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中立德树人的浸润式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李静

内江市第六中学 641000

从孔子论“仁”的谆谆教诲到《淮南子》蕴含的辩证智慧,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始终藏着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密码。但在快餐式学习的当下,这些密码多被锁在课本的注释里,难以转化为青少年的品格力量。“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的核心,正在于打破这种隔阂。本文立足情境认知、“做中学”等理论,研究如何通过复刻历史场景、设计实践项目、链接生活镜像,让学生在扮演颜回时理解“克己”的分量,在调解班级矛盾时践行“水利万物”的包容,使经典中的德行要求从文字符号变为生活实践,真正实现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标。

一、构建“场景复刻”情境,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中沉浸式体悟德行

情境认知理论揭示了环境与学习之间的深层联系,它认为知识的获取并非孤立的认知行为,而是学习者在具体场景中通过感官体验、情感共鸣和互动交流逐步形成的。当学生置身于复刻的历史场景中,视觉上的服饰器物、听觉上的语言语调、甚至空间中的陈设布局,都会成为激活记忆与思考的触发器。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中,这种场景构建不是简单的形式模仿,而是通过还原经典文本诞生的社会背景、人文氛围,为学生搭建与古人对话的“时空桥梁”[1]。

在研习《论语》“仁”的思想时,教师可将教室打造成春秋时期的杏坛场景:悬挂褪色的麻布帷幔,摆放矮案与蒲团,案上置青铜酒器与竹简。学生身着宽袖深衣,通过抽签获得子路、颜回等弟子的身份卡,卡上标注该弟子的性格特点与典型言行。活动以“孔子论仁”为主题,设置“杏坛讲学”“卫国论政”“陈蔡绝粮”三个场景:在“陈蔡绝粮”环节,学生需模拟弟子们饥饿困顿时的争论,有人主张妥协求生,有人坚持守仁不移,最终由“孔子”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点拨。通过道具触感、角色代入与冲突演绎,学生不仅体会到“仁”在困境中的重量,更在肢体语言与情感流露中,将“爱人”“克己”等德行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行为准则。

二、设计“实践体验”活动,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中践行式涵养德行

杜威“做中学”理论的核心在于打破知识与行动的割裂,他认为真正的学习必须根植于具体的操作情境。当学生用双手触摸、用语言交流、用头脑解决问题时,抽象的概念才能剥离文字外壳,沉淀为内在的素养。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中,经典文本里的德行准则常以古奥的语言呈现,若仅停留在诵读层面,只会成为记忆负担。而实践体验恰如一座桥梁,将“克己复礼”“民胞物与”等抽象表述转化为整理古籍、帮扶同伴等具体行为[2]。

研习《老子》十章“上善若水”理念时,教师可将“班级如水德行实践”升级为“柔性协作共同体”项目。先让学生分组认领“如水品格践行”任务:“包容组”制定班级矛盾调解方案,将“水利万物而不争”转化为同学争执时的倾听准则、不同意见的包容机制;“坚韧组”负责长期维护校园绿植角,用“水滴石穿”的精神践行持之以恒的养护责任;“谦下组”策划“每日示弱时刻”活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不足与困惑,诠释“知其雄,守其雌”的处世智慧。活动中期设置“困境突围赛”,当绿植角因连续阴雨出现枯萎危机时,引导学生借鉴“曲则全,枉则直”的思维,灵活调整养护方式,而非固守原计划。实践结束后,学生以“我心中的水之德”为题撰写感悟,有人反思调解矛盾时如何避免强硬说教,有人体会到柔弱姿态中蕴含的强大凝聚力,让“柔而有骨”的德行在具体事务中自然沉淀。

三、链接“生活镜像”解读,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中生活化融入德行

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要义在于强调教育的本源与生活的同构性,认为教育的过程即是生活展开的过程,脱离生活场域的教育只会沦为形式化的符号传递。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中,经典文本所承载的德行观念,本质上是古人对生活经验的凝练与升华,其生命力正源于对生活规律的洞察。将经典解读与生活镜像相链接,并非简单的内容对应,而是要建立一种认知通道,让学生在生活的本真状态中领会德行规范的生成逻辑。

研习《淮南子》二则“塞翁失马”“女娲补天”蕴含的辩证思维与担当精神时,教师可策划“生活智慧溯源”实践活动。学生需完成“辩证观察日志”:日常记录生活中的“祸福转化”实例,如考试失利后查漏补缺的进步、小组合作中分歧带来的方案优化;周末搜集社区中“主动担当”的故事,如志愿者冒雨疏通积水、邻居合力救助流浪动物。同时,从《淮南子》中摘录相关语句,用“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分析生活中的顺逆转化,用“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解读担当精神的当代意义。随后召开“智慧应用研讨会”,学生结合经典提出行动方案,如为班级设立“挫折转化角”记录困境中的成长。最后汇编《生活中的淮南子智慧》集,收录观察记录、经典解读与实践方案,让“辩证处世”“勇担责任”的德行在现实生活场景中得到具体彰显。

结语

当学生在复刻的杏坛场景中为“守仁”争论,在绿植角的风雨里领悟“曲则全”,在社区观察中读懂“祸福相倚”,传统文化经典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本文提出的三类策略,本质上是为德行教育铺设“具身感知”的路径——让抽象的“仁”“善”“担当”,通过视觉、触觉、实践体验转化为学生的生命体验。这种浸润式教学,不仅让经典“活”起来,更让德行“长”起来。未来,若能持续探索更多贴合青少年生活的研习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成为立德树人的源头活水,滋养出兼具文化根脉与道德自觉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 姜京宇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 [D].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4.DOI:10.27757/d.cnki.gmdjs.2024.000364.

[2] 郭俊含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研究[D]. 长春师范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