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混合料温拌技术在寒冷地区道路施工中的应用
肖正宇
湖南湘建智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0
寒冷地区道路施工常面临低温导致的混合料温度损失快、压实度不足、材料脆性增大等挑战。传统热拌沥青混合料(HMA)需在 160-180∘C 高温下施工,不仅能耗高、排放大,且在低温环境中易因快速冷却导致压实困难,影响路面耐久性。温拌沥青混合料(WMA)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降低沥青黏度,使施工温度降至 130-140∘C ,有效缓解寒冷地区施工时效性压力。
1 沥青混合料温拌技术特点
1.1 降黏机理
温拌技术主要通过三类方式实现沥青黏度降低:表面活性剂型:添加表面活性剂(如 Evotherm-DAT),在沥青中形成临时水膜,通过润滑作用减少内摩擦力,典型添加量为沥青用量的 0.5%-1% 。有机添加剂型:采用聚烯烃类降黏剂(如 EC-120),熔点 100∘C ,通过干掺法与热沥青混合,降低施工温度 20-30°C ,添加比例一般为沥青用量的3.5% 。化学发泡型:利用水与热沥青接触产生蒸汽泡,扩大沥青体积,减少黏度,发泡效果通过控制水量(通常为沥青质量的 2%-3% )实现。
1.2 核心优势
温拌技术相较于热拌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节能减排:施工温度降低 30∘C ,单位能耗减少 30% , CO2 、 ΔNOx 及 SO2 排放分别降低 20%50% 、 35%-78% 及 60%-90% 。(2)施工适应性:延长可施工时间,允许低温( ≥5∘C )及夜间作业,减少温度对压实效果的影响,尤其适用于高原及高纬度地区。(3)材料保护:降低沥青老化速率,混合料动稳定度提升 30%-35% ,路面使用寿命延长 15% -20% 。
2 寒冷地区道路施工中沥青混合料温拌技术的应用
2.1 施工工艺优化
针对寒冷地区低温环境,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中的温度控制需构建全流程精细化管理体系,以确保混合料在低温条件下仍能实现充分压实与性能达标。集料加热温度设定为 160-170∘C ,该范围基于集料吸热特性与沥青裹覆需求确定,既能保证集料表面干燥并达到沥青最佳黏附温度,又避免因过度加热导致集料老化。出料温度控制在 150-160∘C ,通过拌和楼热电偶实时监测,确保混合料在拌和过程中均匀受热,同时为后续运输与摊铺预留温度缓冲空间。摊铺温度需维持 ≥140∘C ,采用红外测温仪对摊铺机料斗内混合料进行动态检测,结合运输车覆盖双层保温棉被措施,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温度离析现象。初压温度设定为≥135∘C ,要求压路机紧跟摊铺机作业,初压采用 10-12 吨双钢轮压路机静压 3 遍,通过碾压轮喷水装置调节雾化水量,避免黏轮同时防止温度骤降。温度控制体系还需集成智能预警功能,当混合料温度低于临界值时自动触发报警,并启动备用加热装置对运输车料斗进行局部补温,确保从拌和到碾压终了的整个施工链温度损失 ≤15∘C ,从而保障寒冷地区道路施工的压实度 298% 及动稳定度 ≥3000 次 /mm 的性能要求。
2.2 设备改造
针对寒冷地区道路施工需求,温拌剂自动添加系统的设备改造需构建高精度、高可靠性的集成化装置。管路模块采用 316L 不锈钢材质构建双回路循环管道,主管道直径 50mm ,分支管道直径 25mm ,通过氩弧焊工艺确保密封性,管道布局遵循 " 最短路径 " 原则,减少流体阻力与残留量,关键节点设置可视化观察窗与排污阀,便于定期清理。泵送模块配置高精度齿轮泵,额定流量范围 0.5-5L/min ,计量精度达1% ,泵体集成变频调速器与压力传感器,通过PID 算法实时调节转速,确保温拌剂添加量与沥青喷洒流量保持 1:100 的固定比例。控制模块采用西门子 S7-1200 PLC 为核心,集成 4⋅20mA 模拟量输入模块与 RS485通信接口,通过温度传感器(PT100)实时监测沥青温度,结合预设的温拌剂添加曲线(如 Evotherm-DAT 型添加剂的添加量 =0.6%× 沥青质量 +0.1%× 环境温度修正系数),自动计算并输出控制信号。系统同步机制通过编码器采集沥青喷洒泵的转速信号,经 PLC 处理后生成同步脉冲,驱动温拌剂泵延迟0.3 秒启动(经实验测定的最佳响应时间),确保添加剂与沥青在拌和锅入口处精确混合。误差控制方面,设置三级校准程序:每日开工前通过标准量筒进行静态标定,施工中每 500 吨混合料进行一次动态校准,每月利用超声波流量计进行管道阻力系数修正,同时配备冗余传感器与故障切换功能,当主传感器偏差超过 2% 时自动启用备用通道,确保添加误差始终控制在 ±0.5% 以内。
2.3 运输与摊铺
在寒冷地区沥青混合料温拌技术施工中,运输与摊铺环节需构建全流程温控体系以确保混合料性能。运输环节采用 20 吨级以上大吨位运输车,车厢内壁铺设5cm 厚硅酸铝保温棉被,外覆镀锌钢板防护层,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料斗内混合料温度,当温度低于 145∘C 时自动触发报警并启动车载加热装置进行补温。运输路线规划遵循 " 最短路径+ 交通优化 " 原则,利用 GPS 导航系统避开拥堵路段,确保运输时间控制在45 分钟以内,减少温度损失。
摊铺机作业前需进行三级预热:首先通过发动机余热循环系统将熨平板温度提升至 80∘C ,其次开启液压油加热器使整机液压系统达到工作温度,最后通过燃气加热装置将螺旋布料器及振捣梁预热至 100∘C ,预热过程通过红外热像仪进行非接触式测温验证。摊铺速度严格控制在2-3m/min 区间,螺旋布料器转速设定为 90⋅110rpm ,确保混合料供应连续且均匀,减少横向温度离析现象。摊铺厚度采用超声波测厚仪实时监测,误差控制在 ±5mm 以内,摊铺机行驶方向设置激光导向系统,确保纵向接缝平顺度 ≤3mm 。
碾压工艺实施 " 紧跟、慢压、高频、低幅 " 原则,初压采用 12 吨双钢轮压路机静压 3 遍,碾压轮喷水装置调节为雾化状态,喷水量控制在 0.2L/m2 以避免降温过快。复压使用 26 吨胶轮压路机碾压 4 遍,通过调整轮胎充气压力(0.6MPa)和碾压重叠宽度(1/3 轮宽)提升密实度,终压采用 10 吨双钢轮压路机静压 2 遍消除轮迹。碾压过程配备红外测温仪进行动态温度监控,确保初压温度 ≥135∘C 、复压温度 ≥125∘C 、终压温度 ≥110∘C ,温度损失率控制在 10∘C/ 小时以内,最终路面芯样空隙率控制在 3-5% 区间,满足寒冷地区抗冻融循环性能要求。
3 质量控制关键点
为保障温拌混合料在寒冷地区的路用性能,需构建多维度质量控制体系。材料选择方面,优先选用针入度 60-80( 0.1mm )的 70# 低黏度沥青,其 15∘C 延度 ≥100cm 的特性可提升低温柔韧性;集料选用方解石含量 >90% 的石灰岩,通过 X 射线衍射分析确认其 CaCO3 晶体结构,与沥青酸值匹配实现化学黏附。添加 3% 消石灰( Ca(OH)2 )替代部分矿粉,利用钙离子与沥青酸酐的皂化反应生成钙皂,使水煮法黏附性等级提升至 5 级。压实工艺执行 " 三阶段碾压法 ":初压采用 12 吨双钢轮压路机以 1.5km/h 速度静压 3 遍,消除轮迹并稳定混合料;复压使用 26 吨胶轮压路机以 3.0km/h 速度碾压 4 遍,通过轮胎揉压作用使空隙率降至 5% 以下;终压以10 吨双钢轮压路机 1.2km/h 速度静压1 遍,确保表面构造深度 ≤1.2mm. 。性能验证需通过三项核心试验: 60∘C 车辙试验动稳定度 ≥3000 次 /mm (轮压 0.7MPa ), -10∘C 低温弯曲试验弯拉应变 ≥2500με (加载速率 50mm/min ),以及冻融劈裂强度比 285% (真空饱水条件),试验结果需满足中寒区技术要求。
4 结语
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通过降低施工温度、减少能耗与排放,有效解决寒冷地区道路施工中的压实困难与材料性能衰减问题。实践表明,该技术在延长施工周期、提升混合料耐久性方面表现显著,符合绿色交通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 包阿其拉图 . 寒冷地区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研究及应用 [J].砖瓦世界 ,2019(6):189-190.
[2] 杨金淑 , 高渤 , 舒丽琴 . 温拌沥青混合料在云南藏区公路的应用研究 [J]. 科学咨询 ,2017(23):11-12.
[3] 马峰, 王钰洁, 傅珍, 等. 不同温拌剂对沥青路用性能的影响[J].公路 ,2021(3):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