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数据驱动下国土工程变更调查地籍管理智能化升级路径探索

作者

朱春雷

平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河北承德 067501

一、引言

国土工程变更调查地籍管理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对于准确掌握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变化情况,保障土地产权,促进土地合理利用等具有关键作用。传统的地籍管理方式在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更新等方面存在诸多局限性,难以满足现代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的需求。大数据技术具有数据量大、处理速度快、应用价值高等特点,将其引入国土工程变更调查地籍管理中,能够实现数据的高效整合与分析,推动地籍管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提升国土资源管理的水平和效能。

二、当前国土工程变更调查地籍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数据采集效率低且准确性不足

传统地籍数据采集主要依赖人工实地测量和调查,工作强度大、效率低。同时,人工操作容易出现测量误差和数据记录错误,导致采集的数据准确性难以保证。例如在一些地形复杂的区域,人工测量难度大,数据的完整性和精度受到很大影响。而且不同来源的数据,由于采集标准和方法不一致,在整合时也容易出现数据矛盾和冲突。

2.2 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有限

面对海量的地籍数据,传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手段难以快速、准确地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常规的数据分析方法只能进行简单的统计和查询,对于数据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潜在规律挖掘不够深入。例如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时,无法全面考虑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难以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决策。

2.3 数据更新不及时

土地利用情况处于动态变化中,但传统地籍管理的数据更新周期较长。往往在土地变更发生后,不能及时将变化信息反映到地籍数据库中,导致地籍数据的现势性差。这使得基于地籍数据的国土规划、土地审批等工作缺乏准确的现势数据支持,影响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4 信息共享困难

不同部门之间的地籍信息系统相互独立,数据格式和标准不统一,导致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存在障碍。例如国土部门与规划部门、建设部门之间,在进行项目审批和规划时,由于无法及时共享准确的地籍信息,容易出现工作衔接不畅、重复劳动等问题,降低了行政管理效率。

四、大数据驱动下国土工程变更调查地籍管理智能化升级路径

4.1 构建大数据驱动的地籍数据采集体系

4.1.1 多源数据融合采集

整合卫星遥感影像、无人机航拍数据、地面传感器数据、实地调查数据等多种数据源。利用卫星遥感定期获取大面积的土地覆盖信息,无人机用于对重点区域或变化区域进行高精度的局部拍摄,地面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实地调查作为补充手段对关键信息进行核实和确认。通过多源数据的融合,实现对土地信息的全面、准确采集。

4.1.2 自动化采集技术应用

研发和应用自动化数据采集工具,如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土地利用类型自动识别软件、基于 GPS 和 GIS 的土地边界自动测量设备等。这些工具能够自动完成部分数据采集工作,减少人工干预,提高采集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实现实地调查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上传,确保数据的及时性。

4.2 建立智能化的地籍数据处理与分析平台

4.2.1 数据预处理

对采集到的多源数据进行清洗、去噪、格式转换等预处理工作,消除数据中的错误、重复和不一致信息,将不同格式的数据统一转换为标准格式,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奠定基础。例如利用数据清洗算法,去除遥感影像中的噪声点和异常值,对实地调查数据中的错误记录进行纠正。

4.2.2 数据分析模型构建

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多种数据分析模型,如土地利用变化检测模型、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地价评估模型等。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历史数据进行训练,使模型能够自动学习数据中的规律和模式,实现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实时监测、土地资源的合理评价和地价的准确评估。例如通过土地利用变化检测模型,对比不同时期的卫星影像数据,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

4.2.3 数据可视化展示

将分析结果以直观的可视化方式展示出来,如地图、图表、三维模型等。通过数据可视化,管理者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土地利用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便于做出科学决策。例如利用三维地图展示土地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以及建筑物的空间分布等信息,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提供直观的参考。

4.3 打造实时更新的地籍数据库

4.3.1 建立动态更新机制

结合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建立地籍数据的动态更新机制。当土地利用发生变化时,相关信息能够通过传感器、移动终端等设备实时采集并传输到数据库中,实现数据的即时更新。同时,定期对数据库进行全面更新,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例如在土地登记业务办理过程中,一旦土地权属、用途等信息发生变更,立即将变更信息同步更新到地籍数据库中。

4.3.2 数据质量控制

建立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对入库数据进行多层次的质量检查和审核。采用数据质量评价指标和方法,对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等进行量化评估。对于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数据,及时进行修正和补充,确保地籍数据库的数据质量。例如在数据入库前,利用数据质量检查软件对数据进行自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数据采集人员进行整改。

4.4 推动地籍信息共享与协同应用

4.4.1 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

搭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地籍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国土、规划、建设、税务、公安等部门的相关数据资源,实现信息的集中存储和共享。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确保不同部门的数据能够在平台上进行有效交互和共享。例如各部门可以通过共享平台查询和获取所需的地籍信息,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

4.4.2 加强部门间协同办公

基于共享平台,建立部门间的协同办公机制。在国土规划、土地审批、不动产登记等业务中,各部门可以实时共享地籍信息,协同开展工作。例如在土地审批过程中,国土部门可以将土地的权属、用途等信息共享给规划部门和建设部门,规划部门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规划审批,建设部门再根据审批结果进行项目建设,实现业务流程的无缝对接和高效协同。

五、结论

大数据技术为国土工程变更调查地籍管理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构建大数据驱动的地籍数据采集体系、建立智能化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平台、打造实时更新的地籍数据库以及推动地籍信息共享与协同应用,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地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地籍管理的效率、精度和科学性。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国土工程变更调查地籍管理将迎来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发展阶段,为国土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利用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进一步完善大数据技术在地籍管理中的应用,提升国土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苗苗 . 论 3S 技术在地籍调查与测量行业中的应用 [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