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视角下浅谈“现实的人”的当代价值

作者

刘顺鑫

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社会历史过程是通过社会历史主体的活动实现的。研究社会历史过程,必须要把“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深刻理解人的活动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深刻理解人的发展。本文基于社会主体研究方法,深刻论述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现实的人”的科学内涵和存在基础,即“现实的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发展性,并从其特性出发,探析“现实的人”的当代价值,为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提供前提基础与方向指引。

关键词: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现实的人、理论内涵、当代价值

一、“现实的人”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实的人”是构成社会的基础,是社会的主体。要深入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探析“现实的人”于当今的价值启示,就必须回归到“现实的人”的科学内涵当中。杨春贵教授提到“马克思把人理解为现实的、处在特定社会关系之中,并受物质生产条件影响和制约的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是什么样的,是由物质生产条件决定的。”因此,马克思认为的“现实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拥有自然属性、融入社会、参与劳动实践,并且正在不断发展中的人。

(一):“现实的人”是自然性的人

“现实的人”首先是有生命的个体,是有肉体、有血性、有思想情感、有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具体的个人。首先,他从人的产生过程出发,肯定了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生物进化的结果。有生命的个人不仅是全部社会生产与发展的先决条件,而且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演进所必不可少的。其次,他从人的生存条件出发,认为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

(二):“现实的人”是社会性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提到“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生产自己的生命,还是通过生育而生产他人的生命,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首先,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后,为了满足生存发展而进行的生产实践,要服从于自然规律的支配,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其次,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巨大飞跃,自发分工逐渐取代了自然分工。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活,人们不得不与其他社会成员建立联系,共同参与物质生产和其他各种活动,以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和其他多方面的需求。马克思也曾对人的本质做出经典描述“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三):“现实的人”是发展中的人

人的本质并不是确定不变的,而是要在实践中形成和展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实的人”是处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一方面, 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视为实践史,认为人民群众就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能够通过实践活动产生出无穷无尽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而且也是社会变革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力量。另一方面,人类作为历史发展的一部分,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而发生变化。由于受到特定时代的社会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实践的影响,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呈现不同的特点。

二、“现实的人”的存在基础

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基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指出,当人们开始以肉体组织为基础,从而解决饮食、住房和其他需求时,他们便与其他动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以上表述可以看出,首次将人类与动物区分开来的历史行为,并不是因为他们具备了思考能力,而是因为他们开始创造自己的生活资源。[]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现实的人”必须开展三种历史活动:

第一,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是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求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关键因素。它不仅仅涉及到体力上的投入,更涉及到智力上的投入,它是一项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可以说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标志。人类为了满足新的需要,还要进行再生产活动。如果没有适当的生产方式,就不可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也不可能创造出更多的需求。因此,生产方式对于满足人们的需求至关重要。

第二,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人类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支柱,也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口对社会的重要影响主要通过作用于社会物质生产而表现出来。首先,进行社会物质生产必须要在一定数量的人口基础上;其次,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上,社会发展受到人口状况的实际影响。

第三,人们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它不是一种固定的形式,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改变。为了维持生存,人类必须创造出满足其需求的各种物质资源。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不仅仅是生产各种物质产品,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类的生产活动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人类的社会关系也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

三、“现实的人”的当代价值

要全面深刻地分析“现实的人”的当代价值,必须要立足于前文中的分析。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以来,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自己的根本立场,“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内容,从两个角度阐述了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如何依靠人民的问题。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历史所取得一切成就,都离不开“人”这个主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之所以取得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的两种维度出发,更有利于全面理解“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的内涵。

第一,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能动性,为国家繁荣发展提供支撑。马克思认为,人作为主体性的存在,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人类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主体。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初期,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群众历经千辛万苦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实践主体,中国人民以非凡的勇气和担当在党的领导下,改变了自身贫穷的面貌,实现了社会面貌的历史性转变;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践主体。人民群众在党中央的带领下,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因此,新时代要始终明确人民群众在国家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群众当家做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观贯彻到内政、外交、国防的方方面面,才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实现社会的繁荣发展。

第二,利用人民群众的社会性,为民族复兴凝心聚力。人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中,必不可少地要和周围的人和环境建立特定的关系,任何人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同时,个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无数个体的努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得益于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与合作。二十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科学绘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阔蓝图,这离不开每个个体的努力。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关系,为实现民族复兴凝聚历史合力。

【参考文献】

[1] [5]马克思主义与与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93-197.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9.

[4]张楠.“现实的个人”及其当代价值——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考量[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14(01):17-21.

[6]李佳闰,余满晖.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实践基础核心内涵与价值意蕴[J/OL].长江师范学院学报,1-7[2024-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