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何序哲 陶海博 金月婷
沈阳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44
一、西南三地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建设的探索实践
(一)云南:全域融合,深度交融
1. 政策牵引
云南省以“全域创建”为指向,打破地域壁垒,推动城乡社区各民族居民双向流动,实现“大流动、大融居”,并通过“石榴红”工程强化情感联结,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9 年 5 月颁布《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提出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2021 年1 月推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实施细则》,强调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治理能力建设,保障少数民族权益。在组织机构层面,成立省级“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领导小组”,建立民族工作委员制和多部门协调机制。在互嵌社区层面,倡导“宾弄赛嗨”理念(无血缘如亲戚的互助关系),在城市推广多民族混居社区,在农村推行“插花式安置”易地搬迁,避免单一民族聚居。在民族团结教育层面,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设立特殊招生计划,举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本科班、大中专班,推行“混班混宿”办学模式。在文化建设层面,编撰《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云南卷》,建成云南民族古籍资源库等,打造“云南大景区”,通过旅游促进、计划共享发展红利。
2. 典型示范
云南省通过实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工程,打造了 36 个示范县、264 个示范乡镇、3711 个示范村,实现示范区建设和脱贫攻坚“双融合、双促进”。云南省还通过举办“百家宴”“手拉手”“一家亲”等群众性联谊活动。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共有11 个州(市)、84 个单位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居全国第二。注重挖掘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推动民族手工艺品走向世界,涌现出多个示范典型。[1]
(二)贵州:创新创建,多元共生
1. 规范引路
贵州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多元支撑体系,创新“产业 + 文化”协同体,着力推动各民族全方位互嵌。2021 年发布的《贵州省“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明确提出“构建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突出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构建“五大支撑体系”(文化、就业、社会、社区、党建),推动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依托民族特色村寨,开创“旅游 + 非遗”“互联网 + 村寨”等发展模式,将景区景点打造成为促近民族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沿阵地,形成各民族交融互嵌的新形态。此外,还将互嵌式社区建设纳入省委改革创新试点项目,出台《高质量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实施方案》,并绘制“设计图”“作战图”“样板图”“施工图”这四张图,探索形成民族互嵌的“贵州方案”。
2. 实践成果
铜仁市、黔南州、黔西南州、黔东南州、遵义市、六盘水市和贵阳市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州),72 个地方和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11 个博物馆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省级命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1437 个。贵州省还通过“推普兴乡”行动,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民族手工艺产业化,推动“黔货出山”,苗绣产品年销售额超10 亿元。
(三)广西:跨境共荣,边疆共治
1. 专项行动
广西依托跨省协作机制,开展“百企入边”“五社联动”,推动多省资源联动和人口跨区域流动,促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治、共享、共事、共乐”。2022 年颁发《“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桂在行动”
实施方案》,旨在推动各民族跨区域双向流动,深化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以跨区域协作破解边界治理难题,建立“六共六同”机制,推动湘桂黔三省联动。具体措施包括,鼓励广西各族群众到中东部地区就业创业,建立跨区域创业就业合作机制;引导东中部地区各族群众到广西就业创业,加强东西部协作;深化建设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完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强化企业和社区宣传。
2. 推进创建
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百千”工程,在边境8 个县(市、区)培育 100 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打造“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通过“联建联创”“跨省联建”等形式,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湖南怀化市、广西柳州市、贵州黔东南州三个市州环“三省坡”区域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
二、西南三地推进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有益启示
云南、贵州、广西在构建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方面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多维启示。
(一)空间互嵌:以重构居住格局推动多民族共居共学
互嵌式社会结构强调“空间互嵌”,通过混合居住、跨区域流动打破地理隔离。三地都注重优化空间布局,结合少数民族聚居区特点并依据各地城乡实际情况,推行“嵌入式”居住模式,在城市更新中将少数民族家庭与汉族家庭混合安置,在农村推广“插花式安置”,避免单一民族聚居,引导各族群众互嵌式居住生活。
(二)社会互嵌:以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提升民族凝聚力
社会互嵌是通过社区共治、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参与实现社会融合。云南、贵州、广西都注重推行“五社联动”机制,建立社区治理中心,整合社资源,形成“党建 + 社区 + 企业”协同治理模式,提升社区服务均等化。持续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医疗、文化等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提供多样化住房选择,为民族共居共学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
(三)经济互嵌:以产业协作和就业支持构建利益共同体
云南、贵州、广西注重通过产业协作、就业支持、市场共享实现经济互嵌。一方面,发展多民族特色产业集群,充分挖掘和利用各地的资源优势,打造跨民族、跨地区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开展少数民族劳动力的技能培训项目,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产业岗位,融入各地区就业市场。
(四)文化互嵌:以文化宣传和非遗保护促进文化共融
三地都注重共学文化阵地建设。以民族人物故事为切入,塑造鲜活形象,引发情感共鸣。打造民族文化系列节目,深度解读文化内涵,提供知识养分;利用热点话题巧妙关联民族文化,吸引流量和关注度;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 + 旅游”推动非遗技艺产业化,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价值双赢。贵州举办“四十八寨歌节”在时间和空间相互交融,增强各族群众文化认同,提升各族群众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作示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N]. 人民日报,2024- 12- 19.
[2] 刘春呈.从“ 宾弄赛嗨” 到“ 共同体” :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发展[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兰州),2022,(5):66- 75.
基金项目:
2025 年省高校统战理论政策研究课题
2025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立项课题 (SY SK2025- JD- 41 )
2024 年省高等学校新型智库联盟智库专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