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支架构建策略

作者

陈义开

广西贵港市覃塘区山北乡中秋小学 537129

引言:

学习支架是指教师通过精心搭建学习支架来为学生搭建起通往教学内容的桥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进而提升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成效。让学生在教师构建的多元学习支架里扎实掌握语文学科知识与故事教学内容。

一、当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正遭遇诸多难题。比如在教学方式上普遍呈现出单一化的态势,大多仍拘泥于“教师讲解知识 + 学生进行练习”这种传统模式。那么这种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单向传递却忽略了对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以及创造力的培养,那么这样就会使得课堂氛围沉闷乏味,学生的参与热情难以被调动起来。那么受此影响学生对写作普遍缺乏兴趣。每当面临写作任务时他们常常感到迷茫困惑,不知从何处落笔。写出来的文章内容空洞、缺乏实质,他们难以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融入其中。在评价体系方面,目前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明显短板。教学评价大多聚焦于对学生写作成果的评判却忽视了对学生写作过程以及思维能力的全面考量。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难以精准地反馈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也无法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限制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支架构建策略

(一)设置情境支架,让课堂更具趣味性

写作行为往往需要内在动机的驱动,那么在以往传统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学效率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关键因素便是学生写作动机匮乏。教师若想改善这一状况就需要借助情境支架为写作教学增添趣味,进而激发学生开展写作的动力,让学生对写作满怀期待,使写作成为学生满足自我表达需求、展现文学才华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有必要创设情境支架让写作变得妙趣横生,这样也能够使学生乐于提笔写作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情境来完成写作任务,这样可以在满足学生表达需求的同时高效完成写作任务。以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课教学为例,该单元习作主题围绕“心爱之物”展开。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仔细审题,随后运用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图片来营造情境,这样也能够唤起学生对自己“心爱之物”的回忆,促使他们回顾自身生活经历,全面搜集写作素材。在学生回忆心爱之物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适时的发挥引导作用,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他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或最喜爱的物品,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习作题目,精准把握写作要点,让学生能更快地想起自己的心爱之物,同时增添教学的趣味性。不仅如此当学生确定了心爱之物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一步理解题目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1]。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设置问题来创设情境,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可以向学生明确写作的具体要求和论述层面,从而能够从心爱之物的外部特征、获取途径、与之相关的故事等多个角度进行阐述。最后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并对他们所选的素材进行总结归纳。教师可以借助之前创设的情境支架来引导学生开始写作,帮助他们准确描写出心爱之物的外部特征、获取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这样也可以让学生的写作内容更加生动、完整。

设置问题支架,让课堂更具挑战性

在写作教学领域问题与建议支架是引导学生写作思维、助力其梳理和组织写作思路的有效工具。以《一则材料的多种使用》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程初始阶段巧妙设置三个关键问题,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和运用材料。首先教师可以抛出第一个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是为了了解学生在记叙文写作方面的先前经验与认知。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它能让教师清晰掌握学生的写作基础,精准识别学生在写作中普遍存在的困难和盲点。那么教师通过询问学生过往写过哪些记叙文以及在写作过程中遭遇过哪些挑战,教师得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写作背景,从而为后续教学的精准开展筑牢根基。紧接着第二个问题应该聚焦于学生对材料的把握以及立意的选择。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材料中的关键要素和潜在主题,然后鼓励他们从不同视角切入写作主题。以一则关于友谊的材料为例,学生可以从友谊的美好、友谊面临的考验,或是友谊对个人成长的深远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立意。此问题的设计着重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他们学会灵活运用材料,挑选出最契合的写作角度。最后第三个问题着眼于学生对详略的安排。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写作过程中哪些内容需要细致描绘,哪些内容可以简要提及。借助这一问题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写作的节奏和重点,进而提升记叙文的整体质量。比如在讲述友谊故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着重刻画某个感人至深的场景,而对背景交代则适当简化,以此突出故事的核心情节和情感表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问题支架发挥着串联作用,将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运用紧密相连 [2]。那么这三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设置评价支架,让课堂更加细致化

评价支架形式丰富多样,它有表格、解释等不同类型。那么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评价支架给予学生有效指导,促使学生自主开展反思与诊断,进而实现细致化的写作评价,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教师应以学生作文为切入点,运用表格将习作的各项要求逐层拆解,让学生明确写作标准。随后教师可以从写作题目、内容、文章结构以及语言表达等多个维度来对评价标准进行详细阐释,以此为学生写作提供科学指导,达成习作评价的细致化目标。以“家乡的风俗”这一习作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对风俗活动进行了简要概述,接着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所熟悉的风俗活动。在倾听学生表述风俗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留意他们使用的词语以及表达的个人感受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习作评价的规范与标准。在学生完成作文后教师需要针对他们的作品展开全面点评。点评过程中教师需要着重关注作品的结构安排、细节描写以及所表达的情感,明确指出学生作品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最后在教学评价环节教师需要运用解释支架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审阅修改。教师可以详细解释风俗活动带给人们的直观感受以及产生的深远影响,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点评反思自身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给出针对性的建议让学生依据这些建议对作文进行修正。那么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充分发挥作文评价应有的作用。

结束语:

总之,教师有必要打造优质的写作教学支架,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互动、充分表现的学习环境。那么借助这一支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表现,从而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课堂探究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 胡淑贤 . 构建“教学支架”,赋能“课程育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J]. 新课程 ,2024,(31):148-150.

[2] 张小玲 . 构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支架的策略分析 [C]//《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八卷). 广东省惠东县平山第六小学;,2018:577-581.