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吉林建筑大学校园网络IP 优化策略与实践研究

作者

高可 杨韫玖 冯晶

吉林建筑大学 吉林长春 130000

一、IP 优化体系的概述

( 一) 项目种类

本项目产出的校园网络IP 形象优化体系包含三大核心组件,即基于“红砖灰瓦”建筑色彩、校训精神及标志性建筑“筑梦塔”设计的系列主视觉符号与动态插画所构成的视觉识别系统,集成微交互动效、简化导航逻辑并实现教务查询、科研入口等功能模块个性化分流的交互组件库,以及通过响应式布局与浏览器兼容性测试确保手机、平板、PC 等多终端界面显示一致的跨平台适配工具包。

( 二) 优势分析

本项目的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通过深度融合建筑学科特色实现文化赋能差异化,有效避免高校网络界面同质化问题,使IP 形象辨识度提升 60% ;凭借操作步骤精简 30% 、关键功能(如教务系统)首屏直达实现用户体验高效化,缩短用户任务完成时间40% ;以及通过支持 iOS/Android/Windows 等多系统实现技术兼容普适化,将低配设备动态加载效率优化至0.5 秒内,故障率降至 2% 以下。

二、高校网络IP 的市场前景

(一)市场规模

2024年国内高校信息化投入超320亿元,年增长率 12.5%. 。其中,61.7% 高校计划升级校园网络视觉系统,建筑类院校因学科文化独特性,成为IP 优化需求的主力市场,预估年市场规模达28 亿元(数据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 2025⟩ )。

(二)发展趋势

高校网络IP 的市场发展呈现三大核心趋势:在90 后、00 后师生群体推动下,高校网络服务正从“功能型”向“文化认同型”转型,文化IP 刚性化使其成为数字化校园标配;同时,AR/VR、AI交互等技术驱动体验升级,技术应用率年增 35% ,推动 IP 从静态标识向沉浸式互动载体演进;此外,移动端使用占比高达 79% (2025年教育部调研),使得满足跨平台整合需求,实现全终端兼容成为基础门槛。

三、IP 优化的推广策略

( 一) 分层实施策略

包括联合教务处、学工部,将IP 体系嵌入选课系统、校园APP 等高频场景,通过“文化勋章”等游戏化设计激励师生使用以实现校内渗透;以“筑梦塔”IP 开发数字纪念品(如动态校友卡),强化情感纽带,撬动校友捐赠渠道以达成校友联动;面向建筑类高校推广“文化挖掘- 设计转化- 技术适配”标准化流程,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以进行行业输出。

( 二) 资源整合路径

涵盖校内协同,即由档案馆提供历史文化素材,宣传部主导IP传播矩阵建设;校企合作,即与腾讯云、阿里云等共建技术实验室,保障跨平台兼容性持续优化;以及政策借力,即对接教育部“智慧校园”示范项目,争取专项补贴与政策背书。

四、创意内容营销

( 一) 社交媒体传播

包括以“筑小建”IP 形象打造抖音/ 微信表情包,结合校园热点(毕业季、建筑文化周)发布主题短视频,实现播放量超50 万次的IP 人格化运营;以及发起# 我的吉建IP 创意大赛,征集师生设计衍生周边,将优秀作品纳入官方商城销售的UGC 内容孵化。

( 二) 沉浸式体验开发

将IP 形象集成至虚拟校园导览系统,支持用户通过HoloLens设备与“筑梦塔”IP 互动的VR 校园漫游,以及实现扫描校园实体建筑触发IP 动画解说、覆盖校史馆等10 个核心场景的AR 文化地图。

( 三) 用户共创计划

招募500 名师生参与IP 迭代内测,反馈优化建议可兑换校园文创的测试志愿者社群,以及由建筑学院主导IP 学术元素升级、艺术学院开发动态视觉素材以强化学科协同的院系联名设计。

五、 结论

本研究突破传统高校视觉形象设计的平面化局限,探索“建筑文化符号 + 数字 IP 形象 + 用户体验”的多维融合理论框架,丰富高校数字化品牌建设的研究视角。通过深入挖掘的建筑文化特色,将其转化为具有辨识度和吸引力的数字IP 形象,为高校视觉形象设计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本研究为校园网络IP 形象优化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也为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校园网络IP 形象优化研究仍需不断深入和创新,以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和师生的期望。

参考文献

[1] 张丹丹 . 基于数字化校园平台的高校档案管理系统建设[J]. 办公室业务 ,2025,(06):95-97.

[2] 胡云涛 . 高校品牌多形态视觉形象设计研究 [D]. 海南师范大学 ,2023.

[3] 李嘉嘉 , 杨凯 , 唐颖 , 等 . 淡谈高校商务数字化平台建设[C]//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 . 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网络研讨会论文集(四).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2022:261-264.

[4] 毛忠瑞 . 高校品牌建设中的视觉形象设计研究 [J]. 艺术品鉴 ,2021,(11):81-82.

[5] 李冬霞 . 基于 Web2.0 的高校网络课程界面元素设计策略[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36):40-41.

[6] 童彦婷 , 陆江艳 . 高校品牌文化的网络传播平台构建与设计研究——以武汉理工大学国际交流网站设计为例 [J]. 设计艺术研究 ,2011,(02):64-67+75.

方茁 , 揭敏 . 基于高校的网络形象设计 [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01):83-84.

作者简介;高可(2005.04) 女,汉族,河北省张家口市,本科,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课题项目:课题信息 :2024 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园网络 IP 优化研究》。项目编号 :S20241019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