存在生搬硬套现象。
二、数字技术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课堂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数字技术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与环境互动中主动构建知识。数字技术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建构的多样化工具,交互式模拟软件允许学习者通过参数调整观察现象变化规律。协作写作平台支持多人同步编辑文档,实现社会性知识共建过程。概念图工具帮助学习者可视化概念之间的网络关系,外显认知结构。虚拟实验室创设可重复操作的探究环境,验证个人假设并修正前概念。编程环境通过调试反馈促进计算思维的形成,体现 " 做中学 " 的建构原则。数字叙事工具整合多种媒体元素,支持个性化意义表征方式的表达。学习管理系统记录学习过程数据,为元认知监控提供客观依据。3D 建模软件将抽象概念具象化,降低高阶思维活动的认知门槛。
(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与数字技术
联通主义将学习视为网络连接形成的过程。数字技术极大拓展了知识节点间的连接可能,社交学习平台建立跨地域的专家 - 学习者连接网络。RSS 订阅工具实现信息源的个性化聚合,形成持续更新的知识流。标签系统通过分众分类建立非正式知识关联,促进分布式认知。开放教育资源打破机构壁垒,构建去中心化的学习机会网络。语义网技术自动识别概念关联,增强知识检索的系统性。学习分析技术可视化个体知识网络,揭示认知连接的强度分布。集体智能平台汇总群体问题解决方案,形成动态演变的知识图谱。移动学习技术保障随时随地的连接接入,维持知识网络的活跃状态。
(三)认知负荷理论与数字技术应用
认知负荷理论区分内在、外在和相关认知负荷。数字技术的设计应用需要优化认知资源分配,分步演示工具将复杂程序分解为可控单元,降低内在认知负荷。视觉线索设计运用色彩对比和箭头指引,减少无关信息处理造成的外在认知负荷。语音 - 图像同步呈现符合双通道原理,增强工作记忆加工效率。交互控制功能允许学习者自主调节信息呈现节奏,匹配个体认知容量。工作记忆辅助工具实时记录思维片段,释放认知资源用于高级思维。注意力追踪技术检测认知过载信号,触发界面简化调整。概念动画展示关键步骤的因果逻辑,强化相关认知负荷投入。
(四)多元智能理论与数字技术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形式。数字技术可针对不同智能特点设计发展路径,音乐创作软件通过旋律编辑培养音乐智能。空间建模工具发展三维想象和空间推理能力。体感交互设备将身体运动数据化,强化肢体 - 动觉智能训练。社交网络分析工具培养人际交往的观察与反思能力。电子日记系统支持内省智能的持续发展。自然探究软件训练分类与模式识别能力。辩论平台组织结构化论证活动,发展语言逻辑智能。编程环境将算法思维可视化,促进数理逻辑智能成长。
三、数字技术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课堂的关键要素
(一)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开发
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开发需要遵循学科教学规律与认知发展特点。资源设计应当基于课程标准的知识体系框架,确保内容准确性与科学性。微课视频需采用认知心理学原理进行分镜设计,控制单个知识点的呈现时长。交互式课件要嵌入形成性评价环节,实现学习效果的即时反馈。虚拟实验资源必须模拟真实实验环境,保持操作流程的规范性与探究性。智能题库系统需建立多维知识标签体系,支持精准的习题推送。多模态资源库应实现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的有机整合,满足不同认知风格需求。校本资源开发要结合区域教学实际,体现地方特色与校本课程特点。资源元数据标注需采用统一标准,确保资源的可检索性与互操作性。资源更新机制要与教材修订保持同步,及时反映学科前沿发展。
(二)教师数字素养与教学能力
教师数字素养包含技术工具的操作能力与教学整合能力两个维度。技术应用培训需区分学科特点,针对文科、理科等不同学科设计差异化培训方案。课例研修应当聚焦技术增强的特定教学策略,如概念可视化、情境模拟等具体应用场景。反思性实践帮助教师评估技术应用的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设计决策。教研共同体建设促进优秀经验的跨学科交流与校本迁移。创新孵化项目支持教师开展技术赋能的教学模式探索,如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实践。技术伦理意识指导教师在数据隐私、网络安全等方面的规范操作。差异化指导能力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数字工具与资源。持续学习机制要求教师定期更新技术知识,适应教育技术的快速迭代。
(三)学生数字学习习惯与能力
学生数字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系统的指导与训练。自主学习环节要教授信息筛选策略,如关键词检索、来源可信度判断等方法。协作学习过程需培养在线交流规范,包括讨论礼仪、观点表述等社交技能。探究活动应当指导数字工具的创造性应用,如数据分析软件的研究使用方法。元认知训练帮助学生建立数字环境下的学习过程监控机制。网络安全教育需涵盖个人信息保护、网络欺诈识别等实用内容。数字公民素养培养包括知识产权意识、网络言论责任等伦理规范。故障排除能力训练包含基础技术问题的诊断与解决方法,多任务处理指导要强调注意力分配与任务优先级管理策略。
(四)数字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
课程与技术融合需要贯穿教学全过程的标准对接。课程标准应当明确各学段技术应用的具体能力指标,如信息处理、数字化表达等要求。教材编写需在活动设计中预留技术整合的弹性空间,提供可选的技术增强方案。单元教学设计要规划技术的策略性应用节点,确定最佳的技术支持环节。课堂实施环节应当自然嵌入技术工具,避免为用技术而用技术的形式化倾向。学习评价需要整合数字化过程数据,如在线作业完成度、互动参与度等多维证据。校本教研重点研究技术对特定课程内容的教学增效模式,形成学科典型案例。课例开发要展示技术解决教学难点的具体应用示范,如抽象概念的动态演示方法。资源建设需匹配课程内容的递进需求,建立与教材章节对应的资源序列。
(五)学校数字教学管理与支持
学校数字教学管理需要构建系统化的支持体系。基础设施规划要考虑不同教学场景的设备需求,如常规教室、专用教室的功能配置差异。技术维护团队应当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制定设备故障的分级处理流程。管理平台需整合教务系统、资源平台、学习空间等各类应用,实现数据互通。制度建设要规范技术应用的采购审批、使用登记、维护保养等管理流程。经费保障需要建立持续投入机制,统筹硬件更新与软件采购的预算分配。激励机制应当设立技术创新奖项,认可教师在数字化教学方面的探索成果。数据管理需遵循最小必要原则,建立师生隐私信息的保护规范。质量监控要开发多维度评估工具,包括设备使用率、技术融合度等量化指标。
四、数字技术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课堂的具体路径
(一)利用数字技术创设真实教学情境
虚拟仿真技术能够精确模拟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实验操作环境,为学生提供安全的探究式学习条件。360 度全景影像技术可以还原地理、历史等学科的真实场景,实现沉浸式观察体验。增强现实应用将三维立体模型叠加至现实空间,辅助解剖学、机械原理等教学内容的理解。数字叙事工具通过多线索非线性叙事结构,构建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的真实语境。角色扮演平台支持多人在线互动情境模拟,培养社会学科的问题解决能力。专业案例数据库收录真实工程问题和科学现象,为 STEM 教育提供分析素材。触觉反馈装置通过力觉、振动等物理刺激,增强特殊教育领域的感知训练效果。环境监测传感器实时采集温度、湿度等自然数据,支持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活动。
(二)借助数字工具开展个性化学习
学习分析系统通过采集学习行为数据,建立个体认知特征模型,识别学习风格偏好。自适应学习平台基于知识图谱和认知诊断,动态调整教学内容难度和呈现方式。智能化电子学案系统支持学习路径的自主规划,允许学生根据掌握程度选择学习模块。资源推荐引擎应用协同过滤算法,为学生匹配适合其认知水平的拓展材料。数字笔记工具集成手写识别和思维导图功能,辅助个性化知识体系的构建。语音交互系统支持多模态输入输出,适应不同语言表达习惯的学习需求。学习进度仪表盘可视化知识掌握轨迹,帮助学习者进行元认知监控。错题管理系统通过归因分析定位知识薄弱点,生成针对性强化训练方案。
(三)运用数字平台促进师生互动交流
云端协作空间提供文档共编、批注讨论等功能,支持课内外延续性学术对话。即时反馈工具集成课堂应答和实时评价,实现教学信息的双向高效传递。在线答疑系统采用智能分诊机制,确保学科问题得到专业教师的及时指导。视频会议平台支持分组讨论和桌面共享,开展跨班级的协作学习活动。学习社交网络构建知识社区,促进学习共同体的经验分享与知识建构。匿名提问工具保护学生隐私,鼓励全员参与课堂互动。智能助教系统处理作业提交、考勤记录等常规事务,提升师生互动质量。情感识别技术通过面部表情和语音特征分析,辅助教师把握学生的情感状态。
(四)通过数字资源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开放式在线课程整合国内外名校教学资源,引入学科前沿知识与教学方法。专业学术数据库提供期刊论文、研究报告等一手文献,拓展学生的研究视野。多媒体素材库收录高精度科学影像和艺术典藏,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维度。虚拟博物馆资源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文化瑰宝的近距离观摩学习。实时数据接口连接气象、经济等动态信息系统,开展真实世界的数据分析。多语言平行语料库支持语言学比较研究,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专家讲座视频库汇集各领域权威观点,提升教学内容的专业深度。历史档案数字化项目提供原始文献检索,培养史料实证的研究能力。
(五)依托数字评价提升教学质量反馈
电子学档系统完整记录作业作品、活动参与等过程性数据,形成成长证据链。学习分析仪表盘整合多维评估指标,可视化呈现能力发展轨迹。自动化批改系统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供即时准确的作业反馈。语音评价工具支持口语表达的细致指导,保留教师个性化的评述风格。同伴互评平台设置标准化量规,促进多元主体的评估交流。课堂参与分析系统通过语音识别和表情识别,量化学生的投入程度。错题追踪机制建立知识漏洞图谱,识别持久性理解障碍。学习预警系统应用预测模型,提前识别可能的学习困难风险点。能力矩阵评价工具将课程标准转化为可观测的行为指标,实现精准的学业诊断。
结束语
数字技术赋能基础教育课堂的实践探索,揭示了技术革新教育形态的巨大潜力。通过系统整合数字资源、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流程,基础教育正在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与学习效果,更深刻影响着师生的互动方式与教育生态的构建。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发展与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数字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将更加深入,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陈亮 , 成红丽 , 廖婧茜 . 数字化转型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逻辑演变与推进路径 [J]. 教育学术月刊 ,2025,(04):11-19.
[2] 刘璐琳 , 殷欣 , 马晓杰 . 数字技术赋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以云南省为例 [J]. 民族教育研究 ,2024,35(05):103-112.D
[3] 王同洲 . 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名校 +”共同体数字化赋能的索与践行 [J]. 陕西教育 ( 教学版 ),2024,(11):21.
[4] 刘妍 . 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目标和路径研究 [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4,43(05):128-132.
[5] 徐锦霞 , 陈慧 , 钱小龙 . 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圳实践 [J]. 教育评论 ,2023,(09):3-12.
[6] 谢幼如 , 夏婉 , 邱艺 , 等 . 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课堂:逻辑要义、实践向度与典型样态 [J]. 中国电化教育 ,2023,(09):50-58.
[7] 邢西深 , 胡佳怡 , 管佳 . 新时代的基础教育数字化:发展动因、基本特征和实践进路 [J]. 中国电化教育 ,2022,(12):10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